语音的故事(二十二)| 朱晓农:平平仄仄做诗难(连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
语音的故事
诗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文学。人类早期的历史无不是与诗歌相伴的,不管是东西方都是如此。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荷马史诗,文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不同的文学体裁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当人们需要客观地记录某件事情或是说明某种事物的时候,往往会选用散文体,例如本书就是用散文体写成的。(荷马诗倒是记的史,不过那是口头文学的纪录)而当人们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感情的时候,散文似乎就不合适了,总让人觉得不够味儿。这时候,诗歌就登场了。在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就对诗歌的作用作了说明:“诗言志,歌永(咏)言。”诗歌就是用来表达我们内心丰富的的情感的。写诗者的情感可以通过诗歌得以宣泄,而我们读诗的时候,也能很快把握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从小到大,我们大家一定读过很多诗,如果要大家举例,想必也能举出不少来。但是,如果要我们给诗下个定义,想仔细深究一下,问问诗到底如何成为诗的,为什么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些句子组合在一起就能成为诗,而有些句子放在一起就不算诗?为什么小时候家里教我们背的“举头望明月”、“一去二三里”,还是长大之后读到的“白日放歌须纵酒”、“小楼一夜听春雨”这些古诗;或是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戴望舒)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闻一多)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这样的新诗,我们都觉得它们是诗?这是因为他们都是押韵的,这是诗歌的第一个要求。而网络上流行的“梨花体”,例如那首饱受争议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赵丽华)
就不被网友们承认是诗,说他只是分行的散文,还掀起了一轮戏仿和恶搞的热潮。如果问诗和其他文体的最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以及在上面举的这些例子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诗的共性,则确实是一个让人很犯难的问题。南宋的大诗人陆游曾有过一个意会式的回答:“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想要知道什么是诗,单纯从诗歌本身的角度去考察,是没法得到结论的,还是得从诗歌之外的学科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到底是哪个学科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诗呢。答案其实早在意料之中,文学家们想要知道什么是诗,还是得找语言学家,尤其是语音学家帮忙。只有使用语音学的手段去分析,我们才能知道文学家和评论家从直观上去把握的诗歌,在客观分析之后,才会显露出诗歌特有的性质来
要提到语言学对诗歌的分析,不得不说到一位叫做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cobson)的语言学家,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语音学家/音位学家之一(他的语音学贡献及其哲学涵义咱们到“语音和科学”一章里去谈),同时也是一位诗学家和哲学家。他认为,诗学和语言学的关系紧密不可分,诗学在语言学研究中应该占据首要地位。诗歌作品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存在的。而诗之所以成为诗而不是其余文学形式,是有他独特的形式要求,而这形式要求几乎就等同于语音要求。
诗歌对语音的要求,主要是三点。第一、音节数;第二、句末的押韵;第三、句中超音段的搭配。还有一些次要的要求。超音段指的是音高和音长。所以所谓格律,就是在规定的音节数中,韵脚的位置,以及更为微妙也更为重要的超音段的搭配规则。押韵是各国诗歌都必备的基本要求。押韵可以使读者听众产生一种定时的延绵回环感,是节律或韵律的一种表现。音节数也体现了一种节律,但这是各种语言各不相同的。具体数目要求与第三条超音段要求相制约。由于音节数和韵脚都一耳了然,所以,掌握格律就是掌握微妙却又至关重要的超音段配置的奥秘。印欧语(印度-欧洲)的诗歌中有长短律和抑扬(或扬抑)格,就是对音长或重音的配置要求。
中国的诗歌的格律也无非这三项主要约束。押韵从古到今是不变的规则。音节数则是不断增多:《诗经》四言为主,后来有五言、六言、七言,再后来则有长短句,就像柳词、关曲和邓丽君歌词。至于超音段配置,就有点说不清道不明,妙手偶得之、高手雕琢之。盛唐律绝是诗歌史上最为严格的格律诗,他对超音段的规定,就是一千多年来耳熟可意会的“平仄律”。
平仄律是汉语这样的声调语言中的诗歌专利。将平仄分配落实到每个或某些字上,把诗歌语音构成的责任分派到每一个音节单位,使每一个字在刻意安排的组合、对比中发挥出节律的美感效应来:起伏、关照、对比、回环等等。这种以声调的音高变化为基础的平仄配置,为中国诗歌增添了很强的音乐性。但是,要掌握好这种平仄律却不是件容易事,甚至在盛唐时代也是如此。至于宋明之后的格律诗则,由于语音已起变化而无人能识,只有强背韵书循平仄虚名之效颦,而无实际语音的音高变化对比之美。
(原载《叫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
朱晓农、焦磊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一版)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上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