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陈康宁:马礼逊和粤方言
马礼逊与粤方言
马礼逊
1782.1.5—1834.8.1
1820年代,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在做第一部粤方言字典《广东省土话字汇》时,第一次采用拉丁字母给粤方言注音,用英文给粤方言词语释义。《广东省土话字汇》是记录汉语方言口语的先行者,开创性的一本方言著作。当时的广州,街巷里人们说着粤语相互交流,唱着听着“粤讴”小曲,但尚未发明“粤方言”这个词来给粤语贴上标签。马礼逊这位史上第一位从事粤方言调查和记音录词的学者,把粤方言称作“广东省土话”,“Tow-wa,土话A local Dialect.”(“汉(粤)英字汇”),意即“当地的方言”。或称之为“CANTON Dialogues, 广城问答话Kwong sheng măn tap wa. Native common talk,本地俗话Poon te tsok wa.”。(“英汉(粤)字汇”)他把对粤语的调查和整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广东省土话字汇》里,尤其是书中第三部分“汉语(粤语)词和短语”,真实反映了粤语的词汇系统,保留了当时粤方言口语的面貌。
英国高士坡传教学院是在1804年9月作出决议,命马礼逊前往中国开教。1805至1807年1月,马礼逊出发到中国之前,就跟着老师下功夫学习汉语,“看到我的中文老师勤读孔夫子的书”,2.20页他也从背书开始,通过阅读大量的汉语典籍,打下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知道,他熟习“四书”,了解汉语有书面语和口语两个不同的系统;分得清文言和口语的区别。他感叹汉语的复杂丰富,注重搜罗中文书籍和读书,以图真正掌握汉语工具。
当马礼逊于1807年带着传教的目的来到澳门和广州生活,他又感受到在南粤使用汉语言的特点,就是如果只懂官话,不懂当地土话,简直寸步难行。因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马礼逊几乎同时学习官话和粤方言。对于民间的三教九流,他只要有机会,就认他们为自己的语言老师,随时随地向他们请教,有意识地进行多方面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他的语言天赋和勤奋,使他在短时间里创造了奇迹,在掌握汉语和粤方言的同时,先后编纂了《华英字典》和《广东省土话字汇》。
20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字汇》,从中体会到马礼逊在汉语方言文化方面的深厚涵养,也不禁对其中记录的生动地道而又原汁原味的粤方言词语叫好,为马礼逊当年对粤语的感悟和专业化的收集整理感到钦佩。
”
01
《字汇》第三部分“汉语(粤语)词和短语”的内容编排,传承了汉语词汇以义分类的传统特色
《广东省土话字汇》全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English and Chinese”(英汉(粤)字汇),第二部分“Chinese and English”(汉(粤)英字汇),第三部分“Chinese Words and Phrases”(汉语(粤语)词和短语)。从全书来看,第三部分所占比例最大,占了全书超过一半的篇幅。第三部分的体例和内容编排,采用了中国的传统即按义分类,表现出马礼逊对汉语传统的辞书和汉语本身的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从体例来看,全书的第一、第二部分是按拉丁字母的字音排序,第三部分即粤语词语的分类方式则完全不同,是秉承和发展了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的传统,按义分编共分24大类。
《尔雅》是古典“十三经”之一。欧阳修评价《尔雅》“出于汉世,正名命物,讲说者资之。”3.27页“《尔雅》首创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它把2000来个词条分成19个义类”3.27页”: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前三篇解释一般词语,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其他虚词;释诂是用通行的词语来解释古代同义词,释言是解释常用词,释训是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词。后十六篇就是十六个事物类别,解释各种名物。
而后有汉末刘熙的《释名》,将1500多个词条分成27类,分别为:释言语,释亲属,释宫室,释用器,释乐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道,释兵,释车,释船,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疾病,释丧制。《释名·序》言:“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3.78页”
两书都是按义分类,分类模式略同,类目有同有异。从《尔雅》的19个义类到《释名》的27类,类目是越分越细致清晰。后世还推出了许多以“雅”为书名的词书,被统称为“群雅”,比如《小尔雅》、《广雅》、《骈雅》等等。使研究雅书发展成一门学问,称为“雅学”。这就是中国词书发生发展的概貌。《尔雅》创立的义类系统和编纂体例,在中国辞典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广东省土话字汇》对第三部分即粤语词语的分类,沿用了自《尔雅》以来形成的汉语辞书按照事物类别分编的标准,将词语乃至短语短句3639条分为24大类。它们分别是:
1.世务类;2.天文气候类全;3.禽兽类全;4.颜色类全;5.艰苦类全;6.疾病类全;7.饮食类全;8.情分类一;9.鱼虫类全;10.朋友类全;11.亲谊类全;12.笑谈类全;13.文字类全;14.军戎类全;15.名分类一;16.地方类全;17.贫贱类全;18.品格类一;19.争闹类全;20.富贵类全;21.盗贼类全;22.贸易类全;23.器皿类一;24.恶党类全。
从词语分类来看,对比《尔雅》和《释名》,《广东省土话字汇》既有传统类别的传承,更有新类别的设定。
《尔雅》和《释名》,相同的分类有一般词语类和各种名物类。刘熙的《释名》相对地增加了人类活动的类别,反映了我们的祖先由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自然万物,到关注人类自身的变化。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如《尔雅》中有“释亲”,《释名》除了“释亲属”,还增加了:释长幼,释丧制,释形体,释姿容,释饮食,释疾病,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等等。包含人的衣食住行、装饰打扮和文字艺术等方面。
《广东省土话字汇》更增添了不少新的社会功能类别,注重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反映。除了一般的自然类别,强化细化了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分类。尤其人文精神方面的类别,显著地增加或加以细分。比如:有关社会属性的朋友,亲谊,名分,恶党;有关社会活动的世务,盗窃,笑谈,争闹;有关社会评价的情分,品格,艰苦,贫贱,富贵。从对粤方言词语的分类,可见马礼逊关注人文、关注社会的精神所在。1820年代中国还处于晚清和封建社会末期,殖民资本正开始试探着进来。而马礼逊作为英国人,经历过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洗礼,故此在日常交流中关注岭南语言中的人文精神,也带来了新的文化认知,表现在语词的分类方面强调和注重人的精神面貌。
这就是马礼逊对“汉语(粤语)词和短语”的内容编排,从汉语特点出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马礼逊在工作(右一)
02
记录了原汁原味的广东省土话即粤方言
“我倾向于采用中国人看作为俚俗的文字,不愿使用令读者无法看懂的文体。”2.154页”马礼逊注意收入丰富多彩的原味方言,让我们品尝到粤语从古延续至今的鲜活味道。比如:
1.鸡膥
剥壳鸡膥咁精致。(三,1.)
鸡膥唔斗得石头住。(三,19.)
EGG,鸡蛋kei tan;鸡卵kei lun;鸡春kei chun.(一)
这个“膥”字形由“未成肉”三个字构成,意义即三字词的语义:蛋。“膥”是广东本地自创的方言字。1700年刊成的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说:“粤方言,凡禽、鱼卵皆曰‘春’,鱼卵亦曰鱼春子。唐时吴郡贡鱼春子,即鱼子也。”4.524页“广州谓卵曰‘春’,曰鱼春,曰虾春,曰鹅春,曰鸡春、鸭春。”4.298页”《广东省土话字汇》的“英汉(粤)字汇”中收集了“鸡蛋,鸡卵,鸡春”几个不同的粤地方言词。也许后来岭南的先人意识到“春”只是准确表示了方言语音,而字形不足以表达其含义,不符合汉字表义的特点,于是创制出这个“膥”(经过孵化才能成肉,所以是“未成肉”)字,赋于它“春”的声音,来表达“禽、鱼等生的卵”这个含义,这样就形声合一了。如今,我们到番禺沙湾古镇,还可看到一条有特色的巷名:鸡膥巷。粤西有些地方比如罗定,民间给妇女生小孩做满月的礼单上仍把鸡蛋列为“鸡膥”。马礼逊的字典保留了这个字形字义,他给出“鸡膥唔斗得石头住”的英文对译正好是“Eggs cannot fight with stones”(鸡蛋斗不过石头)。当“鸡膥”煮熟后剥去壳,“so clear and beautiful, glossy and white”, 马礼逊连用英文的四个形容词,解释了“咁精致”包含的丰富内容。
2.打交,“闹”人
吹打佬打交。(三,19.)
喃嘸先生打交。(三,19.)
FIGHT,打交Ta kaou.(一)
闹老婆Scolding his old wire.(三,12.)
闹人家Naou yun ka; 骂人MA yun.(一)
闹极都唔改。(三,21.)
粤语说打架是“打交”,骂人是“闹人”。马礼逊字典中也是这样记录下来的。“交”的字形是一个人两胫相交,由两胫延伸到两手相交叉,而后就有了“交手”:手相搏;“交锋”:锋刃相接;“交斗”:引起争执冲突。粤语的日常口语“打交”、“闹交”(骂架)也由此而来顺理成章。“闹”的本义是“声音喧哗,吵闹”,粤语引申为“骂”人。“交”和“闹”就由此沉淀为有特色的粤方言词。
3.耐
乜咁耐都做不起。(三,1.)
做乜你咁耐至黎。(三,8.)
LONG TIME,好耐How noy.(一)
粤语说时间长为“耐”。“耐”是古代一种剃去颊须的刑罚,虽然不算重也须时间去忍受,于是在粤语里引申为“时间长”,就有了“咁耐”、“好耐”之说,分别表示“这么长时间”、“很长时间”之义。比如上面第1句的意思是:怎么这么长时间都完不成?第2句是:为什么你这么长时间才来?1930年代,孔仲南也把它作为广东的俗语词来讨论,“几耐者谓时候多少,时候多要忍耐,故谓之耐;时候久曰好耐。”5.7页”
4.折堕
永远折堕。(三,8.)
“折堕”在粤语中表示“倒霉,失败”。而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是“折磨”之义,《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回:“韩芦一干男妇方才束住不敢动手,扯着刘振白手,告诉小寄姐折堕他的女儿。”在粤语里由动词转为形容词,引申为“倒霉,失败”,掺杂了不幸、痛苦、穷困等人生负面的境遇感慨。比如日常会感叹说:(某件事、某个人)好折堕啊。清代的粤语小说《黄萧养回头》:“前世唔修,咁就折堕今生。”说的是:前世无修行,只能认一辈子倒霉。
5.阴功
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三,1.)
大(太)阴功。(三,8.)
“阴功”是中古时期的佛教词,意为“阴德”。司空图《携仙箓》:“若道阴功能济活,且将方寸自焚修。”《金瓶梅》第五十七回:“哥,你日后那没来回没正经养婆娘、没搭煞贪财好色的事体少干几桩儿,却不攒下些阴功,与那小孩子也好!”由“阴德”义延伸,“阴功”在粤语是行善积德的意思,如上第1例;后来又引申为“可怜”,或对受到的指责、不公正的对待表示不平,表达复杂的感慨,如上第2例。至今在口语中常用:
好阴功个细佬仔,咁细就无着老母。(好可怜的小孩,这么小就没有了母亲。)
咁阴功嘅,我又无做错事。(对受到的指责或不公正对待表示不平)
6.诈
穿山甲诈呆。诈善。(三,12.)
我总诈作唔知唔见几好呢。(三,8.)
古代的“诈”义为欺骗,“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十五年》)明代冯梦龙的小说中还有一义为“假装”,“初时还是诈穷,以后坐吃山崩,不上十年,弄作真穷了。”(《警世通言》第22卷)“贺小姐诈病在床,呻吟不绝。”(《醒世恒言》第28卷)“诈”的假装义在粤语中沿用下来,跟马礼逊记录的一样,今天在粤语里是:诈穷,诈病,诈死,诈傻……
7.睇
佢定拉我去体戏。(三,8.)
眼大体过龙(壟)。(三,8.)
体佢点黎点应佢。(看他怎样做就怎样应对他。三,8.)
粤语说看就是“睇”。这个意义用法在汉代扬雄的《方言》:“瞷,睇,睎,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广雅》:“睇,视也。”不过马礼逊把“睇”写成了粤语同音字的“体”(tei),也许他当时看汉语文献没有见到这个古而有之的“睇”字,就拉了同音的“体”来顶替。
“你唔好撩(惹)佢阿。”“你饮茶唔饮(喝)?”“你食(吃)饭未曾?”其中的“撩”“饮”“食”,古书中常见,而今仍是粤方言常用词。在字典收入的短语中,这些都是沉淀在粤方言里的源远流长的汉语词汇,它们在粤地生根发展变化,长成自己的模样,成为汉语方言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看出马礼逊在粤方言口语实践中,十分注重记录翔实和原生态的方言俗语。
03
具有鲜活的口语特色,鲜明的时代特点
马礼逊在1819年的报告中说:“中国对于用俗话,即普通话写成的书是鄙视的。必须用深奥的、高尚的和典雅的古文写出来的书,才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因此只有极小一部分中国人才看得懂这种书。正如中世纪黑暗时期那样,凡是有价值的书,都必须用拉丁文写出,而不是用通俗的文字。朱熹在他的理学作品中,突破了这个旧传统,他很好地使用了简明的语体传达了他的新思想。”2.154页”
他以欧洲中世纪的情况作为对照,指出了汉语口语、书面语分离的弊端,并读出了朱熹先生作品的口语特色和进步意义。他强调口语的社会需要,也在“字汇”编纂中加以实践。表现为收入《字汇》第三部分的词和短语中,大量是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口语。请看其中记录的短句子:
你莫整坏个的野。(二)
呢个字点解呢。(二)
总唔得见面点算呢。(三,8.)
嗳呀唔系咁话。(三,8.)
话,话得正。(二)
个系老实人。我话佢唔中用有乜错呢。(三,18.)
唔知佢做的乜野。(三,19.)
闩埋门打盲佬。(三,20.)
这些言词中的口语色彩,跟当时汉语书面语的文言表达完全不同,有着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个的”(那些)、“野”(东西)、“点解”、( 怎么解释、为什么)“点算”(怎么办)、“个系”(那是)、乜、乜野(什么)、“系咁话”(是这样说)、 “我话”(我说)、 “闩埋”(关住),等等。又如“富贵类全”里,“亚佗”、“亚崩”、“崩口佬”、“盲佬”、“哑佬”等对生理上有缺陷的人的称呼,因为加上词头“亚”或词尾“佬”构成,就如同日常称呼兄弟是大佬、细佬,亚哥、亚弟(“英汉(粤)字汇”)一般,避免了歧视性的味道。“倒吊都冇点墨水-said of a person who is perfectly ignorant of books.”(“争闹类全”)马礼逊解释说这是形容一个人不学无术、愚昧无知。这样的理解真是太到家了。
有方言特色的虚词在短语句子中比比皆是,下面的语句中:气是一“啖”,这一段时间是 “呢排”。人称代词:“佢”(他)、“我的(哋)”(我们)、“佢的(哋)”(他们)。指示代词:“咁(这样)”、 “个便”(那边)、“呢个”(这个)、“呢的”(这些)、个的(那些)。疑问代词:“乜”(怎么,什么),“点”(怎么),“边(哪)”。还有程度副词“实首”(很,非常),兼副词连词的“至”(最,才)、兼介词连词的“共”(和)等等。如:
我唔好留翻啖气暖肚。(三,19.)
人争一点(啖)气,佛争一炉香。(三,19.)
你呢排有见到佢冇呢。(三,1.)
我的(哋)We; us. 我的(哋)既Ours.佢的(哋)既Theirs.(二)
做乜你着咁少衫亚。总唔得见面点算呢。(三,8.)
呢个系乜时候呢。呢的唔系乜好货。你在边处住?(三,1.)
我实首想帮衬佢。(三,22.)
至可恶係佢。(三,8.)
脚大至跂得稳。(至:才。三,12.)
蚬肉桶里全系泥共水。(系:是。共:和。三,12.)
攞个的野黎。(二)
马礼逊从交流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大量收录这些日常用语而不嫌其俗,也给出准确的英文对译和注解,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和掌握粤方言。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各类实词,字典中记录的很多也沿用到今天。
如名词:野(东西),雨遮(雨伞An umbrella for rain.),面皮(脸皮Skin of the face),细文仔(小孩子child),损友(坏朋友,有害的朋友An injurious friend.)。粤人以爱吃鸡出名,称未下蛋的小母鸡为“鸡项”(young fowl),认为鸡项鲜嫩可口刚刚好。每当节日一家团圆,上桌的主菜少不了鸡,要去市场“买鸡项”,回家“烩鸡项”。今天的粤菜中,鸡项的烹饪更是花样翻新,令人赞不绝口。
乜事你买的野咁贵。(三,23.)
雨遮。攞把雨遮来。(二)
砧板咁厚面皮。(三,19.)
个的细文仔。(三,11.)
损友。(三,10.)
我去买鸡项。(三,22.)会(烩)鸡项。(三,7.)
动词中:下雨是“落雨”,随着汽车的普及,后来还延伸到“落车”。赶墟赴墟是“趁”,穿鞋穿衣是“着”,投掷、击打是“掟(pelt)”。形容词:合适是“啱”,肮脏是“污糟”(dirty)。等等,不胜枚举。
落雨,(二) 好天攞埋落雨米。(一)
快的番黎亚。(三,1.)
猪仔好卖墟墟趁。(三,22.)
做乜你着咁少衫亚。(三,8.)
有咁着著鞋阿。(三,1.)
老鸦命,开口俾人掟。(三,19.)
形容词:
价钱啱。(二)总唔啱。(三,1.)
污糟,污糟衣服(一)只系一隻污糟猫咁样。(三,18.)
04
蕴含古代文化的文言语句转换为当时的口头语而流行
人们创造性地把自己喜爱的古语转换为口头语,流行在日常的话语中,涵养了南粤的世风民情。也为马礼逊所留意欣赏,大量收入字典里。如出自《庄子·山木》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粤人的日常交流中说成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亲谊类全”)苏轼《惠州一绝 》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转换成“日食荔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饮食类全”)而杜牧带有警世味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广州人口中是“一见红尘妃子笑”,马礼逊解释,是当地人借此句夸赞岭南佳果荔枝呢:“Said in praise of the fruit Leiche.”(“饮食类全”)“命中注定”的意义变成通俗化的说法“杯酒块肉皆前定”。(“饮食类全”)古典诗句经过口语化的改造,就成为地方流行语,进入了“土话”行列;世俗的话语又因了古语的因素而有了文化的韵味。又如下面的一些句子:
爱妻识外母,爱儿识字爱先生。(三,11.)
你去请先生黎Go and request the Teacher to come.(三,1.)
读书人仔讲书篇,耕田人仔讲时年。(三,1.)
静思常思己过,闲谈莫道人非。(三,1.)
歇住手,歇住口。(三,5.)
宁可卖了恨,不可恨了卖。(恨:遗憾,后悔。三,5.)
句子中称老师是“先生”,“人仔”跟“书篇”、“时年”相连系;“莫道”、“歇”、“恨”,都保留了古义而掺杂在闲聊话语中,使雅俗之间的转换带上警醒世人的味道。
马礼逊来华200周年纪念邮票
05
比照英语表音文字的特点,用拉丁字母给粤方言注音
马礼逊的弟子兼同工米怜在1818年的文章中论及汉语和汉语方言:“中国能看书的人,其比例远比人类其他民族大得多。我发现中国的方言非常之多,而且语音各异,常常无法互相交谈,唯一的办法是可以写中文字和别人交流。因为中国的书写文字是全国统一的,利用写中国字的办法可以和任何讲方言的中国人沟通,这是中国的特点。”2.135-136页”他们正确地理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官话和方言的关系,认识到中国方言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音各异”,而用来书写的汉字则是一致的。马礼逊在此前用拉丁字母为《华英字典》汉语注音的基础上,注意把握方言的语音特点,在《广东省土话字汇》里细致真实地记录了粤方言语音。
1.关于韵尾、辅音、声调
马礼逊比照他的母语英语是表音文字的使用习惯,将粤语发音力求准确地记录下来。比如,在注音时对不同的塞音韵尾和合口鼻音韵尾都能正确清楚地给予标记,具体表现如下:
刮kwat 物mat,学hoak 毒tuk,搭tap 入yap,沉chăm 阴yăm
其中的塞音韵尾-t、-k、-p和合口鼻音韵尾-m在当时汉语北方方言中都已消失,马礼逊在编纂《华英字典》时不可能用到。但他注意到粤语发音不同于官话的特点,在做《字汇》时作了准确的区分和标注。这也跟马礼逊自己的母语英语发音的特点有关,即英语在发音时也有相同相类的塞音韵尾和鼻韵尾:
wait[weit]boat[bout],take[teik]book[buk],pipe[paip]type[taip],grime[graim]came[keim]
他因此能捕捉到粤方言发音跟官话不同的特别之处,标注了合适的韵尾。
又由于英语发音时辅音送气与不送气的差别是由读音规则决定的,没有书写的区别,就造成马礼逊在给粤语词注音时对声母送气与否不能明确标注;英语在发音时只有轻重音而没有声调,造成对粤语语音中的声调,也没有采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这些都给后来的粤方言语音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2.关于方言语音字和“听日”
在1820年代,粤方言书面语可供借鉴的不多,因此造成马礼逊字典里有些字、词之间就出现音合而义不合的情况。比如:
烧炮象Fire off crackers; Let off crackers.(象、仗,粤语是同音字。二)
耳躲,你彼耳躲听。(躲、朵,彼、畀,粤语是同音字。二)
佢定要拉我去体戏。(体、睇,粤语是同音字。三,1.)
人争一点气,佛争一炉香。(点、啖,粤语是音近字。三,19.)
我务必听日番去(听、天,粤语是音近字。番、返,粤语是同音字。一)
有人客黎你話我去出街。(來、黎,粤语是同音字。三,1.)
这种现象也在后来的方言著作中常见,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一批字、词脱节的方言语音字,引发了现代方言研究中的词语溯源和本字考证。请看马礼逊对“天日”和相关词的注音如下:
听日Ting yăt, or明日再来Ming yăt tsoy loy; You tomorrow again come. (一)
佢听日至黎和(喔)He'll come tomorrow.(三,10.)
根据马礼逊的解释,“听日”和“明日”是同义词,跟英语的tomorrow相当,即表示明天、第二天。用来注音的“听”,韵尾是后鼻音的-g,意义也不合,应是他根据听到的音找汉字记录下来的。
《广东俗语考》卷一“释天时”这样记录粤方言“明日”之音:“明日曰停日,又曰递日。”5.3页”很明显 “停”和“递”都是方言记音字。跟马礼逊不约而同,“停日”也用了后鼻韵尾的“ting停”来记音。而“递日”之“递”则是粤语 “第二”的省读记音字。
甘于恩在《广州话“听日”的语源》一文中详细辨析了广州话“听日”中的“天”音如何变成了“听”。原来,“‘听日’就是‘天日’的音变”,“‘天’的韵尾受了‘日’字声母的同化,读成-ŋ,即:天日thin ŋiet→thiŋ ŋiet”。从理论上归纳阐明了这一语音变化过程;也理清楚了马礼逊和孔仲南字典中 “听日”、“停日”之所以记为“听”、“停”的原因。
粤语有关“明日”义的记录和源流考证,历经近两百年。这个例子也说明,不同时代的语言学者求真务实的精神是一致的。
马礼逊非常用功地学习汉语,以致“在短短的两年内,竟然能够书写中文,也能用官话和当地土话与中国官员谈判。“2.65页”在掌握粤方言的同时,他完成了这史上第一部的《广东省土话字汇》,字里行间传递出了粤方言包含的丰富内容,表现了作者对地方文化含义的深刻理解。可以说,马礼逊给了读者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粤方言词典,也给我们留下了19世纪初真实的粤方言影像。
参考文献:
[1]马礼逊.广东省土话字汇[M].澳门:澳门印刷所,1828.
[2]马礼逊夫人.马礼逊回忆录[M].顾长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屈大均.广东新语注[M].李育中等,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5]孔仲南.广东俗语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6]甘于恩.广州话“听日”的语源[J].中国语文,2003,(3):272.
[7]陈康宁.马礼逊的《广东省土话字汇》:第一部粤方言字典[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84-88.
【说明】
全文在引用《广东省土话字汇》的内容时,在引用后分别用括号(一)表示“英汉(粤)字汇”、(二)表示“汉(粤)英字汇”、(三,数字)表示第三部分“汉语(粤语)词和短语”的类属。
(原载《南方语言学》第17辑,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第一版)
END
往期推荐
人物丨陈稚瑶:回忆陈泽平老师【转发】 人物 | 李旭旭:八旬老人身体力行保护方言文化【转发】 学人 | 岩田礼:关于《汉语方言地图集》和曹志耘的二三事(石汝杰译) 特稿 | 甘于恩:《地理语言学视域下梅州客家方言语音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