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资源|段曹林: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发】
本文转自“语宝”公众号
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瑶、侗等30个民族,使用着汉语、黎语等10余种语言和方言,构建了一座独特而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宝库。海南特色语言资源也面临着调研、保护、开发、利用的紧迫要求和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对海南语言资源调研保护现状的审视,对语言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与传承保护关系的思考,期望对今后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借鉴。
一、海南语言资源调研和保护的现状
海南是世所公认的语言资源宝库,语言、方言构成丰富而复杂。因地处南疆海岛,与大陆相对隔绝和疏离,海南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样貌和语言生态。现将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研究概貌略述如下。
总体面貌研究方面,陈波区分了10种语言或方言:汉语(海南话、儋州话、迈话、军话、涯话等)、黎语、村话、临高话、海南苗语、回辉话,并以谱系图的方式呈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刘新中则区分了12种语言或方言:黎语、村话、海南苗语、临高话、回辉话、海南闽语、儋州话、军话、客家话、迈话、疍家话、普通话,并介绍了每种语言或方言的概况。
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主要有欧阳觉亚、郑贻青、苑中树、文明英、冯广艺、杨遗旗等人对黎语的研究;桥本万太郎、张元生、梁敏、刘剑三等人对临高语的研究;丁邦新、符昌忠、欧阳觉亚对村语的研究;郑贻青对回辉话的研究。黎语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其他方言的研究成果较少,海南苗语的研究成果尤少。
汉语方言研究方面,一类是宏观上的方言分区研究,如梁猷刚的《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把海南岛汉语方言分为六类:琼文话、迈话、儋州话、客家话、军话、其他(指农场和矿山中还没有形成特色的方言),张惠英的《海南方言的分区(稿)》把海南的汉语方言分为海南闽语、儋州话、客家话、军话、迈话、疍家话六类。另一类是对单个方言的研究,闽语较多,如梁猷刚、桥本万太郎对文昌话的研究,陈鸿迈、杜依倩对海口话的研究,云惟利、刘新中、辛世彪对海南闽语语音的研究。对其他方言的研究较少,如丘学强对军话的研究,黄谷甘、李如龙对迈话的研究,张惠英对长流土话的研究。
从语言资源角度看,只有冯广艺、李庆福所著的《黎语生态论稿》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具有探索和示范意义,但更全面、更深入的海南语言资源动态调研尚待开展。
二、开发和利用:语言资源保护的根本所在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海南项目于2016年正式启动,海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出台了推进海南方言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的多项举措:鼓励有条件的大学设立海南方言研究机构,鼓励出版发行相关研究成果,鼓励搜集、整理海南方言民谣、民间故事、地方戏曲,鼓励、挖掘海南方言文艺创作等。到目前为止,受益于“语保工程”,海南已完成了对17个方言点的调查、记录工作,后续的整理、发表、展示、研究等工作也在进行中。
但要使其所开创的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行稳致远,产生更长期的实际效应,就要将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整个语保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是突破狭隘的语言保护观念,正确认识语言资源及其特性,变被动为主动。二是回归语言资源保护的宗旨和目标——语言资源价值的发掘和利用,通过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化带动全民自觉参与语言传承、保护。
三、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开发和利用要注重发掘、凸显特色
以海南闽语、黎语为代表的语言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受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和语言接触的影响,岛内每种语言、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特殊面貌。另一方面,海南民间音乐琼剧、八音戏、公仔戏、黎族民歌、儋州调声、临高人偶戏和渔歌等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客家方言咏唱的崖州民歌、用军话表演的军戏以及疍家调、苗瑶歌舞等,因融入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点,成为辨识度颇高的文化符号、个性标签。
2
开发和利用要走全民参与和产业化之路
开发利用海南语言资源,首先要加强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调研、监督、检查,研究语言文字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化建设,制定地方性语言政策,对于海南语言文字资源的保护、学习、使用和发展等,将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其次要增强弱势语言或方言的资源活力。海南语言或方言的传承,可通过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网络课程、讲座培训等,举办竞赛、展示、创作、演出等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和鲜活的语境,激发家庭、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关注,增强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活力、媒体活力、艺术活力。
最后要拓展渠道,整合资源,推动开发利用的产业化之路,引入社会资金和资源,汇聚民间智慧和力量,以本土特色语言资源作品、产品、商品等为重要“看点”“卖点”,打造旅游景点、生态村、生态小镇等语言文化生态园区。
3
开发和利用要善于借鉴,大胆创新
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善于从国内已有的探索中借鉴、吸取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立足于自身现状和目标,勇于创新。借鉴上海、昆明的做法,有意识地、适度地将方言引入幼儿园、小学的课堂,编撰出版配套的教材读本,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结合。江苏不但在地方语言资源建档和口头文化整理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真正实现了方音和文化的世界传播,也高度重视将语言作为工具性和对象性旅游资源进行双向开发和利用。山西、陕西、浙江等省份,则有意识地借助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力量,在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民间口头语言文化资源,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相关课题的研究,尤其是语保工程的开展,赓续了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来的语言国情调查,对于海南各种语言和方言的实际使用状况、彼此间的关系、各自的结构特点、与语言有关的社会人文背景状况等,可谓是恰逢其时地更新、增加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语保工程”的工作还在进行中,后续的大量工作亟待有序跟进,任重而道远。
文章节选自:段曹林 2021,
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
《南海学刊》2021年12月
第7卷第4期
封面图:网络(侵删)
本期编辑:杨 悦
本期审读:杨 悦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