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非遗(音频)|施德淇:潮音潮韵(二)(汕头话)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潮音潮韵


在上期的推文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潮剧。本期推文让我们一起继续深入了解汕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在继续介绍之前,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段来自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唱的潮剧《狸猫换太子》,一同感受潮剧的风采~

听完了这段潮剧,你是否已经对潮剧产生了兴趣?《狸猫换太子》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下期推文揭晓~
(《狸猫换太子》剧照)

我们先继续了解上期推文未讲完的潮剧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得到重视,潮剧又得以复兴,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50到60年代的黄金年代,各地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出现广受好评的第一代"五朵金花",并先后2次进京演出,受到各方好评如潮。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剧团全被解散,直至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才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新娱乐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潮剧同其他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在艰难中前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以来,潮剧界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剧目传承活动。

潮剧现有的这批传统剧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闹开封》等。

(《扫窗会》剧照)

在五六十年代,潮剧界能人很多,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社会上的文人学者也无微不至地关注着潮剧,当时对传统的整理传承达到了一个高峰。专家学者对大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甄别筛选,绝大多数有提炼价值的剧目经过加工,成为潮剧的经典和保留剧目。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既保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素材;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并保留了潮剧细腻典雅的特色和独有的表演程式。

此外,也增加编写了一批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如《辞郎洲》、《袁崇焕》等。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行在广东东部潮汕地区、福建漳州南部、台湾、香港、上海,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汕方言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潮剧是连接海内外2000多万潮汕人的精神纽带,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频来源:施德淇

文字、排版:施德淇

方言点:汕头市区

配图:网络(侵删)

本期审读:宁婉孜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往期推荐

1.方言与非遗(音频)|施德淇:潮音潮韵(一)(汕头话)

2.美馔新语(音频)|施德淇:汕头那些特别的美食(四)(汕头话)

3.美馔新语(音频)|施德淇:汕头那些特别的美食(五)(汕头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感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