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音的故事(五十二)| 焦磊:从《黄帝内经》的会厌到《梦溪笔谈》的嗓叫子(连载)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1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口腔舌位发音图

发声的关键在于声源。要成为声源,就需要一个始终处于振动状态的物体。什么是振动呢?蜜蜂的翅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蜜蜂在飞行的时候,翅膀忽上忽下,不断做着重复的运动。这样一种运动就叫做振动。或者说得更抽象一点儿,振动就是一个物体不断地偏离某个位置,又回到某个位置的周而复始的运动。我们看老式挂钟的钟摆来回摆动,或是将一块小石子扔在水中所荡起的波澜,都是某种不同形式的振动。

01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对此有一句很好的概括: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咱们的嗓子眼儿里面,也有那么一个不得其平的东西。它的振动产生了形形色色不同声质的人类语音。这个东西就是声带。前面我们已经把人类的发声活动比作是一件乐器,那么,声带在人类语言发声中的地位,就相当于乐器中的琴弦或簧片。这条簧片受到来自肺部气流的作用,发生振动就成为了人类语音的声源。

把人的发音器官比作机关精巧的发声机器,有助于分析人的发声机制,理解人类语言的原理。在中国,这样的类比出现得非常早。中国传世最早的医书是《黄帝内经》,此书相传成书于汉代,假托黄帝之名,但实际上其中的医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候。在《黄帝内经·灵枢》的《无言》篇就已经有了对人的发声原理的阐述,并将人的发音器官与机器相类比。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中是怎么说的:


黄帝问少师说:人突然之间忧郁烦闷而不能够发出声音的,就像河道的堵塞一样,是什么气出来,使得声音不能发出呢?我想知道其中的原理。

少师回答道:……喉咙是气所上下的地方,会厌则是发声的门户,嘴唇是发声的两扇大门,舌头是发声的枢纽,悬雍垂【即小舌】是发声的开关……因此,如果会厌小而薄,则利于开闭,出气发声就很容易;如果会厌大而厚,则开闭困难,说话就迟缓……

(华龄出版社2017年第一版)

无独有偶,在被称作西方医圣的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也有关于语音产生的描述:


语音由唇舌发出……人说话靠的是他所吸入体内尤其是腹腔中的空气,当空气通过空间排出时由于颅腔共鸣,便产生一种声音。舌头的活动控制了发音。它先把空气聚在咽喉,然后让空气顶开腭、齿阻碍而被压出,于是造成某种有特定音质的声音。假如每次都不让舌头活动以控制发音,说话就不清楚,只能发出很少几个音……


古人很早就知道发声的道理以及声带的工作原理,并能够利用此原理制造人工声带以帮助由于声带受伤而失去语音能力的病患者。在北宋学者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语音技术应用所达到的成就。书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叫子申诉,其中说到,当时有人用竹木或是象牙牛骨之类做成一个叫做嗓叫子的东西,实际上大概类似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哨子一类发声器具。把它放在人的嗓子眼儿里,受到气流的冲击就可以发出声音,于是能模拟声带的功能,作为说话时候的声源。当时,有个人正好声带损坏而失声,受了冤屈不能申诉。正在无计可施之时,有人就给他找了个嗓叫子来,让他去告状。此人装上了嗓叫子,咿咿呀呀了半天,官吏倒也能听出个几分,结果冤屈得到了伸张。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民已经能将声带的工作机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一案件也可以看成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司法语音学(forensic phonetics)的雏形,即在司法审判中利用语音学知识,为案件提供旁证,以帮助分析解决案件。不过,这一学科的真正建立,要到20世纪后期才逐渐完善。

(《梦溪笔谈》)

到了我们今天,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等学科已经非常发达,对于声带功能的了解,自然也已经是今非昔比,非常清晰透彻了。在当前的语音学研究中,语音学家要观察声带,通常都会借助发达的医学影像手段,利用声带镜或是纤维喉镜所拍摄的电子图像对声带进行观测。其中以纤维喉镜较为常用。纤维喉镜的一头连接一个小型摄像头,另一头与电脑等仪器相连。在做纤维喉镜成像的时候,将消毒后的摄像头从被观测者的鼻孔插入,经过鼻腔伸入咽腔中,悬挂于声带的上方。为了在拍摄时能保证一定的亮度,摄像头上一般还会附有用于照明的灯光。摄像机将声带的运动情况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光导纤维传回监测器,观测者就可以在监测器上看见声带在发声时候的状态。前图就是使用纤维喉镜所拍摄的人声带的图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声带是两片薄膜状组织,由于在声带组织内部缺少血管,因此呈白色。两片声带可以开闭,就像两扇小小的阀门。所以,要是将声带称作是声音的门户,倒也是个贴切的比喻。在声带的内部有肌肉控制其位置与松紧。因此,声带既可以作纵向的运动,拉紧或是放松,并借此来调节音高;也可以作横向的运动,将两片声带分得更开以增加中间的缝隙,或是将两片声带向内压紧,改变发声状态。

声带的开合我们自己完全可以体会到。声带开得最大的时候就是我们在大口喘气的时候,试着深深地吸一口气,我们会觉得在喉咙没有任何东西在阻碍空气的流动,这时声带就打开到了最大的位置。我们憋气的时候,声带就是完全关上的。但是,声带没法控制自己作上下的运动,从而自己振动起来。故而,声带的振动,需要外力的辅助作用。那么声带又是怎么开始振动起来的呢?


(原载《叫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朱晓农、焦磊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一版)


往期回顾
1、语音的故事(三十三)| 焦磊:格林童话和格林定律(连载)


2、语音的故事(二十)| 焦磊:“假声只能用来唱京戏吗”?(连载)


3、语音的故事(七)| 焦磊:使徒行传(连载)


4、语音的故事(十八)| 朱晓农、焦磊:琼斯对艾伯克龙比说:“请发内爆音”(连载)


SAVE ELECTRICITY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期编辑|胖丁

本期审读|丁阳

责任编辑|甘于恩

封面摄影|甘悦闻

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