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音乡情(音频) | 季延东:我的父亲母亲(江苏徐州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的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1972 年 12 月延东参军入伍全家福(前排侄子先锋、侄女先梅;中排延东、父亲、母亲、哥哥;后排弟弟、 妹妹、 姐姐、 嫂子)

昨天,弟弟拿来一张只有二寸的多人合照, 那是远在五十年代,我们兄妹五人拍摄的合影。照片上的我当时只有四岁半,弟弟则刚满周岁才学会站立。

光阴荏苒,岁月流转,转眼五十余载过去了。父亲离开我们已三十五年,老母亲已是八十六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当年我们的七口之家,现已成为四世同堂共三十余人的大家庭。

这张照片将我拉回到了过去的岁月,唤起了对那一艰苦时期的回忆。更加促使和教诲我要常存感恩之心,永远不忘记父母,他们不单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更是因为他们耗尽心血的抚育,我们方才长大成人,父母倾注给我们兄妹的爱,比山高、比海深。

1

1

1



父亲季广学一九一六年十月十四日,生于江苏邳县宿羊山镇季楼村,童年因生活所迫,随祖父投奔山东台儿庄附近黄林庄——父亲外祖母朱家。少年时因无钱进学堂念书,小小年纪便随祖父到染坊,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

父亲作为季家长子,为帮助家庭减轻生活负担,从十三四岁开始便挑起货担,在台儿庄和附近农村奔波叫卖针线、卡子、发网、扎腿带子等妇女生活用品。夏、秋季节瓜果上市,又挑担叫卖瓜果梨桃。十五岁时又同五爷鸿友一同,在台儿庄运河码头挑担搬货,以微薄的收入帮衬家庭生活。

父亲十七岁那年,经人介绍到枣庄市,跟孙法贤、杨玉峰师傅学习厨师。在学徒期间,结识了师弟李子英,因性情相近,谈吐得来,渐成至交。成年后,父亲遂将二姑季广英介绍给李子英成婚。

三七年父亲在台儿庄,同卢瑞祥、燕振生、程连江、李凤彩、闫明海等分别拜为仁兄弟。三八年台儿庄大战后离开台儿庄,到徐州南关晓布市市场,摆地摊卖日用品谋生。

父亲在十几年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来徐摆地摊,靠挣来的微薄收入养活着全家,并在困境中,资助叔叔季广林就读私塾数年。还在短短的数年之内,给大姑、二姑购置嫁妆出嫁。

四六年为帮叔叔躲避抓壮丁,祖父带领全家及小姨共六口逃到徐州来找父亲,从此全家开始在徐定居。四八年经济好转后,父亲又帮助叔叔广林,在徐州结婚成家。

五一年父亲拿出全部积蓄同广林叔合办徐州市信昌牙刷作坊, 共投资 600 余元人民币。高薪聘请冯广发、李宝富、陈玉忠、马万珍、周梅英五位南京籍技师来徐(五位技师九十年代都已从徐州塑料厂退休, 其儿孙分别在徐安家落户) ,分别负责牛骨牙刷各工序生产制作。当时共有亲属十六人,从台儿庄来徐州市内参加工作,尔后陆续在徐婚嫁、生儿育女。从此,季家生活有了转机。徐州城对季家子孙来说,才不像父亲过去那样——只是一个匆匆的驿站,而变成为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目前,徐州市区季家亲属已达百余人,父亲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家族历史上堪称光辉的一页。

1

2

1



父亲一生老实谨慎、勤俭朴素、艰苦实干,处事为人宽厚善良。我们兄妹五人从小到大,是父亲在工作上鼓励上进,在思想上教育诚实做人,在对待困难和挫折中给予信心。父亲处处言传身教,给了我们兄妹无数的教诲。五十年代由于信昌牙刷作坊私营改造和工作环境的变化,父亲善良的人格,忠实的人品,极强的自尊心在生活和工作中受到压抑。直到六一年哥哥光荣参军入伍,父亲才消除多年的心理压力,从此精神振奋。

1974 年我在部队服役, 父亲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 享年五十八岁,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五年了,几十年来父亲音容笑貌,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

父亲身高一米八,体重八十余公斤,五官端正,面带慈祥。父亲的遗传基因在我身上体现得最为集中,感激父母对我身躯和内心世界的塑造和影响。记忆之中,父亲在儿女面前,不像母亲那样细腻婉约,他不苟言笑,甚至有些严厉。

虽然父亲对我们的爱不像母亲那样暖如春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才感知到,父亲不光是用语言,而更多的是用他坚实的行动,默默地诠释着对我们全家的爱。父亲的爱是在沉默中用他宽阔的肩膀,为我们全家挡风避雨。父爱如山,父爱如海,我爱你——我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1

3

1



母亲刘宝珍祖籍山东台儿庄附近黄林庄,外祖父原姓杨,少年因家庭困难送给本村刘家取名刘洪胜。外祖母姓陈,婚后生育二女一男。

母亲生于一九二四年腊月初八,小姨刘桂兰生于一九三八年。当时母亲与父亲同住在黄林庄,经亲戚做媒,母亲十六岁那年,也就是一九四零年嫁与二十三岁的父亲成婚。

一九四一年(母亲婚后第二年)舅舅出生,这给当时十分重男轻女的外祖父一家,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和希望。但因当时社会落后,经济困难,医疗条件极差,舅舅出生不久便夭折。外祖父因失子之痛,加上有病在身,经受不住这一打击,便郁郁而终。

丈夫、儿子相继去世,使外祖母悲痛万分,因失去生活信心不久便告别人世。当时小姨不足四岁,母亲便与父亲商量,并经祖父、祖母同意将她收留来季家。从此小姨便随父母一同生活,给本已十分贫寒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艰困。小姨自小便和我们一家人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全家人和小姨本人都互视为自家人。

小姨参加工作后,在经济上帮助我们家庭生活,在学习上教育我们兄妹刻苦努力,鼓励支持我完成高等教育学业,在生活上关心我们兄妹成长。她与母亲姐妹俩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现已共同幸福度过七十一个春秋。

母亲初嫁到季家时,上有公婆、下有小姑叔、再加小姨全家大小八口。所有琐碎家务,全靠她一人操持。在家中既是温顺的儿媳,贤惠的妻子,又是善良的姐姐,慈爱的母亲,多重角色使母亲肩上的担子格外繁重。

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旧中国,作为长媳、老嫂、大姐,她不仅在体力上承担了全家家务劳动如:洗衣、做饭、缝衣、做布鞋等,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怕哪件事做不好,愧对全家老小。母亲每天三更天早起推石磨,早晨天不亮已推磨完毕,准备点火烙煎饼。由于常年推石磨和炉灶前双腿盘坐,受高温影响,到老年双腿患严重关节炎和双膝变形。

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常常第一个早起,最后一个入睡。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母亲毅然辞去塑料厂在职工作,回家专门照顾我们兄妹生活。当时全家七口,母亲失去工作后,全靠父亲四十二元工资生活。是我有记忆以来几十年中,全家生活中的最低点。

我们兄妹的学费、母亲的过冬棉衣、春节过新年,有时要靠晓市街道年世兰主任,按军属生活困难补助救济度过。树叶、野菜、豆渣、酒糟等凡可充饥的东西,我们都曾吃过。

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体验最深的就是:什么才是贫困交加、食不果腹的滋味。直到六六年哥哥从部队复原参加工作后,塑料厂为照顾职工生活,每月可清洗 4000 个农用旧化肥袋,增加收入 24 元,全家生活才度过了长达十年的最为困难时期。在那物质极端匮乏的艰苦年代,母亲费尽心血拉扯大我们兄妹五个,虽然付出极大,但从她嘴里从来都没有听过怨、悔二字。

母亲心地善良,思想开明。她虽然不识字,更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通晓事理,心智极高。几十年以来,我们兄妹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像母亲一样勇敢的去面对,坚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幸福生活,无不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 “父母之于子女,不患不慈,但患失教”,由此来检验我的母亲,她永远是一个伟大的崇高的母亲。

1

4

1



我小时因生活困难,体质较差,经常生病。父亲总是上班无暇照管,家中生活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幼小的记忆中,是母亲经常抱着我,到彭城路联合医院看病打针,母亲在我的心目中,是那样的温暖和慈祥。

随着年龄增长,是母亲分别送我们兄妹五人上学、下乡插队、参军入伍。在这个世界上,有谁能象母亲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在艰难困苦中,为我们遮风挡雨,随时陪伴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正是由于母亲呕心沥血般的言传身教,无微不至的精心抚育,才使得我们兄妹们五人在困难和逆境中不断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们兄妹五人的子女。他们经过多年刻苦的努力奋斗,相继读完了大学,外甥女王媛媛还获得了博士学位。侄子先锋他们兄妹七人陆续都已婚嫁、成家立业,成为了新时期我们季家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1993 年母亲七十大寿同孙子孙女合影(左起外孙女谢宏、王媛媛、孙子先锋、先海、孙女先梅、先蕊、先培)

母亲虽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关爱儿孙们的亲情依然炽热如火。她特别关心七个孙子、孙女的学习和小家庭,一心挂念远在深圳的孙子先海、广州的外孙女博士生王嫒嫒。

母亲平时唸叨的不是近九十高龄的自己,而是家中的第四代小成员,她最心爱的曾孙辈。诺诺七个小姐弟们天真可爱的欢笑,一次次给母亲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愉悦。母亲一生总是心系亲人,甘为儿孙做无私的奉献,晚年把她宽厚博大的爱洒向一代又一代。

如今,我们兄妹五人都早已年过半百,膝下有孙,开始步入老年。但在对母亲的感情上,我们却依然还像是当年年幼的孩童,仍然依恋母亲、亲近母亲、离不开母亲,都打心眼里期盼母亲永远健康长寿!

延东写于 2009 年九九重阳夜



+ + + + + + + + + + + 

作者介绍


文字、图片:季延东

季延东,男,江苏徐州人,生于一九五二年,七○年知青下乡到铜山三堡,七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排长,七六年退伍到市运输公司修理厂、厂长,八三年西安公路学院毕业,徐州市汽车维修管理处副处长,市交通局运输管理处科长、工程师。


音频:王媛媛

王媛媛,女,江苏徐州人,生于一九七八年。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徐州师范大学,1997年考取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专业,班主任是田崇雪教授;2001年考取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导师是张爱民教授。2004年考取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方言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伍巍教授。2007年博士毕业至今,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工作,曾担任广外中文学院对外汉语系系主任,对外汉语系教工党支部书记,中文学院副院长。广外中文学院对外汉语系副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心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研究方向:方言语法、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


+ + + + + 

文字、图片 | 季延东

音频 | 王媛媛

本期审读 | 赖聪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

语言资源快讯创刊6周年特别节目 | 初心:【语言资源快讯】十大推文

乡音乡情(音频)| 陈丽玲:晋江五店市的前世今生(晋江青阳话)[重发]

乡音乡情(音频)| 熊广燕:起风了(湖南双峰话)【转发】

乡音乡情(音频)|杨苏涵:缝隙里的人(四川成都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