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音乡情(音频)| 何雨桐:回不去的家乡(四川巴中通县话)【转发】

Editor's Note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汉语方言馆 Author 何雨桐

回不去的家乡


“那年离开了家乡,从此家乡变他乡”。

我的父亲已经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生活了20余载。他青壮年时期就从四川南下来到这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如今也算是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好像一切都变了,父亲的生活方式变得和客家人一样,喜欢每顿饭前先来一碗汤;喜欢饭后逛逛走走溜溜弯儿;喜欢吃梅菜扣肉,少盐少辣……但好像又没变,父亲还是操着一口纯正浓郁的四川乡音;在无数个夜晚,父亲也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泪两行。我知道,那是他对自己多年在外打拼,没能回家陪爷爷奶奶过春节,甚至缺席了我和弟弟的童年而愧疚和无奈。

我的童年是在四川老家,一个偏僻的、人烟稀少的山村里度过的。虽然,农村的爷爷奶奶养了牛、猪、鸡、鸭,但那些不能称为宠物。那只是山里人耕地种田、养家糊口的标配而已。

11岁那年的夏天,伴随着“况且况且”的轰鸣声,我和弟弟被父母接到了广东——他们工作的地方。那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离开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第一次见到大城市的霓虹灯光,和电视里的一样,那么真实,又那么虚幻。

少小离家,尚且没有浓烈的怀恋故土、思念家乡的感觉。当时的我,只有对自己来到一个新环境的激动。小孩子都是这样,但凡一成不变的生活有一点小小的变化,也会新奇兴奋好久。而如今,从生活了9年的广东梅州来到广东从化读大学,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离开家的感觉。

刚来到学校,我因为吃不惯而一个星期瘦了五斤。我以为来到广东这么久,我早已经成为千千万万个广东人中的一员了。我和父亲一样,慢慢地习惯了清淡的饭菜,慢慢地也喜欢饭前喝一碗汤,喜欢在外吃饭的时候先用开水烫碗。没想到,我的身体里还是流淌着四川人的血液,哪怕已有三四年没有再踏上过四川的土地。我体内的基因被唤醒,如今,我更加无辣不欢,喜欢酸菜鱼,喜欢酸辣粉,喜欢折耳根,喜欢所有我离开家乡后没再吃过的川菜。

我会自己做各种辣椒酱,哪怕我从来没有跟家里人学习过如何制作。我会自己腌制泡菜,自己做腊肉。这些,都是四川人基因里自带的,是我们生下来就会的。

现在,每学期我会回梅州一次——我父母工作的地方。虽然没有家乡的风景和人文风俗,但母亲会做各种我喜欢的菜,他们会用四川话对我嘘寒问暖。这,就是家乡的感觉。

以前,每年过年,父母会带我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会做好熏腊肉,杀好过年猪等我们回家。而现在,因为疫情反复,我已经四年没有回过老家了。现在的老家,人烟稀少,曾经的水田变成了荒地;曾经的池塘早已干涸;小时候养的大黄狗现在也被小黑狗替代;就连爷爷奶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背佝偻了,头发稀疏了,皱纹爬满了手和脸。

我知道,我的家乡,我已经回不去了……


END



点击视频学习



本期编辑 | 罗洋本期审读 | 罗洋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
推荐

学人 | 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引言

特别推送 | 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重版序

学人 | 周清海:陆俭明著《新加坡华语语法》序

学人 | 丘学强:《军话研究》后记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有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