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术探论 | 王衍军、叶彬彬:基于语料库的起始体和继续体对比分析及教学应用
(南方语言学第17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版)
二、基于句法层面的分析(一)起始体和继续体的基本形式笔者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00个动词和100个形容词,并在CCL语料库中搜索这些动词、形容词有无与起始体和继续体搭配的例句,以确定起始体和继续体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范围。
1.起始体和继续体对动词的选择图1为100个动词样本能否在起始体和继续体中使用的比例图,51%的动词能同时与起始体和继续体搭配,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但也不能忽视在两种时体使用动词的限制。首先,在起始体和继续体中均无法使用的非持续动词占28%。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都不能与之搭配,而应选用动作行为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其中瞬间动词不能与起始体和继续体搭配,如所抽取样本中的“卖”、“杀”、“放弃”、“改变”、“消失”、“引起”等。我们以同样是表视觉的动词“看”和“见”为例就会更直观清晰:“看”可以用于起始体和继续体,“见”则不行,这是由于“见”只能表短时间的结果而不是长时间的过程,属于瞬间动词。另外,表示静止状态的动词,如“符合”、“笼罩”,以及表示意见看法的动词,如“以为”、“觉得”,均不能表示持续过程,也不能在起始体和继续体中使用。其次,只能在起始体中使用、不能在继续体中使用的动词占10%,大部分是离合词,如所抽取样本中的“拼命”、“叹气”、“发火”、“签名”、“磕头”、“踏步”、“生病”、“握手”等,这与起始体、继续体与宾语的位置关系有关,下文将再行讨论。
2.起始体和继续体对形容词的选择
从图2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起始体与形容词的契合程度比继续体更高,在CCL语料库中有在起始体中使用例句的形容词共占76%,有在继续体中使用例句的形容词共占30%。除去非谓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能与起始体和继续体搭配的形容词都属于性质形容词。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什么类型的性质形容词只能与起始体搭配、不能与继续体搭配?而什么类型的性质形容词又与起始体搭配又能与继续体搭配呢?我们将前一类性质形容词称为A类性质形容词,将后一类则称为B类性质形容词。
表1 A类性质形容词与B类性质形容词的区别
表1中,A类形容词只有加上程度副词,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而B类形容词无论是否加上程度副词都能在句中充当谓语,在这一点上与动词很接近,都能独立充当谓语。因此,从句法功能来看,B类形容词既有形容词的功能,能充当定语、补语,加上程度副词后能充当谓语,同时也有动词的功能,可以直接充当谓语,可以被认为是形容词和动词的兼类。如例(6)、(7)、(8)所示,形容词“好”、“开心”、“努力”都可以单独充当谓语中心,后加动态助词“了”、“着”表示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阶段,并不需要程度副词的辅助,正是B类性质形容词的代表。(6)申先生的病好了,刘爱萍却因感冒在医院里输了一天液。(7)也只有他们开心了,我们的客户才会开心。(8)因为当时他根本没想过会去演主角,只是他一直都在努力着。黄伯荣、廖序东(2002)在《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中提出有两类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一类是使动词,如“端正态度”中的“端正”、“纯洁队伍”中的“纯洁”,另一类是表示变化或状态,如“花了眼”中的“花”、“直着身子”中的“直”。但强调必须是前加程度副词时是形容词,后带宾语时是动词,才兼属形容词和动词。笔者认为形容词和动词的兼类的划分标准若只限于作动词能否后带宾语,这似乎有待商榷。事实上,并非所有动词都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也属于动词,带宾语似乎不应该是判断动词属性的最终依据,动词最核心的语法特征应该是能独立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因此,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兼类的范围扩大为既能前加程度副词,又能单独充当谓语中心,上文所讨论的B类形容词正是如此。B类形容词同时具有形容词和动词的部分句法功能,而继续体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选择与动词搭配,因此兼具动词功能的B类形容词就自然成为与之搭配的首选。而A类形容词只单纯具有形容词的功能,不具备动词功能,因此偏向于选择动词的继续体不能与之搭配,但形容词选择比例较高的起始体却能与之适应,所以A类形容词只能与起始体搭配,不能与继续体搭配。
(二)起始体和继续体与宾语的位置关系起始体的基本形式是“谓词+起来”,当出现谓语动词所支配的宾语时,会将宾语置于“起”和“来”之间,也就是“VP+起+NP+起来”。然而,继续体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则并非如此,宾语不能直接置于“下”和“去”之间,而需要单独分开。(9)驼队中一位老者,领着小孙子唱起歌来。(10)大家围坐在两个炭火熊熊的火盆边,把各种好听的歌轮流唱下去,一面解释一面唱。(11)只要我还能唱歌,这首歌我会永远唱下去。”(12)古老的歌尽可以永远唱下去。例(9)-(12)都使用了同样的谓语动词“唱”和宾语“歌”,例(9)运用了起始体来表示开始唱歌并持续,将宾语“歌”放在了补语“起”和“来”之间,而例(10)-(12)均运用了继续体,宾语“歌”独立于继续体之外,都放在了谓语动词“唱”之前。例(10)利用介词“把”与宾语“各种好听的歌”结合构成介宾短语,置于谓语“唱下去”之前。例(11)则将宾语“这首歌”置于主语“我”之前,使用了OSV的语序。例(12)的主语是“古老的歌”,但事实上也是谓语动词“唱”所支配的宾语。
表2 起始体和继续体与宾语的位置关系
在表2中,第1-3行的词是动宾短语,第4-5行则是离合词,表4中的例句进一步证明了宾语置于起始体之中是合法的,而置于继续体中则不合法。我们可以看出起始体与宾语结合得更紧密,宾语嵌入了起始体的结构之中,继续体与宾语的关系则更为疏远,宾语被提前到继续体的结构之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文讨论继续体所选择的动词时,我们发现动宾式离合词无法直接用于继续体的原因。要探究造成起始体和继续体中宾语位置之所以存在形式差别的原因,可以从历时的角度去考察其形式发展的脉络。起始体并非一开始就将宾语置于其中,其形式是经历过一段交错使用的振荡阶段。在南宋至明朝之间,起始体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并非唯一的、固定的:可以是“动宾短语+起来”的形式,如例(13)-(15);也可以是“谓语+起+宾语+来”的形式,如例(16)-(18),尤其是例(15)、(16),谓语中心同为“叫屈”,却有“叫屈起来”和“叫起屈来”两种形式。当起始体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后一形式才占据优势。南宋时期,两种形式均时有出现,但发展到元朝、明朝,虽偶有宾语置于起始体之外的例子,但大多数情况起始体还是采用“谓语+起+宾语+来”,即“VP+起+NP+来”的形式。(13)侯兴老婆看见了,动心起来。(《喻世明言》卷36)(14)须臾之间,喧传尼庵事体,县官告示,便有个把好事的人盘问他起来。(《初刻拍案惊奇》卷6)(15)鲁学曾又叫屈起来。(《喻世明言》卷2)(16)明日捉个空,便一径到临安府前,叫起屈来。(《京本通俗小说》卷15)(17)那三岁的女儿,出起极重的痘子来。(《初刻拍案惊奇》卷11)(18)初时也将言语支吾,却被吕大在旁边面对,知县又用起刑来。(明, 《初刻拍案惊奇》卷11)然而,形式“VP+下+NP+去”却一直停留在用于空间范畴的“向下”方向义,并没有扩展延伸到时间范畴的继续体中,呈现出与起始体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此形式起源于北宋,如例(19)中的“流下潇湘去”,此后的使用范围一直停留在具象化的“向下”义上,如明朝小说中例(20)的“跳下水去”,清朝小说中例(21)的“磕下头去”,民国小说中例(22)的“跳下车去”。(19)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词)(20)两个面面相觑,走出门,看着清湖河里扑通地都跳下水去了。(《京本通俗小说》卷10)(21)苟才更磕下头去道:“贤媳,求你救我一命!”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8回)(22)侦探逛了几次,汽笛一声,都跳下车去了。(《留东外史》第71章)
三、基于语义层面的分析(一)动作的持续1.动作的起点起始体“起来”在表示动作持续上,其核心语义特征是强调动作的起点。第一种情况最明显,是将某个时间点作为动作的起点。在例(23)-(25)中,用介词“从”、“在”、“于”来引出具体的时点词“1930年”、“文明年代”、“1908年”,清楚地指明了一段持续性动作开始的时间点。(23)从1930年开始,以整个人格为对象的咨询发展起来了。(24)在文明时代充分发展起来的奴隶制,制造了一个撕裂的时代。(25)“就业指导之父”帕森斯(F.Parsons)于1908年率先开展起来的。第二种情况,则是将某个具体事物或事件作为动作的起点。例(26)-(28)中介词“从”、连词“一……就……”、介词“使”分别引出具体事物“隶书”、事件“说‘狼来了’”和“成人感的产生”作为动作的起点。(26)草书之称并不包括先秦的草率文字,通常是指从潦草书写的隶书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27)例如一说"狼来了",大家就警觉起来。(28)这种成人感的产生,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要求独立的倾向大大发展起来。与起始体“起来”不同,继续体“下去”对动作的起点并无特定要求,可有可无。例(29)-(31)均使用了继续体“走下去”,但动作“走”的起点明确程度大不相同。例(29)用介词结构“当……时”引出明确的时间起点“没有神的能力的人有了神的权威”,例(30)则含蓄得多,用连词“既然……就……”构成推论因果句,暗示以事件“选择了远方”作为起点。在例(31)找不到任何动作起点的提示,只知道动作“走”在说话时已经发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继续体在动作起点上自由度相对较大,可以明确指出,也可以模糊带过。(29)当没有神的能力的人有了神的权威时,他会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30)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能回头,就要义无反顾地坚定地走下去!(31)对这种形式主义已经深恶痛绝的张瑞敏,当然不喜欢自己管理的工厂还在这条老路子上继续走下去。
2.动作的终点副词“永远”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为:“时间长久,没有终止”,作为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可以表示动作不会停止,即没有动作的终点。因此若能与副词“永远”搭配使用,说明该时体可以表示动作没有终点,反之则说明该时体表示的动作必然存在终点。笔者在CCL语料库中搜索了副词“永远”作为状语修饰起始体和继续体的例句数量。起始体与副词“永远”共现的例句数量均为零,说明起始体与动作无限持续存在语义冲突,所表示的动作一定会有终点。而继续体与副词“永远”共现的例句数量为5个,说明继续体可以表示动作过程没有终点,一直持续下去。例(32)、(33)都是使用副词“永远”作为状语,修饰继续体“延续下去”、“维持下去”,表示动作将会永不停止地持续下去。例(34)状语“无限期”与“永远”意义相近,与继续体配合使用。(32)因此,中国人的文化理想是,家系要永远地延续下去。(33)于是自然生命才能生生不息永远维持下去。(34)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例(35)、(36)都以动词“搞”充当谓语中心,副词“永远”只能与继续体“搞下去”搭配,不能与起始体“搞起来”搭配。由此可见,起始体是表示动作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这个阶段的状态,不能表示动作就此无终点地进行下去,而继续体则是表示动作开始后无限延续的态势。(35)“五环”还本销售活动永远有市场,因而会永远搞下去。(36)a.如今,救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已经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b.如今,救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已经轰轰烈烈地永远搞起来了。
(二)性状的持续在CCL语料库中,包含“起来”的例句共有168191个,包含“下去”的例句则有43926个。笔者从中各抽取了前10000个例句,进行系统抽样,每隔100句抽取一个例句,若该例句不属于起始体或继续体,则抽取下一个例句,以此类推,共获得起始体、继续体各100个样本,并统计起始体、继续体中使用的谓词词频,统计结果如表3、表4所示。
1.起始体表示性状持续上升
表3 起始体中的谓词词频统计
根据表3,我们可以将起始体中使用的高频谓词分成以下几种:一是“从零开始”义词,包括动词“建立”、“建构”、“开动”、“开展”等,其中“建立”是起始体中搭配使用的词频次高的词,词频为11;二是“继续发展”义词,包括动词“发展”、“生长”、“壮大”等,其中“发展”是起始体中搭配使用的词频最高的词,达到6;三是“发展程度高”义词,如形容词“好”、“多”、“成熟”、“强盛”、“繁荣”、“完善”等;四是动作激烈程度可以递增的持续动词,如“哭”、“笑”、“打”、“聊”等。
通过分析在起始体中使用的高频谓词类型,我们发现起始体在表示性状持续上升时有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与有程度区别的动词结合,这类的动词包括了在起始体中高频出现的“从零开始”义、“继续发展”义动词和动作激烈程度可以递增的持续动词,用来表示动词的发展程度持续上升。例(37)中“数据词典”从零开始建立,从无到有属于向上发展的过程。例(38)则用起始体“哭起来”来表示动作“哭”的程度由平缓到激烈。(37)数据词典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一组定义式。(38)甚至刘春华在跟我说话的时候顺手开开灯,小孩子也不能忍受,他复又哭起来,从刘春华的怀里挣出小手,欲将灯关掉……第二种是与形容词结合,形容词本身就有程度差别之分,用起始体来表示形容词的程度在持续上升。在例(39)-(41)中,起始体中使用了形容词“强盛跋扈”、“清晰”、“尖锐”,而状语“益加”和“逐渐”、谓语“变得”的出现说明起始体表示性状的变化,尤其是“益加”更是强调了性状的上升。(39)而对于那种在分立局面下益加强盛跋扈起来的门阀或豪族的社会存在基础,也将无从说明了。(40)遇到这种情况,咨询者就要设法使这些模糊的情绪、想法逐渐清晰起来,让来访者逐渐地将自己的问题叙述清楚。(41)开始承认资本主义的现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变得尖锐起来。我们可以从历时的角度,来梳理“起来”从趋向动词到时体标志的虚化过程。“起来”最初的用法意为“起床”,即“从床上起来”,如例(42),直到北宋才有“起床”一词出现。后扩展至向上的动作,例(43)中“从地起来”则有“站起来”之义。(42)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食后》,白居易诗)(43)云废闻语,举身自扑,七孔之中,皆流鲜血良久乃苏,从地起来。(《敦煌变文集新书》卷6)以北宋的《朱子语类》为例,“起来”已经发展成为趋向补语,修饰谓语中心,从独立式变为黏着式。例(44)中的“支撑起来”表示仍表示空间上从低到高的具象化动作。而例(45)、(46)中的“做起来”、“说起来”就已经过渡到表示动作开始的起始体了。(44)虽强支撑起来,亦支撑不得,所谓“揠苗”者也。(《朱子语类》卷52)(45)如颜子“克己复礼”工夫,却是从头做起来,是先要见得后却做去,大要着手脚。(《朱子语类》卷42)(46)到这里,自说尽,无可说了,却忽然说起来。(《朱子语类》卷139)这一历程说明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起来”的参照域从空间域向时间域扩展的过程中,“起来”仍然保留着最初始的特征——向上的趋势。因此,向下的趋势在语义上都不能与“起来”匹配,上文统计的不能与起始体搭配使用的动词正是如此。既不能与表示空间向下趋势的动词搭配,如 “落”、“滴”等,也不能与性状向下态势的动词搭配,如“减弱”、“缓解”、“缩小”、“衰退”等。2.继续体表示性状持续不变表4 继续体中的谓词词频统计
根据表4,我们可以将继续体中使用的高频谓词分成以下几种:一是“继续坚持”义词,如动词“坚持”、“贯彻”、“继续”、“延续”、“保持”等,其中“坚持”的词频最高,“继续”的词频第三;二是动作激烈程度不变的持续性动词,如动词“等”、“传”、“活”、“住”、“呆”等;三是“程度下降”义词,如动词“亏损”、“减弱”、“萎缩”及形容词“消沉”、“颓废”。这里有一个词值得注意,就是“发展”,在起始体中使用频率最高,频率为16,在继续体中的使用频率则排第二,频率为10。按上文所述,“发展”属于“继续发展”义词这一类,应该与继续体“性状持续不变”的语义特征矛盾,为什么“发展”在继续体中使用的频率会那么高呢?例(47)-(49)的谓语中心均为“发展”,例(47)中的起始体“发展起来”是有程度变化的,从研究基础到概念成熟,呈现出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的态势,而例(48)、(49)中的继续体“发展下去”则用状语“按照这种势头”、“这样”来强调以不变的状态继续向前。两句虽然谓语动词均为“发展”,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47)“语系”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在印欧系各种语言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48)按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广东的教育大有希望!(49)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国产面包将越来越没有理,有慢慢被淘汰或兼并的危险。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当持续动词与继续体“下去”搭配使用,常常前加表示方式、状态的状语,用来强调动作保持某种相同的状态持续进行。例(50)、(51)分别用介词结构“以……方式”、 “用……方法”来做状语,来确保动作进行的状态不变。(50)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51)用同样的方法一直念下去,直到你不需要看卡片连续念10行不出错为止。我们可从历时的角度去探究“下去”所表示语义特征的由来。“下去”一开始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是作为趋向动词,表示向下的动作方向,是“上去”的反义词,如例(52)所示;第二种用法是表示某种状态的延续,如例(53)中的“下去”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下去”,代指前一分句“我在尚书中久”的状态持续下去。(52)或夜冥不见鸟,鸟亦知人不见,便鸣唤曰:“咄咄上去!”明日便宜急上;“咄咄下去!”明日便宜急下。(《搜神记》卷12)(53)今主上口颈,颇有越王之状,我在尚书中久,下去必危。(《南史》卷23)“下去”由独立使用发展出黏着在谓语动词后充当趋向补语的用法,“动词+下去”的形式根据“下去”原本的两种语义,分化为两种用法:第一种是向下的动作后加“下去”,如例(54)中的“落下去”;第二种是持续动词后加“下去”,意为此动作一直进行,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继续体的用法,如例(55)的“做下去”、例(56)的“留下去”。由于两者同源,继续体保留了“向下”这一语义特征,可与“程度下降”义的动词和形容词搭配使用。(54)使天有一时息,则地须落下去,人都坠死。(《朱子语类》卷68)(55)若只理会利,却是从中间半截做下去,遗了上面一截义底。(《朱子语类》卷68)(56)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留下去。(《资治通鉴》卷8)
3.义素分析根据以上的语法意义分析,我们可以对起始体和继续体的语义特征进行总结。由于都是非完整体,均可表示动作的持续,因此两者同属于一个语义场,如表5所示,可以对其进行义素分析。
表5 起始体和继续体的义素分析
四、总结回到本文引言的病句(1)-(5),我们可以找出学习者误用起始体和继续体的原因所在。病句(1)中“坚强”作为形容词,在起始体中使用的几率更高,不能用于主要使用动词的继续体,因此不能说“坚强下去”,应该改成“坚强起来”。病句(2)中动词“成长”属于“继续发展”义词,应该用于表示性状持续上升的起始体,而不是性状持续不变的继续体,要把“成长下去”改成“成长起来”。病句(3)中的动词“减少”与起始体性状持续上升的语义特征冲突,要将“起来”删去。病句(4)中的动词“发生”属于瞬间动词,与继续体表示持续性的语义特征冲突,因此要将其改为持续动词“发展”。而病句(5)中动宾短语“谈话”不能置于继续体之中,应将宾语“话”删除,改成“谈下去”。起始体和继续体作为非完整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帮助学习者区分两者在句法和语义层面上的差异,避免产生相关偏误。在句法层面上,起始体相对于继续体选择形容词的几率更大,继续体选择动词的频率远高于形容词,起始体可将宾语置于“起”和“来”之间,继续体则要将宾语置于其外。在语义层面上,起始体有起点有终点,处于一个明确的时间段,呈现出上升的态势,继续体则没有终点,保持一个平稳状态在不断进行之中。
参考文献[1]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韩玉国.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再分类[J].语言教育与研究,2001(2).[4]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85(2).[5] 吕叔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J].中国语文,1981(2).[6] 邵敬敏.“语义语法”说略[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1).[7] 尚新.突显理论与汉英时体范畴的类型学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8]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新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 张谊生.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和“间”的形成和发展[J].汉语学报,2007(4).[10] 朱京津.“V起来”误代偏误的认知语义分析及教学应用[J].语言文字应用,2019(2).
(原载《南方语言学》第17辑,甘于恩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第一版)
本期编辑 | 陈淑霞
本期审读 | 李思华
本期责编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