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耳边评测】真无线古典之路:final ZE8000 MK2体验谈

閑雲散人 耳边事 2024-03-19


散人按:

老牌HiFi厂商final推出TWS真无线耳机的时间不长。其系列旗舰ZE8000外观造型和佩戴方式较为独特,声音也迥异于主流耳塞,曾在烧友中引发过广泛的议论。

在ZE8000上市一年后,新旗舰型号ZE8000 MK2紧随而来。相较于素质上的升级,ZE8000 MK2更多是风格上的转变,而其对于音乐适应性的拓宽,尤其是对古典音乐的适应,在TWS领域显得相当特别。





楔子:真无线的“局限”




从TWS真无线耳机兴起到现在,我对这个品类的态度经历了从质疑、到理解、再到接受的巨大转变。我倒不是对TWS耳机天生的便捷性产生了依赖才大呼“真香”。近几年TWS的声音水平从粗糙一步步打磨到成熟,并且也逐渐有中高端的产品问世,以往TWS和有线耳塞之间的“鸿沟”如今越来越小;体验到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改变之后,我才逐渐接纳这个方兴未艾的品类。

不过时至今日,我依然“固执”地认为,TWS很难在我欣赏音乐的旅途中“挑大梁”。小小一副耳机里供应链与技术的瓶颈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受使用场景所影响,市面耳机设计有些“同质化”,这更是影响我选择的重要因素。坦率地说,现在有不少TWS从功能到体验甚至到声音风格,可能都不足以给我们留下闪光的印象。我们看似有很多选择,但不同选项的本质可能并无二致。

正因为此,我迫切地希望看到市面上出现更多有“个性”的产品,来给这个品类增添一点色彩——比如像final的ZE系列那样。

应该说,final这样的老牌厂商并不缺乏有线耳塞领域的开发经验,把积淀的经验应用到TWS研发中也算是试了一回牛刀。我接触final ZE系列真无线耳机是从系列首作ZE3000开始的——佩戴感轻盈舒适的“多点支撑造型”、温和自然的声音风格,让我乐于带着它出行。去年年初,我又体验了系列旗舰型号ZE8000——它固然是素质水平比较高的耳机,不过风格上多少显得不够圆融,再加上普适性不是太强的佩戴体验,整体上它给我的感受倒并不是太吸引人。

2023年末,final正式推出了ZE8000的换代版——ZE8000 MK2。初代上市还未满一年就出了二代,这也许是final基于广大烧友反馈所做出的一次迅速调整。出于对新器材强烈的好奇,我仔细体验了新品,并和初代ZE8000对比了一番。




客观部分:隔音的“鱼鳍”




去年ZE8000初代面世时,它的形体构造就曾让我感到十分复杂。为了容纳下final新开发的10mm动圈单元“f-CORE for 8K SOUND”和FIR滤波器、Class AB放大器等声学零件,ZE8000将腔体做成好几层“叠叠乐”的样式,看起来古怪,对于外耳较小的烧友来说佩戴也算不上友好。

ZE8000 MK2在外观上和初代基本没什么改变,只是电池仓以及耳机本体的长柄在下方多了两条细线加以区分。诸如斑纹独特的SHIBO粉雪涂层、层次堆叠的腔体造型等等设计,在二代耳机身上也得到了保留。不过在配件方面,二代做了一处重要调整,将标配的硅胶套更换成全封闭式声学屏蔽鳍耳套——这款耳套在正面翘起一片类似鱼腹鳍的结构,有效地让套子和外耳道贴合得更紧密,隔音性能明显更强了。不过坦率地讲,套上新款耳套的ZE8000 MK2虽然提升了贴合度,但毕竟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改良。

在配套的手机APP方面,final给ZE8000打造的专属软件“final CONNECT”也更新了适配二代耳机的版本,并增添了PRO-EQ调节、多点连接等功能。尤其是对于喜欢调节均衡器的烧友来说,支持多频段调节的PRO-EQ让耳机的可玩性有了不小的提升。

此外,我们依然可以如初代耳机一样,在降噪、风噪抑制、环境音、语音这四种模式中选择ZE8000 MK2的降噪模式。两代耳机在降噪模式下效果其实差别不太大,但风噪抑制模式下二代会比初代显得更宁静,即便是站在风口也能很好地抵消风噪声。




声音:路径调整




回顾初代ZE8000的声音表现,我认为它给出了两千元价位TWS里比较优秀的信息量以及空间感,整体的素质是可圈可点的。不过,它的声音风格、对音乐的呈现方式倒与大众期待的“高端味”有不小的区别:低频较为浑厚,声音的线条感并不出彩,整体上显得有点“重口味”。

刚开始聆听ZE8000 MK2时,我就感受到它和初代之间显著的同与异。

ZE8000 MK2的声音保留了ZE8000解析力与空间感的优势。仔细对比起来,ZE8000 MK2对细节的呈现更有层次、不粗暴,对声场的塑造也显得稍微规整一些。但总体来说,ZE8000 MK2的素质比起初代而言不在于某个维度增强了多少,而是用更加细腻的处理手法去打磨,让声音听起来更显圆融。素质特征的继承,这是两代耳机间的“同”。

而“异”的部分则在于,两款耳机的风格有着显著差别。

最直观的差异来自于音色。ZE8000初代声音中带有明显的音染,对声音元素的修饰痕迹比较明显。尽管ZE8000 MK2声音并非完全走还原向,但对于乐器或人声原有特征的表现并不“添油加醋”,给听感上的作用更像是“润滑”效果,避免声音呈现干涩的状态。两相对比起来,二代比初代更具参考性。

同时,两款耳机三频分布也有不同。相较于ZE8000明显加强中下盘的能量分布模式,ZE8000 MK2相对更加均衡一些,从低到高各个频段连接得也比较平滑,除了下盘稍大一点之外倒也没有特别显著的倾向性;特别是中频的位置,虽然不那么舔耳,但耐听度提高了不少。

总体上,ZE8000 MK2的声音将初代的个性鲜明风格改为更平和、大气的路线,相对而言,这样的声音更易于为大众欣赏、接受。

而如果不和初代对比,单独聆听ZE8000 MK2的话,它的声音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ZE8000 MK2的声音密度比较高,耳朵中接收到的声音是丰润、饱满的;同时声音的力量感恰到好处,且有着不错的凝聚力。它呈现出不错的鲜活度,又不至于让人觉得有明显的刺激性。

在三频方面,ZE8000 MK2虽然在低频上略微多着墨了一点,但整体的架构还是接近于均衡的状态。低频的质感强而不重,弹性良好,每个节奏点上的鼓点都能击中人心但又不会显得轰头;量感虽然不少,但并不泛滥,更不会把其他频段的能量掩盖。中频拥有不错的厚度,将处于这个频段的诸多声音元素表现得十分生动;人声的位置适中,齿音有一定程度的打磨。高频虽说亮度不太耀眼,但胜在信息量给得还比较充足,同时也有良好的延展性。总的来说,ZE8000 MK2采用了一种不失偏颇的三频风格,兼顾了各个频段的表现力。

而在素质方面,ZE8000 MK2毫无疑问达到了当下两千元档TWS耳机中的一线水准。它对细节的揭示显得深浅有别,并不一味刻画细节的棱角;声场比较宽,横向的拉伸比纵向更开阔,但并没有失衡;动态虽说还没到特别波澜壮阔的程度,但起码能让我感受到乐曲的行进轨迹;分离度尚可,在应付大编制场面的时候会稍显吃力,如果是面对小编制场景则表现力比较到位。

如果要我从ZE8000 MK2的声音里找出不足之处,我会认为它的结像边缘比较模糊,形态也有些趋于扁平。当然这对于同档次器材来说,属实是个有点“超纲”的要求。整体而言,ZE8000 MK2声音完成程度是比较高的。

在我看来,两代ZE8000各自适合的音乐类型完全不同。初代ZE8000适合喜欢浓郁音色的烧友,聆听流行乐尤其是女声乐曲。而ZE8000 MK2适应性相对广泛一些,并且比较擅长演绎各个声部配置齐全的管弦乐作品。




小结




接触过final这个品牌的烧友,想必对其不断创新的声学技术不会陌生。像前些年A8000的纯铍单元、D8000 Pro的“场极式平板单元”,以及如今两代ZE8000所使用的“8K SOUND”高清音频技术,都走在不同时代里的行业前沿。

但我觉得,比起技术的迭代,final对于音乐深刻的理解能力或许是决定产品表现力更重要的因素。

一副耳机想要演绎好古典音乐,声场、动态、瞬态、解析这些素质上的表现自然要足够强,而像音色的平衡性、各频段的连接与点缀、声音整体的稳定性……这些与声音审美相关的属性,更加考验调音的功底。实事求是地说,两千元价位的TWS声音上不太容易和同价位有线耳塞达到同一水准,TWS这一品类配合流媒体音源来听古典音乐,可能也不足以让一些严苛的发烧友满足要求。但ZE8000 MK2的风格、对于古典乐呈现的模式,又和我们欣赏古典乐的方式相契合,用它听古典,“味儿”是对的。

或许,final ZE8000 MK2打破TWS“同质化”的方式,就在于将品牌独特的音乐素养融入器材中。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



往期回顾



【耳边评测】“亲和型”的旗舰:Empire Ears RAVEN首发评测


【耳边评测】水到渠成:山灵Majestic旗舰耳塞体验谈


【耳边评测】古典与流行的“双子星”:解读Campfire邦纳维尔&清晖



关注我们


微信视频号:耳边小公举

哔哩哔哩:耳边小公举

新浪微博:国砖吧_耳边事

酷安、今日头条、什么值得买、

网易新闻:耳边事


官方微信群:耳边小公举

(erbian0220)

(扫码添加好友)


官方QQ号:耳边小公举

(2080243490)

QQ群:国砖吧&耳边事

(628722494)

(扫码加入QQ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