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享单车”规范发展周年志 —— 由乱到治,杭州这样“+-×÷”!

杭小运 杭州运政 2019-05-13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今年五一小长假,杭州毫无意外地迎来旅游高峰。骑单车成为景区内最快捷的出行方式,而“共享单车”(即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是不少市民游客的首选。

家住吴山广场的市民张先生看到今年节假日西湖景区的“共享单车”停放秩序井然,给予了夸赞,“去年清明、五一假期,“共享单车”令西湖寸步难行,今年‘单车围湖’的现象果断消失不见,真棒啊!”

“围湖之困”基本绝迹,广受大家的好评。原来在过去一年中,杭州在“共享单车”规范发展方面“摸着石头过河”,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在全国范围内,

实现了五个“最早”


1

最早对“共享单车”准确定性,提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名称,并被交通运输部采纳;


2最早搭建行业监管平台,实现对企业静态、动态数据实时监管;


3最早出台《杭州市互联网自行车发展研究报告》,为管理提供专业支撑;


4最早拟制《互联网自行车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全面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


5

最早开展总量削减,在考核基础上全年预计削减车辆20余万。



一年时间,乱象被有效控制,

秩序得以恢复,

规范发展“共享单车”新业态,

杭州是如何做的?

这里头有着一道意味深长的

“四则运算题”

制度上做“+”法

新方案、新措施,

是杭州对新业态的理性与包容


2017年初,“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广大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可是,随意停放、占用人行道的单车也打乱了杭州的街头秩序。一时间,社会舆论对新业态的去留产生了180°的大转变,如何正确对待新业态,也成为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规范、发展如何并存需要在制度层面予以厘清。

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对互联网新兴业态一直持开放包容态度。去年初,我市交通部门就着手对“共享单车”问题开展前期政策研究。去年8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仅一个月后,杭州便出台了《杭州市关于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走在全国前列。且政策相对包容,明确“服务为本、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基本原则,体现了城市的性格和气质。期间,又连续公布并实施了《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秩序管控方案》、《非机动车泊位施划导则》、《企业服务质量考核办法》、《车辆更新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措施,从单一指导转向立体式规范管理。


数量上做“-”法

对冗余的共享单车,

杭州的“不”说得有力更有理


“共享单车”之所以“乱”,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总量庞大超出了城市承载能力。同时,运维力量又跟不上企业的无节制投放。据统计,最高峰时,杭州共有“共享单车”平台企业10家,投放总量达88.27万辆。但根据《杭州市互联网自行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适宜杭州城市的“共享单车”数量应在32万—46万辆之间。总量控制势在必行。为此,杭州于2017年年底先后开展了两次集中整治,共削减存量约11万辆,全市总量下降至77.4万辆。

但减量不等于“一刀切”,目标有了,标准更重要。去年12月,市交通、公安、城管三部门联合印了发《杭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质量考核办法》,明确从企业基础数据、企业运营秩序、社会满意调查三方面开展考核工作,并根据考核排名情况和递减10%的机制,确定各平台企业的减量标准。今年5月,一季度考核结果出炉,市交通部门,根据平台现有总量,结合《研究报告》和我市实际,确定了一季度的减量额为15万辆。

“通过对在杭互联网自行车企业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可以实现有序减量。”市交通运管部门介绍,“减量过后,我们还会根据先市场反应、市民需求,还有企业的运维情况,适时调整投放数量,如果车辆还多,那么就再减,不够再加,增加也有相应的规则。”


模式上做“×”法

构建联动大格局,

杭州管理走在国内前列


规范发展“共享单车”是许多城市普遍面临的新课题,要出实效,首先要厘清“归谁管”的问题。早在去年4月,杭州就在市政府层面成立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研究重大政策、解决重大问题。对日常管理工作,明确市交通部门牵头统筹协调,并对公安、城管等有关部门和城区政府的工作职责及企业的主体责任都予以了明确。总体上形成“政府管平台,平台管用户;交通牵头,部门协同;属地为主,多方共治;政企协同,紧密互动”的工作模式。

去年11月,杭州基本建成并使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全面掌握了车辆编号、运营维护人员信息等数据,实时更新车辆分布、车辆轨迹、使用频率、电子围栏等信息。“目前,全市77万辆车辆信息接入平台,日订单量60万单左右。”市交通运管部门介绍,“我们还基于监管平台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可以使用手机扫码查询路边的互联网自行车是否接入监管平台,现在已经成为企业自查和管理部门巡查的利器。”

“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在我们推出一些比较前沿、创新的管理举措时,经常收到平台企业反馈,称总部未有先例,正在加紧研究如何配合。”市交通运管部门称,“在各类沟通会议上,OFO、摩拜、哈罗等平台企业的有关负责人也多次表示,总部要求他们一旦杭州有新举措,立即向其它城市负责人作相对接,以应对其它城市也推出类似举措。”总的来说,“杭州模式”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做到了经验输出。


治理上做“÷”法

“一区一策”,

各区因地制宜探索精准治理模式


路面停放秩序是“共享单车”管理成效的综合反映。对此,杭州把加强路面秩序管控作为末端管理的切入点。根据职责分工,由各城区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统筹属地行政和管理资源开展管理。线上实时追踪,线下“一区一策”,各城区在日常管理中,因地制宜,创造出很多贴合当地实际的有效监管模式。

如江干区试行“减量分包”管理模式,通过让“共享单车”企业对12个地铁站实施承包管理,达到倒逼企业落实管理,主动减量的效果。“互联网自行车平台企业根据抽签决定管理的站点,管理每个站点出入口停放车辆峰值不超过50辆。”据江干区城管局综合督查科副科长袁圆介绍,一旦地铁站口的车辆数超过指标,就要求企业“减量”。管理模式推行以来,效果显著,辖区多处地铁站口停放的“共享单车”数量,从原来高峰时间同时停放300多辆锐减至目前的50多辆。

再如下城区实行区域责任制管理模式,坚持“谁投放谁运维”,责任单位在责任区内的非机动车公共泊位投放单车,数量不超过泊位的50%,并定期对车企进行考核,依据考核成绩,动态调整责任区域。滨江区采取责任分包制,根据企业运维能力考核状况,确定单个地铁站由一家企业负责管理。企业可占有该站点70%的停车泊位,其他企业只能分得另外30%。同时加大对企业现场维护和转运能力的监管,按月调整责任站点。除此之外,其他各城区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也都有很多好做法。像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西湖景区游客总数突破725.2万,但并未出现“单车围湖”乱象,相反,整个景区非机动车骑行、停放秩序井然,受到游客好评。

经过一年努力,杭州“共享单车”行业底数基本摸清、动态实时掌握、市场趋于稳定、减量逐步推进、社会舆论平稳。“杭州模式”成效已现,“杭州经验”全国领先。今后,通过持续的规范和发展,以及市场自身的调节,确保全市“共享单车”的总体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为市民游客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大事记


2016年

11月,杭州第一家本土品牌“骑呗”在我市投放第一批“共享单车”

2017年

4月2日—4日“清明”小长假爆发“单车围湖”事件。

4月5日,市政府层面成立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对日常管理工作,明确市交通部门牵头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配合。

4月25日出台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秩序管理方案。

4月2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市平台企业7家,投放总量约26.3万辆。

6月6日—29日分四次召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和市民代表、媒体代表座谈。城管委完成《停放区位设置技术导则》。

9月30日发布《杭州市关于杭州市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全市平台企业10家,投放总量约44.86万辆。

11月9日,交通牵头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共接入7家平台企业、88.27万辆单车数据。

11月—12月,分两次开展集中整治,共削减“共享单车”约11万辆。截止年底,全市共有平台企业5家,投放总量约77.4万辆。

12月29日,发布《杭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质量考核办法》。

2018年

3月份委托市交研中心完成《杭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研究报告》的编制。

清明、五一小长假期间,“共享单车”秩序平稳,“围湖之困”基本绝迹。

4月24日,一季度服务质量考核成绩公布,拟定一季度减量要求为15万辆。



稿源:公交轨道处




往期精彩回顾

火爆视频 :杭州的哥有嘻哈运管青年

百千万:水蜜桃2.0蹲点手记乡村气质

收视冠军:夜班的哥的深夜食堂

工作:新杭客租出租车年会春运日记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