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米周受资:很多人真的低估了埋头苦干的重要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FO小黑板 Author 馨妍小姐姐


来源 | CFO小黑板

作者 | 馨妍小姐姐



8月22日,小米集团在香港公布2018年中期业绩,同时也是小米IPO后首份财报。财报显示,小米2018年二季度收入452亿元,同比增长68.3%。净利润146亿元,调整后净利21亿元。

 

财报披露后小米CFO周受资更新朋友圈表示,“将持续投入核心技术和产品质量,继续拓展零售渠道和全球市场,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

 

上市后首份财报发布与小米上市当天一样,依然是各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是周受资第一次参加业绩沟通会。


- 01 -

 周受资的压力


上市后,小米顺理成章成为一家公众公司。

 

以前,只需要埋头做出爆款产品,现在,还要面对成千上万买卖小米股票的投资者。面对的受众范围扩大了,两者间的关系,也不单纯是小米和小米粉丝的关系。

 

角色变了,环境变了。不仅是小米、雷军还是CFO周受资,都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作为公司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周受资最先感受到压力。 



7月9日,小米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尽管在众人预料之中,但难免有些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在众人心中,已经难以改变早先网传的高估值预期。


不想,仅一夜之后上市第二天,小米奇迹般地冲破发行价,后一路飙升四天,最高至21.8港元,总市值最高达4799.68亿港元。众人对小米的信心一下又坚定回升。“小米是家不错的公司,认真做事。”

 

股价起伏亦属正常。8月初,小米的股价再度震荡。这次,众人的关注有些回落,开始习以为常了。资本市场诡谲善变,身经百战的投资者,也见惯了股价的起伏跌宕。

 

一月内股价三次大幅涨跌。对任何一位CFO而言,都是对心态和定力的考验。8月15日,美股、A股、港股股价大跌,虎牙迅雷唯品会下跌超15%,映客跌10%,美图跌9%。“全绿了,跌的很严重,好伤心。”对互联网研究很深入的周受资,看到其他CFO所在的上市公司股价大跌,有些难受。

 

回到小米的股价,周受资说,“资本市场大势有些事情无法影响,只能拼命认认真真干活。”周受资打开自己的日程表,向笔者展示了一下,当天日程排的满满当当,“紫色是我一定要做的事情,蓝色是要开的会。”

 

香港上市公司资深财务副总裁章宪宇,告诉CFO小黑板,IPO后股价将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股价的变动。高管离职、同行的业绩,或者远在地球另一国发布的政策,都可能引发股价的上涨与下跌。不同资本市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不一样。香港更着眼于环球大势,比如中美贸易战。

 

股价的涨跌不受控,公司的基本面并不是影响股价最直接的因素。

 

这并不意味着,外界大众也这么想。股价是最能直接反映上市公司情况,最为显性的标签。对于投资者而言,评价一家公司简单粗暴,“赚了还是亏了,赚了多少,亏了多少”。股价上涨,皆大欢喜;股价下跌,怨声载道。

 

因个人程度不同的损失和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反应不一。往往,对损失无能为力的心情都需要一个排解的出口。得到100元,可以弥补失去100元吗?这个出口经常直接落到CFO身上。

 

美股CFO周志远曾告诉CFO小黑板,公司有次股价下跌,投资人都急了,在电话里都快开骂了。

 

当然,二级市场的基金都会严格搭建模型,严格计算公司的估值和价格,然后根据模型决定是否买卖。

 

“公司上市时,绝大部分参与的基金都是对冲基金,可以做正常买卖。如果觉得公司好,就会买;觉得公司不好,就会卖。如果觉得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特别不好,就会不断卖出,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一位四大背景的CFO表示。

 

股价的波动,影响因素太多,CFO并不能就每一处”一城一地“的细微得失都有回击。“管理层只需要,踏踏实实把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拿出来。说话算数,投资人就会越来越信任。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上市后,对公司而言有利有弊,品牌影响力提升了,也有放大效应。” 章宪宇对此深有体会,过去曾有一次业绩预警,股价当时下跌到心碎,很长一段时间,整个管理层心情都很低落。对外引进人才,期权股权都毫无吸引力。

 

IPO就像雷军所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不仅对小米是,对周受资也是。


- 02 -

 独角兽怎样估值


估值同股价一样,醒目容易被关注。特别是最高、最低两极的估值最抓眼球。

 

小米自递交上市申请文件以来,如何估值,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路走来,小米各种爆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场景。从某种意义上,小米已经是我们大家的小米。是否撑得起千亿估值,几乎全民关注。但,估值上市前不会有定论。互联网上有关小米估值的消息不断刷新,1000亿,700亿,500亿…

 

当时处于上市静默期,小米团队与CFO对估值、IPO相关的敏感信息无法回应。估值规模几次变化,只能任铺天盖地的信息扑面而来,包括失实的信息。周受资感受到了压力。

 

小米内部正式启动IPO的时间是1月19日。6月21日,雷军和高管在香港启动全球路演第一站。中间5个月市场情绪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4月份开始下滑,到中美贸易战6月正式开炮,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跟着开始恶化。

 

彼时,外界都开始担心小米IPO是否可以顺利进行。CFO们私下交流,也频频摇头“最近大市场不好。”周受资的朋友们心里也清楚大环境的压力,私下为他打气。

 

股市波动的时候,小米正在路演。“不要低估专业投资者,他们大多数都经历过这样起起落落的周期。当然,市场对大家肯定有影响。但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看公司的长期价值。”周受资表示。

 

是的,投资人当然不是吃素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机构的本质都一样,判定一家好公司只有三个标准:会不会增长、会不会持续增长、会不会持续高速增长。估值也一样,不管你是不是独角兽,是不是雷军。

 

看问题看本质,这是周受资一再重复的句子。“公司的机会大不大,公司有没有能力去抓住这个机会,如何判断有没有能力?”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很容易做出投资判断。

 

“第一,有没有Track record。之前有没有抓住过;第二,团队能不能继续抓住这个机会;第三,公司的战略有没有问题。大问题很简单。”路演团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投资者了解,“我们为什么做小米,过去干了什么事,未来计划怎么干。说清楚了,是否投资判断留给投资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投资者生活中都用过小米产品,对小米公司的价值无法切身感知。单从财务数据来看,有些抽象。“又做硬件,又做互联网,又做电商,三个模式套一起,目前市面上没有成功的先例。这需要过程来解释。两年半从0增长到100亿美金,大战略要对,赶上大势来临,创始团队实力强,阶段性打法巧妙。” 周受资说,“这些关键点要解释透。”

 

对于大战略,周受资不只一次提到雷军在小米2010年创业之前已经形成了“铁人三项”的初步构想,整个大战略横跨8年时间。对于国内一日千里的互联网行业,雷军对大势的判断非常准确。 



其间,周受资从一个旁观者,到加入小米参与其中,见证了小米的战略一步步,从产品与市场匹配,再到产品深入到各个用户市场,到融入几亿用户的生活。“自第一天开始,整个公司的DNA就确定了。八年来,一直围绕着三个方向不断研发产品、拓展市场、连接用户。”


显然,对于成熟的投资者而言,这些都有助于其判断。

 

接下来,才进入估值阶段。估值,实际上是投资者定的。IPO过程,发行人会接触多家投资者。小米作为大规模的IPO,接触到更多的券商。大家各自对小米的估值进行报价,报价有高有低。

 

几个回合下来,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估值规模就出来了。当然,市场窗口的好坏影响估值的高低。


- 03 -

 IPO本质上是项目管理


IPO后,对于外界来说,管理层放松的时刻似乎到了。

 

事实上,CFO小黑板接触的多位CFO曾表示,真不是外界想的那样IPO后开董事会,组建团队,搭建内控体系流程、参与公司战略制定等等,一万件事在前面等着你。”


对于周受资也是如此。IR只是CFO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上面提到的工作也都需要一件件落地。上市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借助监管、公众、投资者、媒体多方面力量,推动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加速需要改进的方面。

 

“财务预算、流程梳理、强化内控管理,降低风险,这些在IPO后都加速推动。内控体系的搭建都有时间节点。上市后,作为一家公众公司,责任更大。”

 

当前,周受资的财务团队与小米创始团队搭建原则如出一辙。“找最优秀的精英”据了解,小米分别邀请了“四大”之一普华永道的合伙人、索尼前中国区CFO、银行高管等超级精英助力周受资,管理财务团队。

 

“财务部门的搭建,我们一直对标世界级公司。”周受资表示,“比如Intel,我曾跟Intel的CFO请教过。”

 

《High Output Management》的中文译本《葛洛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被雷军列为影响他最深的管理书籍之一。这本书是Intel的前CEO所写。由此看来,周受资受雷军影响颇多。 



IPO后,小米内部对整个过程进行了一次深刻地复盘。周受资从自己的角度也做了一次复盘。


首先,公司上市主要看各方面条件ready 不ready,对公司要有很强的信心。上市一旦启动,内外部的期望值很高。公司是否具备持续增长很重要,否则一旦市场波动,内核不稳容易受影响。

 

其次,IPO的预期管理,很重要。特别是媒体对估值的预期,前后偏离太大,对公司和投资者会造成很大压力。

 

第三,做好IPO项目管理。当然,对于融资几百亿的IPO,整个过程有数以万计的事情需要做。作为IPO项目经理,找到合适的人和明确分工最为重要。

 

“事情的本质,IPO一定不是一个人干的。这个IPO规模不小,参与的人非常多。第一,找到可以独当一面的人帮你;第二,把他们该做的事情说清楚。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完。如果遇到挑战,怎么帮他们协调;第三,让团队的工作更简单。不过不容易,有很多绝招的。”说到这,周受资呵呵笑了,还有一点,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

 

周受资本人更是如此。所有例会不管风吹雨打,都会准时参加。在整个IPO过程中,见过的投资者周受资都会记录在一张Excel表里,这张表超过了1500行。


- 04 - 

CFO为什么是周受资


第一次见到周受资,是在小米的办公室。当时因为上一个会延迟,笔者在办公室稍微坐等了一小会儿。当周受资推门而入,年轻、高颜值,4000亿市值的CFO不应该是驰骋资本市场多年的沙场老将? 



事实上,业界CFO们对年仅35岁就掌舵小米的周受资也十分好奇。不是创始团队成员,却在将星如云的小米被任命为高级副总裁,分管财务、投资和HR三个团队。毕竟除了雷军,还需要获得其他多位构筑小米帝国老将的认可。


这并非没有理由。

 

周受资拥有一份非常完美的简历,着实让人过目不忘。2006年毕业于英国大学学院,随后加入高盛工作。2008年开始攻读哈佛商学院MBA。两年后加入当时还未声名鹊起的俄罗斯投资机构DST。五年后,从投资方转换身份加入小米。

 

底子好,又处处受大佬提携,好像没有经历过曲折就扶摇直上,登上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这样王炸的经历,对外界来说,更添了几分神秘。

 

周受资说,很多人低估了埋头苦干的重要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人牛逼的背后,闻起来都是拼命的味道。那些看似轻松的人生,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努力。勤奋、努力自大学开始,像封印一样深深地刻进了周受资的灵魂里。

 

鲜有人知道,新加坡籍的周受资,在18岁时开始了为期两年半的兵役生活。对于青春正当年的多数年轻人来说,18岁是很难静下心来做事的年龄。在军营里,大块大块的空余时间,没法消磨。在这两年里,周受资思考了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想透了一件事情,“不要浪费时间”。

 

犹如龙场悟道般,周受资开始一路“埋头苦干”,最后带着上尉的军衔服完兵役。

 

聪明人,下笨功夫。高盛是周受资的第一份工作,强度非常大。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通宵达旦也不罕见。“整整持续了两年,基本没有周末。”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中,周受资对资本市场、TMT行业的认知和理解,日益精进。

 

当时,周受资作为投行分析师,在一次IPO项目中,认识了这家创业公司的老总Yuri,也是后来宇宙级般的投资人。Yuri投资的赫赫战绩中,出现了千亿美元级的巨头阿里巴巴和Facebook,和五六家百亿级美元的公司,京东、Twitter、小米、滴滴、今日头条、Airbnb和Snapchat均在其列。

 

两人神交几年后,Yuri邀请周受资加入DST。“想都没想我就加入了。当时DST基金还没创立。”对这个当机立断的决定,周受资至今都特别自豪。“Yuri极其聪明,做事情与众不同。”

 

Facebook COO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如果你被告知要登火箭,不要去问应该坐哪个位置,先登上去就好。”这是周受资走到今天,受益匪浅的人生哲学。“碰到高人,就拼命跟他们学。” 在周受资的眼里,雷军是高人中的高人。他最幸运的就是可以跟在高人身边,“近距离看他们怎么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吸收战略、管理、执行方面的精华和具体落地方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并掌控转瞬即逝的机会。

 

在投资界,勤奋比聪明更重要。拥有天分,一挑就是独角兽的投资者很少,绝大部分成功的投资者,都是长期在一线奋斗,接连不断见几千家公司,才形成敏锐的判断。

 

周受资深谙这个道理,像蜜蜂一样“埋头苦干”,并飞速进化。

 

周受资回忆,2010年来北京,人生地不熟,就请多个朋友帮忙牵线搭桥。然后,一天安排十个会。“周一周二思考,周三到周五安排开会。一周见30家,当然这里面也有重复的。一年下来见三五百家很轻松。”

 

见完每一家公司,周受资都要会花足够的时间思考。“不思考等于白干”,周受资很早就养成这个习惯,“每天工作结束,花点时间想想,今天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该做还是不该做?不该做的别做了,该做的事情做多一点。我的习惯是记录下来,逼自己思考。”

 

听起来很虚也费脑力。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定义每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因为每个公司的创始人对行业和公司思考都很深,在见投资者时,会一股脑儿把很多战略、背景、策略方方面面都跟投资者说。

 

“投资者必做的功课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本质的东西。懒人的捷径是,这家公司是A+B+C。难的是,用一句话把“公司到底干什么”清清楚楚、简简单单形容出来。这需要不断思考。”

 

从投资开始,一直到担任CFO,周受资始终坚持一个理念,“每件事情都要下功夫”没有量的积累和深度思考,难以形成敏锐的判断力。因此,周受资抓住了三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机会只光顾有准备的人。


- 05 -

 他人眼中的周受资


工作中,他比较会抓重点,效率比较高,结果导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给他讲10个点,他可能只要2个点;有时开会,他一言不发坐在那里,当听到一个感兴趣的点,瞬间站起来滔滔不绝;思维很快,比较跳跃,有时直接跳过不重要的点,从1跳到5;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和热情的人,比较正能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