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书谈曲×李学春 | 坚守传统曲艺文化中的执着一份子

小音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2019-05-25


环抱渔鼓话流年 ,

道尽沧桑人世间渔,

民间渔鼓艺人——李学春,

他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

渔鼓说唱并不能给他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

但他依然坚守着,他一边务农一边渔鼓表演,

并进行传统渔鼓戏的再创作,

渔鼓声声不见人,琴声渺渺看潮生,

这便是李学春的真实写照,

这也是琅琊工坊《说书谈曲》记录下的画面。



在兰陵老屯村,农闲时节,渔鼓艺人李学春就收拾好了行囊出门。弹渔鼓既为生计,又为自娱自乐。李学春随师父陈志坤走街串巷,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为人们弹唱挚爱不已的渔鼓小曲。这些渔鼓小曲多贴近人们的生活,通俗易懂,活泼有趣。


作为兰陵渔鼓的第三十三代传承人,李学春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随师父陈志坤将兰陵渔鼓这门兰陵有的独门技艺转变为乡邻共享的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兰陵之路。


 


据史料记录,渔鼓也叫渔鼓或道情,或渔鼓道情,它是一种在长竹筒的一端蒙上薄皮,用手敲打的乐器,与之一起用来伴奏的还有一对简板,它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子。相传,八仙中的张果老是说唱渔鼓的始祖,并由此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该曲艺在当时视为“不登大雅之堂”,故史书典籍很少记载,无从考证起源等情况。但是,瑕不掩玉,她在历史上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说起学习渔鼓,李学春感触颇深。偶然一个机会,李学春有一回在乡集上赶集,他一下看见有人在弹唱渔鼓,于是也上前去凑热闹。听着听着小李学春和乡集上的人一样都听着了迷,深深地被渔鼓吸引住了。当时的李学春又意外受伤,无法从事过于繁重的工作,小李学春听完故事在回家的路上寻思,我为何不学习说唱渔鼓呢?于是这次偶然的机会,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后来李学春托人找到了兰陵渔鼓第三十二代传承人——陈志坤。并拜其门下,而拜师要有保领师和代笔师,还要写个“进门学徒”约贴,并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程序是很复杂的。师父陈志坤也很严厉,他会经常训示徒说:“天地君臣师,师徒如父子。一旦入宫门,九牛拉不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虽然拜了师,但是学艺并非一蹴而就。为了尽快学会说唱渔鼓,李学春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空闲时他还在回忆师父的动作、表情和唱词,时间长了拍渔鼓的手都磨出了茧子。对渔鼓的一腔热忱,李学春对弹唱渔鼓越来越熟练,在常年的积淀与学习后渐入佳境。




说唱渔鼓看似简单,实际每句唱词记及弹奏皆有讲究。听众在艺人喜怒哀乐的背后,难以想象他们卖艺的艰辛。因为这不仅唱腔要清晰,十二大韵和二十四小韵配合适当。既不能掉韵,也不要“楼上楼”,而且手、眼、身、发步要协调,表情要逼真,三变脸要真实动人。更重要的是自古江湖多险恶,艺人要胆大心细,处理好“湖”面上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才能站住脚跟。时常要和三教九流斗智比勇,尽可能 “井水不犯河水。”


     


渔鼓作为绵延多年的稀有剧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改革开放后社会急速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多元化传媒技术和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过去活跃在城乡文艺舞台上的民间曲艺大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这在全国都具有普遍性。绝大部分渔鼓艺人已经亡故,即是幸存者也大多年逾古稀,渔鼓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 等我们这代人去世了以后,下一代的有知道的,你们这代人要是老了,再到下一代,再有知道的,那也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李学春这样说道,目前,他思考的最多的还是渔鼓的传承问题,由于渔鼓演出报酬低廉,也没市场化的经营,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近年来,兰陵县加大了对兰陵渔鼓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一方面积极拓展渔鼓文艺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对兰陵渔鼓的支持力度,推动渔鼓进校园等活动。” 而在当地,也有更多的人准备加入兰陵渔鼓当中,对他们来说,兰陵渔鼓也是他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渔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渔鼓乃是我们的任务也是荣耀。



琅琊工坊《说书谈曲》栏目简介


《说书谈曲》是山东戏曲艺术重点研究基地“戏曲非遗保护与传播中心”带领学生策划、制作的栏目。该团队隶属于临沂大学“沂蒙区域文化艺术研究”团队,成立于2015年,是学校直接支持的“优势特色学科内涵提升重点建设领域”团队。专注于中国传统音乐、戏曲音乐、沂蒙区域文化研究、并在“戏曲音乐”研究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与较高的社会影响,立项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山东省社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厅级课题30余项。承担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戏曲音乐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部三部委立项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柳琴戏音乐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等国家级项目5项。2017年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了“中国戏曲音乐研究中心”,2018年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其纳入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基地管理。


戏曲非遗保护与传播中心在山东戏曲、曲艺保护和传播方面,努力探索戏曲、曲艺的传播模式,即山东戏曲、戏曲的短视频传播模式,《说书谈曲》应运而生。在人才培养上,围绕对音乐艺术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案例教学、项目实践、岗位实习、科教融合,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内容创作上,深耕头部和垂直内容,打造精品内容,垂直领域精耕细作、寻求突围;在平台布局上,订阅号、微博两大分发渠道助力短视频内容分发;在未来趋势上,将于分发平台寻求个性化推荐突破口。


目前,《说书谈曲》项目已进入不断拍摄与制作阶段,短视频系列已有梁福生、孙启忠、孙舒君说柳琴戏,李学春说渔鼓,鲁霞、李方琴、常璞说京剧,严团长说泰山皮影,刘国兰说豫剧,张爱梅说黑脸行当,项目将继续寻找“戏人”来“说戏”传播戏,并将继续为山东戏曲培养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短视频制作的专业人才。



文\毛蓝玉
排版\张晓睿


✪ 热门文章推荐:

朱飞跃:地方戏名、实及音乐传统 | 中国非遗研培计划柳琴戏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六)

教授下午茶×孔祥萍 | 用心,歌声便会精致

音乐响起,心中不再拥挤---琅琊笛萧社纳新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