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一:刘慈欣的三重幻境

龙一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 2023-04-09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2期“聚焦”栏目推出专题“刘慈欣宇宙”,选载刘慈欣新作《黄金原野》,配发龙一、王昕特约评论(点击阅读:王昕《交换一个更广阔的明天》)。同时推荐评论家黄德海《〈三体〉:大荒山寓言》一文。




此夜曲中闻折柳(特约评论)

   

 

文│龙一



读罢刘慈欣的《黄金原野》,居然忍不住有话要说,这样的阅读感受近年来已经很少出现了。这部短篇小说发表在期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上,并结集为《十二个明天》。小说讲了一个温柔感伤的故事,但我却认为这是一篇深邃的寓言。


先从故事说起。男主人公麦克用十九年的时间,观看女主人公爱丽丝乘坐失控的飞船“黄金原野”号飞出太阳系。起初,麦克的感情很像崇拜偶像的粉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情感更像是恋爱。十几年来地球人利用各种方法救援爱丽丝,刘慈欣便借机巧妙地将2062的世界通过点滴细节透露给读者,网络VR直播、在家工作、人体冬眠药物“冬神”和航天科技的新突破等等,没有食物、薪水、疾病、社交、家庭、经济危机等烦恼。小说中所有的技术进步和烦恼的消除都是今天几乎触手可及的,似乎明天就能发生一样。这种发生在不远的将来的科幻故事,似乎就是现实故事,感觉真实可信。虽然故事的结局有点感伤,但并不妨碍读者喜爱这样一个世界。这是《黄金原野》和刘慈欣温柔的一面。


然而,真实的《黄金原野》是这样的吗?最好的小说绝不仅仅是表面的内容,否则我不会称这部小说为“寓言”。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2期收入刘慈欣《黄金原野》

选自《十二个明天》

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年8月版



先从人性的缺陷上说起。从历史上看,理性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冷静地享受进步成果只是一种理想,多数情况下,人们推动科技进步的直接目的是利用它对权力和财富展开无节制的追求,然后便可以依赖财富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享受余下的有限生命。这便是人性缺陷在科技进步上最简单的两种表现,前者是“贪婪”,后者是“懒惰”。例如,工业革命的目标是减少体能支出,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的目标是减少肉体和智力磨损,但这只是劳动者的美好愿望。从另一方面讲,两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成果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营费用的下降,以及“永生”的可能性,这却是投资者的美好愿望。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从原始人第一次宣布“吾之石斧乃吾之私产”便已经开始了,至今仍在争论不休。回到《黄金原野》这部小说,我认为刘慈欣借用麦克与爱丽丝,一体两面,用一个温柔故事的外表,折射的却是人性的贪婪与懒惰所造成的恶果。


小说中写得清清楚楚,故事发生在2062年。真的是2062年吗?连小说家的话你也敢信!我认为,刘慈欣在《黄金原野》中给出了三重幻境。第一重幻境是麦克在VR中,如同恋爱中的男孩与心爱的女孩幸福地在一起。这是个隐喻,提示读者,这个幻境会让故事中的现实存在被虚拟的可能。第二重幻境是爱丽丝的梦,她梦到地球上已经没有人,而在一台超级电脑的内存中生活着一百亿人,同时,一只老鼠正在啃食这台电脑的电缆。那么,麦克会不会同样生存在电脑中?刘慈欣明确地讲,这是爱丽丝的梦,但我不相信。由此我便可以说,刘慈欣的第三重幻境就是故事的结局,世界上没有“冬神”这种药物,爱丽丝早就已经死了,通过飞船与地球人互动的是电脑程序。这个结局是现实吗?还是整个故事全都是虚拟现实?


幼儿时玩过万花筒的读者应该能够想象得出,刘慈欣设计的这三重幻境如同三面相对的镜子,互为镜象,反复折射,以至于无穷。从这三重幻境中,不同的读者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管哪一种结论,都是这个寓言深邃结构的成果。


我个人认为《黄金原野》的故事真相是这样的:麦克与地球上几亿爱丽丝的粉丝一样,全都生活在爱丽丝梦境中那台超级电脑的内存中,而这些人全都服用了“冬神”,希望等到美好新世界实现的时候再醒来。然而,没有服用“冬神”的人类将地球毁灭了,以爱丽丝为代表的极少数人早已逃离了地球。现在,绝不是2062年,地球上的巨鼠已经吃光了冬眠者的肉体,此刻正在啃咬寄存冬眠者意识的电脑缆线。于是,爱丽丝慈悲地做了一件“善事”,告诉冬眠者,她早已经死去,他们不用再惦念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逃离者便是享受科技进步所生成利润的“贪婪”,冬眠者则是梦想科技进步同样施惠于他的“懒惰”,而“冬神”则代表着如今还活着的人们的虚妄。


有人会问,那只老鼠最终将电缆咬断了吗?刘慈欣虽然没写,但我可以明确地回答,没咬断。要我拿出证据?这么说吧,因为您正在阅读我写的这篇短文,便强有力地证明,电源没断!


——《中华文学选刊》特约评论



龙一,祖籍河北省盐山县,1961年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迷人草》《借枪》《代号》,小说集《潜伏》 《刺客》 《恭贺新禧》和专著《小说技术》等。小说《潜伏》《借枪》《代号》曾改编为电视剧。2018年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地球省》。

 

聚焦│Focus


刘慈欣宇宙:

与更广大的世界遭遇


本期向您推荐刘慈欣继《三体》之后的新作《黄金原野》。这篇小说延续了他标志性的宏大构思与叙事逻辑,以“宇宙”为尺度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刘慈欣所打开的文学空间,绝非“科幻”这一文学类型可以概括,从中可以发现回归文学本源的某种尝试:引领阅读者与更大的世界相遇,探讨重新开始更加广阔之生活的可能性。我们或许可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刘慈欣的创作对于当下文学乃至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2018年11月,刘慈欣被授予为纪念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而设立的“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他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为进一步理解其新作《黄金原野》乃至整个“刘慈欣宇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科幻小说是基于想象力的文学,而最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瑟·克拉克的作品。除了儒勒·凡尔纳和乔治·威尔斯外,克拉克的作品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科幻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出版了他的《2001太空漫游》和《与罗摩相会》(又译《与拉玛相会》)。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旧的生活和信仰已经崩塌,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心中一片迷茫。这两本书第一次激活了我的想象力,思想豁然开阔许多,有小溪流进大海的感觉。


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那时中国的天空还没有太多的污染,能够看到银河——在我的眼中,星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感觉。而后来读到的《与罗摩相会》,也让我惊叹,如何可以用想象力构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正是克拉克带给我的这些感受,让我后来成为一名科幻作家。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渐渐发现,我们这一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中国的人,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人,因为之前没有任何一代人,像我们这样目睹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与我们童年的世界已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这种变化还在加速发生着。中国是一个充满着未来感的国度,中国的未来可能充满着挑战和危机,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吸引力,这就给科幻小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作为一个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则是幸运中的幸运。


我最初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我永远无法到达的神奇时空。但后来我发现,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像科幻小说了,这种进程还在飞快地加速,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同时我也沮丧地发现,当科幻变为现实时,没人会感到神奇,它们很快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只有让想象力前进到更为遥远的时间和空间中去寻找科幻的神奇,科幻小说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成平淡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想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事情变得平淡之前把它们写出来。


但另一方面,世界却向着与克拉克的预言相反的方向发展。《2001太空漫游》中,在已经过去的2001年,人类已经在太空中建立起壮丽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动力飞船已经航行到土星。而在现实中的2018年,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人类在太空中航行的最远距离,也就是途经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车两个小时的里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网络覆盖了整个世界,在IT技术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对于充满艰险的真实的太空探索,他们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这像有一句话说的:“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这样的现实也反映在科幻小说中,克拉克对太空的瑰丽想象已经渐渐远去,人们的目光从星空收回,现在的科幻小说,更多地想象人类在网络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


作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续着克拉克的想象,我相信,无垠的太空仍然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归宿,我一直在描写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写星际探险,描写遥远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尽管在现在的科幻作家中,这样会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显得跟不上时代。正如克拉克的墓志铭:“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


与人们常有的误解不同,科幻小说并不是在预测未来,它只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就像一堆想象力的鹅卵石,摆在那里供人们欣赏和把玩。这无数个可能的未来哪一个会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不是它的任务,也超出了它的能力。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这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我期待有那么一天,像那些曾经描写过信息时代的科幻小说一样,描写太空航行的科幻小说也变得平淡无奇了,那时的火星和小行星带都是乏味的地方,有无数的人在那里谋生;木星和它众多的卫星已成为旅游胜地,阻止人们去那里的唯一障碍就是昂贵的价格。


但即使在这个时候,宇宙仍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存在,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仍然遥不可及。浩瀚的星空永远能够承载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刘慈欣,1963年生。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后于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地球往事三部曲》,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等。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地球往事三部曲》第一部《三体》获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第三部《死神永生》获2017年度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现居山西阳泉。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第2期目录


聚焦│Focus

刘慈欣宇宙:与更广大的世界遭遇

刘慈欣  黄金原野

选自《十二个明天》

龙 一  此夜曲中闻折柳(特约评论)

王 昕  交换一个更广阔的明天(特约评论)


黄德海  《三体》:大荒山寓言

选自《鲤 · 时间胶囊》


实力│Main Current

莫 言  一斗阁笔记(短篇小说)

选自《上海文学》2019年第1期


李佩甫  杏的眼(中篇小说)

选自《小说月报 · 原创版》2019年第1期


肖克凡  吉祥如意(短篇小说)

选自《山花》2019年第1期


孙 频  天体之诗(中篇小说)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1期


阿 袁  鸱(短篇小说)

选自《湘江文艺》2018年第4期


周李立  六号线(中篇小说)

选自《芒种》2019年第1期


锋锐│New Wave

马伯庸  卜马尾(短篇小说)

选自《鲤 · 写作课》


双雪涛  预感(短篇小说)

选自《作家》2019年第1期


澳大利亚│慢先生  魔王 · 跳河(短篇小说)

选自《花城》2018年第6期


张漫青  回形针(短篇小说)

选自《上海文学》2018年第12期


非虚构│Non-fiction

冯骥才  走进漩涡里

选自《漩涡里:1990—2013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


读大家│Reading Classics

加拿大│张 翎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有一种力量叫罹病

选自《长江文艺》2018年第10、11期


书架│Book Shelf

中国台湾│龙应台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选自《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肖像│Portraits

胡 亮  窥豹录九则

选自《窥豹录:当代诗的九十九张面孔》


艺见│On Arts

张怡微  谁若年轻一岁,那他就不会明白

选自《新腔》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第2期

2月1日出刊




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改版扩容

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读者

每月1日出版,定价20元

邮发代号82-49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邮政网上下单请扫二维码





留言互动,请关注中华文学选刊微信号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华文学选刊》2019年第2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标签,进入微店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