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高研院学术沙龙:异域之眼与边缘视角:海外汉学研究漫谈

南大高研院 南大高研院 2024-07-13

    2023年11月1日,高研院举办了本学期第四场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发言人是高研院2023年度访问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孙晓苏,与谈嘉宾为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荣休教授Wilt L. Idema (伊维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Rostislav Berezkin(白若思)、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卞东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胡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付苏,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李玉会

    孙晓苏老师首先提出了本次学术沙龙需探讨的四个议题:海外汉学文献与域外汉籍收藏,海外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经典化,海外汉学研究的边缘视角及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边缘与中心之间的张力

    针对第一个议题,孙晓苏老师探讨了海外汉学文献及域外汉籍的重要性,随后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多国的汉籍收藏情况以及部分东亚图书馆的中文馆藏建设。谈及海外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孙晓苏老师认为文学史的写作实际上也是文学经典化的重要一环。她回顾了20世纪以来英语学界出版的几部典范性的中国文学通史,如《印第安纳中国古典文学指南》(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1986、1998)《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01)《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10)《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Oxford Handbook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2017),并邀请伊维德教授分享他参与的这几部英语中国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以及他自己所持的文学史观。

    伊维德教授随后做出了回应。他首先谈到了东亚地区、欧洲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及由此所产生的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文献。其次,语及海外东亚图书馆建设,他表示这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研究需求,很多东亚图书馆已建立数字资源搜索引擎以方便学术研究,并希望未来国际汉学研究能更加关注除英语之外的其它语种的汉学文献。随后,伊维德教授回忆了自己参与多部英语中国文学史的经历及他撰写戏曲、小说、说唱等白话文学章节的工作,并着重谈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以及物质性变革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他提及自己与汉乐逸(Lloyd L. Haft)合编的《中国文学指南》(A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Michigan Monographs in Chinese Studies1997)并未按照传统的朝代分期模式编写,而是以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性变革为索引串联起的中国文学史。最后,他探讨了翻译当中“硬译”的问题,并指出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也需要考虑到海外读者群体的理解与接受。

    在此基础上,白若思教授则着重从俄罗斯所藏西夏黑水城写本、敦煌遗书以及俗文学文献等重要汉籍文献来回顾俄罗斯汉学研究概况。同时,他也指出了俄罗斯汉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俄罗斯汉学的研究成果因受到俄语影响力和检索信息不完善等制约而常常被国际汉学界忽视,另一方面是目前俄罗斯还未建立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最后,他也谈到了不同国家的域外汉籍收藏所表现出的一些地域特征,指出俄罗斯的藏本很多来自中国北部地区,而荷兰、英国等国图书馆所藏早期的藏本主要来自中国东南部地区。

    卞东波教授则宕开一笔,从欧美汉学研究期刊和研究成果来着重介绍北美地区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状况。他介绍了自己编译的几本海外汉学研究论文选集,并举例介绍了JSTORProject Muse等外文文献搜索引擎以及重要的汉学研究期刊。以《哈佛亚洲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 Reviews,简称CLEAR)等美国汉学期刊上的部分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论文为例,卞教授展现了海外汉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并且鼓励在场的各位同学充分利用上述学术资源,深入研读,挖掘学术研究新视角。

    胡牧教授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回应了伊维德教授和白若思教授的观点,他指出重新审视和研判海外汉学研究和汉学家的价值与功能的重要性, 以及国际汉学研究的多元化也正呼吁着从文本、文学、文化中国转向对现实中国的关注。他针对性地就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汉学的脉络与师承关系、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误读问题以及汉学研究的跟踪式、体系化拓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接着,孙晓苏老师介绍了近年来海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她指出,近年来海外文学研究者常常利用新材料和新视角来对经典进行解构,或结合书籍史、阅读史、印刷史、艺术史、演出史、性别研究、宗教研究、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做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主题丰富且有一定新意,但也存在一些诸如为提出新概念而筛选文本或错误翻译等问题。随后,她邀请付苏老师和李玉会老师分别结合《楚辞》和杜甫诗歌来探讨具体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研究情况。付苏老师介绍了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柯马丁(Martin Kern)、魏宁(Nicholas Williams)、苏古柏(Gopal Sukhu)、胡明晓(Michael Hunter 学者们基于不同版本《楚辞》所做的新的翻译与研究,并谈到了近年来美国学界对《楚辞》研究结合宗教学、人类学的跨学科视角和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

    承接《楚辞》的抒情传统,李玉会老师将话题引到了以杜甫诗史为中心的叙事传统在东亚的发展,并分享了自己对朝鲜半岛诗史传统的研究。他将目光聚焦到杜诗在韩国的传播、接受和经典化的过程,介绍了高丽、朝鲜、韩国各时期文人刊刻、注释、翻译杜诗的情况以及杜诗对韩国国语文学的影响。他指出杜甫诗史精神扩大了朝鲜半岛诗史的人数,丰富了诗史的作品,拓展了诗史的理论。

    讨论以孙晓苏老师的“汉学研究的边缘和中心”所引发的讨论收尾。她指出,研究者从边缘出发的观照,回顾及关注什么样的边缘,这些背后都有一定预设和动因,是边缘逐渐走向中心,还是边缘最终替代原有的中心边缘与中心之间的张力与“汉学主义”和“一体化的中国学”又有何种关系,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最后,苗怀明教授总结本次学术沙龙涉及的话题广泛而深刻,诸多话题之间联系紧密,既有英国、美国等英语世界的,也有西班牙、荷兰、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的汉学研究,既有整体的、宏观的把握,也有个案的、详细的介绍,展现出各位学者对前沿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对于在场师友都产生了巨大的启发。期待下一次学术沙龙的思想碰撞!

供稿:黄宇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