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高研院

其他

活动回顾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三十六场 耿柳娜教授:低碳生活“心”路径:衣食住行玩中的体验式研究

2024年6月5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本学期第三十六场新生学术午餐会。本次午餐会邀请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耿柳娜教授,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从我们身边的生活——衣食住行玩出发,深入探讨低碳生活背后的心理机制。耿柳娜教授的研究领域涵盖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保护、决策与判断、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来自南京大学秉文书院、行知书院等多个专业的3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助理教授柴向南担任主持。活动伊始,耿老师从两份调研出行游玩的调查问卷开始,进行活动预热。6月5日正逢世界环境日,探讨低碳生活的话题十分应景。耿老师先从自己的教学理念谈起,她认为“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寓研于活”,对“低碳生活”的研究兴趣萌生于身边、产生于生活。耿老师的分享分为“怎么开始研究衣食住行玩的?”、“为什么要研究低碳生活?”以及“乐在其中究竟为何?”三部分。稻米理论认为,水稻种植的历史可能使文化更倾向于相互依赖,而小麦的种植则使文化变得更加独立。与饮食口味和个性之间的相关研究还有:咖啡因的摄入水平与感觉寻求呈正相关;喜欢甜食的人有更高的宜人性等等。耿老师的团队做了品尝辣味食物对冒险行为决策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吃辣的食物可以启动冒险行为”。相关的拓展研究还包括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会增进人的肾上腺素。在此之上,耿老师想探索:吃辣是否能增进感情?基于此,耿老师带领团队到学校附近的火锅店及麻辣烫店进行相关调研。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基于课程的角度,在日常教学中,耿老师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还增加了课程思政的部分。耿老师通过介绍自己团队内的从生活细节发掘出的有趣的研究,鼓励在场同学在乐中学,活中有悟,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讲座尾声,在场师生就“大自然与情绪的关系研究”“自然景色与人造景观”等问题与耿柳娜教授进行交流。供稿|孟子琪
6月5日 下午 8:20
其他

鼓楼“新生读书会”系列活动【第五场】开放旁听报名

高研院与新生学院秉文书院、行知书院共同打造的“鼓楼新生读书会”系列活动已经在5月上旬拉开序幕,本活动将有来自我校文学、历史、哲学、外语、政府管理、新闻传播的六位老师带领12位大一同学仔细研读12本经典学术著或文学名著,并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对话,以求在增进智识、理解理论、剖析框架、掌握方法等诸方面求得进展。整个读书会系列活动日程安排参见此前的第一场通知。本活动【第五场】现面向全校同学开放旁听,欢迎大家报名参与。一、时间地点1、本场活动时间为2024年6月5日(周三)中午12:00-13:40,地点在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资料室。特别提醒:本次活动不在报告厅2、读书会流程为两位同学发言各20分钟,提问讨论30分钟,老师评论导读30分钟。3、高研院向参加读书会活动的全体老师同学提供午餐。二、阅读书目第五场指导老师:蓝
5月31日 下午 1:20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三十六场 耿柳娜教授:低碳生活“心”路径:衣食住行玩中的体验式研究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高研院的新生午餐会活动自推出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十余场,先后邀请了我校不同专业学者、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三十多人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开展学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本次活动我们邀请社会学院耿柳娜教授做客午餐会,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从我们身边的生活——衣食住行玩出发,深入探讨低碳生活背后的心理机制。耿柳娜老师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8—2009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担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生态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多项社会兼职,担任国际一流学术期刊Journal
5月30日 下午 4:30
其他

活动回顾 | 新生午餐会第三十四场:李牧副教授: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践

2024年5月21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共同举办第34场新生午餐会,邀请高研院第十九期驻院学者、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牧副教授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畅聊人类学研究中田野调查的方法问题。李牧老师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在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获得民俗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艺术人类学、民俗学、海外华人研究等多个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经验。本次活动邀请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邱月博士担任主持人,来自我校新生学院秉文、行知等多个书院的近30名同学参加了活动,高研院2024年度访问学者、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徐婧副教授也一同参加了活动。在本次谈话中,李牧老师先从几则笑话开始,引出了本次谈话的重要主题,即人类学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背后的文化动机和文化属性。他分析了中国电影《封神》中“姬昌食子”背后的民俗因素和美国电影“The
5月25日 下午 4:01
其他

鼓楼“新生读书会”系列活动【第四场】开放旁听报名

高研院与新生学院秉文书院、行知书院共同打造的“鼓楼新生读书会”系列活动已经在5月上旬拉开序幕,本活动将有来自我校文学、历史、哲学、外语、政府管理、新闻传播的六位老师带领12位大一同学仔细研读12本经典学术著或文学名著,并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对话,以求在增进智识、理解理论、剖析框架、掌握方法等诸方面求得进展。整个读书会系列活动日程安排参见此前的第一场通知。本活动第四场现面向全校同学开放旁听,欢迎大家报名参与。一、时间地点1、本场活动时间为2024年5月29日(周三)中午12:00-13:40,地点在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报告厅。2、读书会流程为两位同学发言各20分钟,提问讨论30分钟,老师评论导读30分钟。3、高研院向参加读书会活动的全体老师同学提供午餐。二、阅读书目第四场指导老师:但汉松
5月24日 下午 6:20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三十五场 虞鑫副教授:新闻为什么与我有关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高研院的新生午餐会活动自推出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十多场,先后邀请了数十位我校不同专业学者、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开展学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本次活动我们邀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虞鑫副教授做客午餐会,与大家聊聊新闻背后的社会心理逻辑以及与每个人之间的关系。虞鑫老师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仲英青年学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并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秘书长等兼职。曾在荷兰莱顿大学政治学系担任客座研究员,并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专业领域包括新闻理论、媒介与国家治理、国际传播等。高研院“新生午餐会”
5月23日 下午 5:30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北园名家讲座 张洪忠教授:走进孤独?AI大模型发展背景下网络空间的人机关系

主讲人简介张洪忠,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北师大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智能传播、传播效果测量、传媒公信力等。南大高研院近期活动(点击图片跳转活动详情页)
5月22日 下午 9:10
其他

鼓楼“新生读书会”系列活动【第三场】开放旁听报名

高研院与新生学院秉文书院、行知书院共同打造的“鼓楼新生读书会”系列活动已经在5月上旬拉开序幕,本活动将有来自我校文学、历史、哲学、外语、政府管理、新闻传播的六位老师带领12位大一同学仔细研读12本经典学术著或文学名著,并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对话,以求在增进智识、理解理论、剖析框架、掌握方法等诸方面求得进展。整个读书会系列活动日程安排参见此前的第一场通知。本活动【第三场】现面向全校同学开放旁听,欢迎大家报名参与。一、时间地点1、本场活动时间为2024年5月22日(周三)中午12:00-13:40,地点在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报告厅。2、读书会流程为两位同学发言各20分钟,提问讨论30分钟,老师评论导读30分钟。3、高研院向参加读书会活动的全体老师同学提供午餐。二、阅读书目第三场指导老师:孙
5月17日 下午 2:50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三十四场 李牧副教授: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高研院的新生午餐会活动自推出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十余场,先后邀请了我校不同专业学者、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三十多人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开展学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本次活动我们邀请艺术学院李牧副教授做客午餐会,从个案研究出发,与大家聊聊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李牧老师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获得民俗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同时担任江苏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秘书长、《民间文化论坛》编委、江苏民俗学会理事等众多社会兼职。研究兴趣集中在当代艺术与艺术人类学、民俗学、海外华人研究等。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专著译著多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高研院“新生午餐会”
5月16日 下午 12:30
其他

活动回顾 | 新生午餐会第三十三场 姜良芹教授:历史学研究的AB面

2024年5月14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本学期第三十三场新生学术午餐会。本次午餐会邀请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姜良芹教授,以中华民国史为例,从观念、方法、路径等多个方面与同学们聊聊历史学研究的不同面向。姜良芹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涵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对外关系史等方面。来自南京大学秉文书院、行知书院等多个专业的3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徐一鸣担任主持。姜良芹教授此次的讲座题目为《历史学研究的AB面》,以一本介绍蒋介石的书作为此次讲座的切入角度。近年来,对蒋介石的评价出现了分歧,一些人试图美化他的形象,称他在抗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也有人坚定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公敌。姜良芹教授将围绕关于蒋介石的争议,分析历史学研究的A与B面。《时代》杂志封面在1927年4月4日第一次将蒋介石的照片刊登在封面上。光头形象,眉头紧锁,一副军人派头。1949年4月出版,陈伯达出版《人民公敌蒋介石》,这部书对蒋介石的相关研究影响深远,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相关历史研究的基调。陈伯达《人民公敌蒋介石》姜良芹教授还提到研究中华民国史的泰斗李新。李新是规划和完成中华民国史编纂任务的“总设计师、总指挥”,
5月15日 下午 1:50
其他

物质文明史视野下的近代欧洲:南京大学高研院青年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

2024年5月11日,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举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协办的“物质文明史视野下的近代欧洲”青年学术工作坊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江苏省社科联等单位的十余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会议议程包括“制造图像”、“物之文化”、“文本及其书写”、“早期近代的物质文明”等环节,学者们围绕近代欧洲历史与文明研究的“物质转向”,进行了跨学科、跨语境、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致辞,胡院长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的学术旨趣和深远意义,对小而美的青年学术对谈抱以期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研究室的副主任张炜作为与会专家代表讲话,他阐述了举办此次工作坊的具体缘由,高度评价了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工作。双方还交换了赠书,并同参会人员合影留念。随后,与会人员围绕四个议程展开了深入探讨:一、制造“图像”第一场由高研院副院长胡翼青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宋立宏在发言中对诸如奥古斯都、萨达姆等古今图像的操纵、删除和再造现象进行梳理,不仅表明图像在物质文化研究中具有与文本同等的重要性,还强调图像的生成与变化根植于人的本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范继敏的报告以冷战时期美苏的核对抗为背景,从地图、建筑和身体三个维度对核威胁下西德掀起的新和平运动展开考察,阐述了和平运动自下而上的动员特点及个人境况和核威胁之间的密切关系。南京大学于京东梳理了制图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行业文化变迁,探讨古典地理文本的再发现和制图行业中心的形成、制图技术的进步与传播、制图行业关系对知识生产的影响,表明近代知识生产过程中技术资本与物质性组织的紧密关系。胡翼青教授做总结,指出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从文本拓展至实际的社会行动和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从文本到物质的转向。
5月14日 下午 2:30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三十三场 姜良芹教授:历史学研究的AB面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高研院的新生午餐会活动自推出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十余场,先后邀请了我校不同专业学者、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三十多人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开展学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历史学院姜良芹教授做客午餐会,以中华民国史为例,从观念、方法、路径等多个方面与同学们聊聊历史学研究的不同面向。姜良芹老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涵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对外关系史等方面。近年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高研院“新生午餐会”
5月10日 下午 6:00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活动预告|物质文明史视野下的近代欧洲 青年学术工作坊

炜17世纪末英格兰“天主教阴谋”谣言流传原因初探卢盛舟论文学的物质性——以《卡夫卡全集》出版为例赵博文帝国史的兴起与英国史学欧洲传统的终结15:20-15:30茶
5月9日 下午 12:01
其他

招聘|南京大学高研院2024年(下)短期驻院学者(校内短驻)招聘启事

南京大学高研院2024年(下)短期驻院学者(校内短驻)招聘启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是创建于2005年的校级文科科研创新平台,先后邀请了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工作并协助培养了大批文科学术人才。高研院倡导学科整合与多学科交叉研究,下设多个跨学科研究团队和研究项目。现面向校内学者开放招募2024年度(下半年)第二十期短期驻院学者。一、岗位要求1、短期驻院学者的目标,旨在助力我校文科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提供科研创新平台和学术对话渠道。2、短期驻院学者面向南京大学校内招聘,每年招聘10人左右,在院工作时间为半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各5人。工作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面向学生的公开讲座、学术午餐会,以及面向学者的工作坊、学术沙龙、研讨班等,以及不定期的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3、短期驻院学者在院工作期间应继续开展本人的教学科研工作。二、受聘者待遇1、受聘者在原单位待遇不变,聘任期间高研院提供总计人民币一万元的学术活动经费。2、高研院提供鼓楼校区或仙林校区的办公室,协助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3、高研院提供多种渠道的合作项目及学术交流信息,为受聘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4、高研院鼓励受聘者参与我院现有跨学科中心项目和特聘教授研究团队。三、申请条件1、申请者为本校文科在岗教师,年龄不超过45岁,原则上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讲师、助理研究员及以上职称。2、申请者在原单位工作不变,本人能够且愿意承担在高研院的相关工作。3、申请者需有从事国际学术交流工作的经验和背景,如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参加国家社及省部级重大项目者,或南京大学“亚洲研究项目”获得者,可优先考虑。四、申请与管理1、本次申请的时间为:2024年5月7日—31日。本次招募人数为4-5人。2、符合条件的教师自愿申报,请填写《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短期驻院研究学者岗位申请表》。纸质表格需经所在院系同意并签字盖章后,交鼓楼逸夫馆9楼高研院办公室或仙林国际学院C310高研院办公室,电子表格(word版,无需签字盖章)请发高研院邮箱:ias@nju.edu.cn。两种表格核对无误后为申请成功。3、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将于今年6月遴选人员。申请者获聘后,聘任结果将报本人所在院系及社科处备案,本次申请结果将于6月30日前通知所有申请人。4、聘任工作结束前,受聘者需向高研院提交书面工作报告与相关成果。五、其他1、本次招聘的第二十期短期驻院学者在院工作时间为:2024年7月—12月。2、本次招聘的申请时间为:2024年5月7日-31日。3、《短期驻院研究学者岗位申请表》电子版可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获取。4、本次招聘活动联系人:陈勇,89683169,13951755240。电子版申请表接收邮箱:ias@nj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申请短期驻院学者”字样。
5月7日 下午 9:27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学术前沿讲座 迟帅教授:《自杀论》与人性的两重性

China(2017),《人间佛教与佛教的中国化》(即出)等多部,译著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天津市科研项目多项。南大高研院近期活动(点击图片跳转活动详情页)
4月30日 下午 2:30
其他

活动预告|鼓楼“新生读书会”系列活动 第一场开放旁听报名

各位同学,高研院与新生学院秉文书院、行知书院共同打造的“鼓楼新生读书会”系列活动即将在5月上旬拉开序幕,届时将会有来自我校文学、历史、哲学、外语、政府管理、新闻传播的六位老师带领12位大一同学仔细研读12本经典学术著或文学名著,并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对话,以求在增进智识、理解理论、剖析框架、掌握方法等诸方面求得进展。该活动现面向全校同学按批次开放旁听,欢迎大家报名参与。一、活动宗旨本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学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直接目标,在小规模读书会的场合,以学生发言、老师领读点评、听众讨论等形式,推动学生接触经典、研读经典、理解经典,从而构建起对于学术著作的基本理解和方法论认知。二、活动形式1、本活动将分六次,按特定的学科专题,由我校文学院程少轩教授、历史学院孙扬副教授、哲学系蓝江教授、外国语学院但汉松教授、政府管理学院于京东副教授、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六位老师分别开出12本指定阅读书目并主持细读。2、每次活动由来自秉文书院和行知书院的2位同学(六场共12位同学)作专题读书报告发言,领读老师进行简介、导读和点评,并组织讨论。3、本活动的固定参加人员为全部六场读书会作发言的12位同学,同时每次活动会面向全校开放24个旁听席位,高研院将在每场活动前开放报名选号。三、时间地点1、本读书会系列活动的总体时间为5月8日至6月12日连续六周的每周三中午12:00-13:40,活动地点在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报告厅。2、每场活动同学发言时间为每人20分钟,老师导读时间为40分钟,讨论20分钟。3、高研院向参加读书会活动的全体老师同学提供午餐。四、时间安排第一场5月8日(周三)中午12:00-13:40指导老师:胡翼青
4月29日 下午 6:00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北园名家讲座 张先广教授:弗卢瑟对装置社会的批判

题弗卢瑟对装置社会的批判主讲人张先广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研究教授
4月25日 下午 12:00
其他

活动回顾 | 新生午餐会第三十二场 王成教授:在体育中理解社会

2024年4月23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本学期第三十二场新生学术午餐会。本次午餐会我们邀请了高研院第十九期驻院学者、南京大学体育部王成教授,从一些当前体育领域的社会事件出发,与大家聊聊体育与生活、认知以及社会的复杂关系。王成教授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与社会发展议题,以及大学体育和体育教育问题。来自南京大学秉文书院、行知书院等多个专业的3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体育部陈思远副教授担任主持。王成教授此次的讲座题目为《在体育中理解社会——兼谈体育的多维面向》。体育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理解体育是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目前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体育社会”之中。体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的一大“奇观”,正所谓“透过体育看社会”。在当下,体育不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这样一个意义上,体育具有不容小觑的改变世界的力量——运动员精神(sportsman
4月24日 下午 4:50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名家讲坛 金丝燕教授: 文化转场 :佛经汉译与中古汉语的形成——长阿含巴汉对勘研究导论

sémantique)對古文言的解構力度很大,促進中古漢語的成熟,對研究當代中國語言在文化轉場中的角色和發展仍具參考意義,為普通翻譯學理論開闢出新研究範疇。
4月20日 下午 2:30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名家讲坛 过常宝教授:“诗言志”与早期儒家话语方式的建构

题“诗言志”与早期儒家话语方式的建构主讲人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
4月19日 下午 5:00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三十二场 王成教授:在体育中理解社会——兼谈体育的多维面向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高研院的新生午餐会活动自推出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十余场,先后邀请了我校不同专业学者、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三十多人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开展学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本次活动我们邀请高研院第十九期驻院学者、南京大学体育部王成教授做客午餐会,从一些当前体育领域的社会事件出发,与大家聊聊体育与生活、认知以及社会的复杂关系。
4月18日 下午 5:03
其他

活动回顾 | 新生午餐会第三十一场 王辰瑶教授:把新闻作为方法

2024年4月15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本学期第三十一场新生学术午餐会。本次活动我们邀请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主任王辰瑶教授,从一篇有关本科生科研竞赛的新闻出发,与同学们聊聊新闻学研究的方法论等话题。来自我校秉文书院、行知书院多个专业的近30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任助理研究员林羽丰博士担任主持。在交流之初,王辰瑶老师从自身所教授的课程谈起。自2007年博士毕业开始,王辰瑶老师就开始教授理解新闻类的课程。2014年开始在南京大学任教后,《理解新闻》也是王辰瑶老师首开的新生导读课程。十多年来,大信息环境、新闻业本身以及作为老师本身直观地感受到的不同年代的同学们所对于新闻、媒体的感知,是王辰瑶教授自教授这门课程开始所感受到的“三大变化”。在新闻高度弥散化的今天,每个学生获得信息和新闻的渠道也在发生着变化:微信公众号、微博成为重要的渠道,以及近些年向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转向,体现了新媒体平台的更迭历程,信息去中心化传播的趋势也在不断增强。王辰瑶教授表示,在和同学们交流时,有这样一些体会。一是“如果想让青年学生理解新闻为什么重要,不能靠说教,也不能仅靠理想主义叙事”。如果今天只靠理想主义叙事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个时代还需要新闻和新闻素养”,可能不仅不会起到正向推动作用,还可能有反作用。新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本身是重要的。二是要让青年学生理解新闻的重要,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新闻,“把新闻作为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要以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为基本依据。此外,王辰瑶教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指导校园媒体时的实际经历,就具体选题分析了新闻在同学们当中的意义、在当下语境下的价值。在分享尾声,王辰瑶教授表示,新闻提供的是一种基础又核心的普世方法。不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值得拥有”。活动最后,同学们就“315晚会前后关于淀粉肠的争议”“如何看待当下的娱乐化信息现状”等问题与王辰瑶教授进行交流。供稿|孟子琪编辑|郁霞
4月16日 下午 6:13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北园名家讲座 李钧鹏教授: 关系、过程与互动:社会学如何解释社会

题关系、过程与互动:社会学如何解释社会主讲人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2024年度访问学者
4月11日 下午 5:17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三十一场 王辰瑶教授:把新闻作为方法——从一篇校媒报道谈起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高研院的新生午餐会活动自推出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十余场,先后邀请了我校不同专业学者、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三十多人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开展学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主任王辰瑶教授做客午餐会,从一篇有关本科生科研竞赛的新闻出发,与同学们聊聊新闻学研究的方法论等话题。
4月10日 下午 12:00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名家讲坛 川合康三教授:杜诗中的杜甫

2024年4月11日(周四)14:00-16:00
4月9日 下午 12:00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三十场 李钧鹏教授 : “狐狸”博士的快乐和挣扎:谈谈治学的“专”与“博”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高研院的新生午餐会活动自推出以来已经举办了近三十场,先后邀请了我校不同专业学者、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三十多人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开展学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本次活动我们邀请高研院2024年度访问学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李钧鹏教授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聊聊学术研究的专精与视野的相关话题。李钧鹏老师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International
4月8日 上午 10:19
其他

活动回顾|新生午餐会第二十九场 郑江淮教授:国家的竞争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哪里?

2024年4月2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本学期第二场新生午餐会,邀请南京大学商学院郑江淮教授来院做客,与同学们畅谈国家之间竞争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相关话题。郑教授是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气耕耘在产业创新、结构变迁、全球生产分工以及经济发展与转型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金晟男同学主持,来自新生学院文理工多个专业的30多名同学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也是新生午餐会第29场讨论,高研院第19期驻院学者王成副教授、2024年度访问学者李钧鹏教授等也一起参加了旁听。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精密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彼此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多个方面,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郑老师从经济增长的话题谈起,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经济生活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经济热点不但是民众口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国家竞争的重要领域。随后,郑老师对经济领域的竞争优势问题展开了分析。他认为,我们经常谈到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优势,其实是一种比较优势,简单来说就是你生产的产品如何能在市场上卖得更多?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直白,背后却涉及到更多复杂的问题。比如,企业为了能够卖出更多的产品往往会考虑降低成本,那么如何能够做到降低成本?如何能够一直保持成本的不断降低?又如何能确定自己的成本一定比其他同类企业低?这些问题的解决看起来是围绕常识展开的,背后却需要深刻的经济学的思考。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到竞争的优势,也就是具有了比较优势。郑老师举例说,当一个国家生产某件产品的成本足够低时,自然就会考虑出口,向国外输出商品;反过来也是一样,当一个国家生产某件产品的成本太高时,他们也会考虑放弃自主生产而转向进口,前者比如汽车和手机,后者比如芯片。这种考虑本身就是一种对于成本的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降低生产成本便是国家之间确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的来源。但是如果我们再细算一笔账的话,就会发现“成本”这个概念本身也是很复杂的,除了与创造产品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成本之外,还有很多生产性成本以外的其他成本,也就是非生产性成本。比如一家生产鼠标的企业,除了直接制造鼠标实体的部门、生产线工人和原材料之外,还有诸如设计、销售、品牌、管理、维修、运输、后勤等众多部门也参与到了这件商品的生产环节,这些就属于非生产性成本。很多企业还有专门的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他们几乎完全不从事与具体生产有关的劳动,只和人打交道,但他们的工作也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郑老师专门列举了西方国家和东亚地区的社会里非生产性成本的不同。比如,欧洲企业的工会力量是很强的,它们保障工人权利,不让企业轻易开除工人,导致后者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非生产性成本很高。相比之下,美国企业的工会力量就不那么强,在经济波动的时候,就会出现大规模工人失业的景象。而亚洲企业中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企业往往更重视人情往来,注重人性化管理,注意经营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等等,这些是东亚企业的非生产性成本支出的特殊之处。郑老师指出,我们在谈论国家或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时,降低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挖掘出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成本的降低或升高,对于这些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研究,则是更加重要的思考方向。在谈到如何降低生产性成本的问题,郑老师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提升技术优势,无论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还是购买新设备、研发新材料,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也降低成本。但是技术的进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迭代和累积的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人才永远是技术优势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依赖其自身的天赋和条件找到最适合的培养方向,同时也需要国家和社会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鼓励成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并辅之以合适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为技术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创造条件。在提问和讨论阶段,郑老师对活动开始时同学们提出的降低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成本降低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的竞争理念、国家竞争力研究的方法论范式以及社会科学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经济学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回答。供稿|高研院编辑|郁霞
4月3日 下午 5:20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二十九场 郑江淮教授:国家竞争优势与技术优势在哪里?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高研院的新生午餐会活动自推出以来已经举办了近三十场,先后邀请了我校不同专业学者、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三十多人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开展学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南京大学商学院郑江淮教授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聊聊国家竞争优势与技术优势的相关话题。
3月29日 上午 10:53
其他

活动回顾|新生午餐会第二十八场 刘鹏教授:科技伦理研究的三个着力点

2024年3月25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本学期首场新生学术午餐会,这也是高研院举办的该系列第二十八场活动。本次午餐会我们邀请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刘鹏教授与大家聊聊科技伦理研究的相关问题,来自我校秉文书院、行知书院多个专业的近30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史晨博士担任主持,高研院2024年访问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李钧鹏教授等也一同参加了午餐会。在谈话开始之初,刘鹏老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于科技伦理问题的重视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最初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最先兴起对于科技伦理问题的要求,然后逐渐延伸到了各个科学研究领域,也包括现在新兴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方向。从传统的“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哲学视角出发,很多人也提出了科学技术与伦理是否也是二分的问题。对此,从古希腊的先哲到近代中西方的科学家、思想家们都提出了很多思考。刘老师列举了柏拉图的技术哲学、机械化有机体赛博格以及电影《奥本海默》等多个例子来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他看来,科学技术和伦理之间是协同演变的,二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其目的是让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认识。随着科学的演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伦理道德也在随之悄然发生变化,科学技术不会停滞不前,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伦理道德标准。刘老师举了“摩西天桥”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纽约长岛度假区为了限制游客人数,在大道上修建了200多座只能容纳小汽车通过的天桥,导致了以乘坐公共交通设施为主的穷人和少数族裔无法前往该地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个例子表明,技术往往具有特定的导向性和功能性,当它介入到社会生活中时,会带来连其自身都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以此为基础上,刘老师提出了科技伦理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着力点。其一是,以科技为基础进行伦理研究,构建伦理道德原则。伦理的出发点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状态的关注和省思,并不是对于科技发展的无差别的敌视。刘老师讲了英国某地因为放射性物质检测超标而影响到畜牧业的案例,其结果后来发现仅仅是因为前后两次检测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不同。在这个案例中,两次检验所邀请的科学家分别是化学家、医学家和物理学家,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说明即便都是在遵循科学规范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对问题的关注点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3月26日 下午 4:30
其他

活动回顾|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二十七场 王蕾教授:一篇“规范”学术论文的诞生

2023年12月14日,高研院举办本学期第二十七场“新生午餐会”。本场午餐会也是本学期最后一次午餐会活动。本次午餐会的谈话人是高研院第18期驻院学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蕾,与同学们聊聊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论、方法与案例。此次新生午餐会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本科生张宸嘉同学主持,他也分了享自己本科学习的相关经验和体会。午餐会现场图片王蕾教授首先介绍了人类科学的基本类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类研究可分为两大研究阵营:一是具有实证科学精神的经验社会科学研究,二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实证科学精神的经验社会科学研究主张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实证研究之外的均可归入诠释性和批判性研究阵营,强调对社会行动和文本中展现出来的那些主观要素进行解释、表达和分析。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王蕾教授介绍了媒介文化研究理论的主要内容。媒介文化研究理论是一门“综合理论”,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介社会。媒介文化涉及各种社会现象,所以各种文化和社会理论被用来解释传媒现象。并为同学们梳理了媒介文化研究的谱系,介绍了相关的重要理论及学者。在撰写论文时,我们要选好理论视角。理论视角就好比一把手术刀,帮助我们剖开现象来看待本质。王蕾教授带领同学们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它们都属于批判学派,关注的都是媒介存在的意义。但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是对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病理学的宏大批判,重宏观审视,并无个体概念;而英国文化学派则关注媒介文本意义产生的要素及其受众对媒介文本的能动解读能力,侧重个体体验,重视微观文本分析。午餐会现场图片此外,王蕾教授还从“移动可供性”、“劳工到数字劳工”、“景观社会的构建与反叛”、“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等理论视角,向同学们解释个人行为的异化、社交媒体倦怠、数字极简主义和数字“断舍离”、数字玩工等由于网络连接和媒介化所产生的现实情况。在撰写论文时,需要明晰研究选题、厘清研究框架、不断进行调研分析,最后进行论文写作。王蕾教授鼓励同学们在未来要敢于将脑海中的想法落实在笔头上,写下来的文章才是自己的。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瞄准主题、随时整理,按照逻辑线组织文献综述,从而体现自己的研究选题价值。最后王蕾教授引用了历史学家王笛的话:“做学术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来鼓励同学们多多参与学术科研实践,寻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午餐会现场图片讲座尾声,同学们还就“再生产时间中的‘再生产’的定义”与王蕾教授进行交流。本学期的午餐会活动圆满结束,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下学期再见!供稿|孟子琪(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大高研院近期活动(点击图片跳转活动详情页)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活动预告|南京大学高研院“东亚汉籍与宋代文学研究”工作坊

办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会议议程开幕式9:00-9:20会议召集人卞东波致辞9:20-9:30合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讲座回顾|高研院学术前沿讲座:逆子行孝——明清讲唱文学中的孝亲故事与仪式构建

2023年12月6日,高研院举办了第350期学术前沿讲座,题为“逆子行孝——明清讲唱文学中的孝亲故事与仪式构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2023年度访问学者孙晓苏。此次讲座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主持,与会嘉宾有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韩石和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贾宏涛。讲座现场图片孙晓苏老师首先以俗文学文献展为引子,探讨了印刷史、书籍史的发展以及现代博物馆策展叙事和空间与逻辑关系对于文献的历史物质性的消解以及知识的生产与重构,从而引发对于讲唱文学所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及其仪式功能的思考。孙晓苏老师提出“原境”(original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名家讲坛 楼劲研究员:封魔奴墓志释疑——崔浩之狱研究的又一线索

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学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薛海波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北园名家讲坛 Dominic Mario Lopes 教授:审美挪用

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报告厅主办单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京大学高研院讲座提要An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名家讲坛 曹晋教授:都市家庭媒介化的亲子沟通:基于传播政经与性别研究的交叉分析

都市家庭媒介化的亲子沟通:基于传播政经与性别研究的交叉分析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二十七场 王蕾教授:一篇“规范”学术论文的诞生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本次活动我们邀请高研院第18期驻院学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蕾老师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聊聊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论、方法与案例。本次活动邀请了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的张宸嘉同学担任主持,他也会分享自己本科学习的相关经验和体会。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活动回顾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二十六场 迟帅副教授:科学共同体的兴起及其问题

迟帅老师首先从李凯尔特、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孔德的路径出发,来阐释关于“科学共同体”的问题,以及在社会学准备成为一门科学的时候,成为学科的要求是要有合理化的条件。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学术前沿讲座 孙晓苏副教授 逆子行孝:明清讲唱文学中的孝亲故事与仪式建构

context)信息。通过目连、妙善等弃亲绝后的“逆子”僧尼如何在儒家社会中行孝的故事和相关仪式,探讨佛教故事的本土化与在地化,民间神灵的生成路径,文本目的的隐藏性及仪式意义的流动性。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南京大学高研院青年学术工作坊暨第四期史林工作坊 顺利举办

工作坊与会学者合影2023年11月25日至26日,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和《史林》编辑部共同主办,《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海洋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南京大学高研院青年学术工作坊暨第四期史林工作坊”在南京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余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庆介绍举办此次工作坊的缘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周鑫、上海社会科学院蒋宏达分别致开幕辞。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梁晨主持圆桌讨论。会议围绕主题“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就如下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一、全球史的概念与个案厦门大学陈博翼对以海洋为本位学术的研究展开学术回顾,探讨海洋史与全球史的概念、范围与运用等。浙江师范大学王志红对“17世纪普遍危机”概念的起源与流变做了考察。北京大学徐冠勉对海外华人种植园社会中的权力与性别结构进行了诠释与分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吴婉惠对16—18世纪南太平洋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海洋贸易网络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二、海疆知识与治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周鑫围绕19世纪中英双方对东沙岛的认知,介绍了当时的中英地理知识交流情况。复旦大学丁雁南对法国人Jean-Marie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二十五场 张佳峰副研究员:艺术史中的普通知识与个人知识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本次午餐会我们邀请高研院2023年度访问学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的特聘副研究员张佳峰老师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聊一聊艺术史中知识论的相关话题,涉及艺术理论、中外艺术史、艺术鉴赏和艺术评论等内容,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张佳峰老师是南京大学博士,浙江大学特聘副研究员,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美学、西方艺术史论、思想学术史等,参与和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文艺争鸣》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相关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译著有《艺术之谜——美学案例之书》、《文艺复兴意大利之境:佛罗伦萨的夏季》等。其博士论文《鲁道夫·维特科尔艺术史论研究》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高研院“新生午餐会”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活动回顾 | “文本与图像的跨学科研究”学术工作坊

2023年11月27日,高研院举办了“文本与图像的跨学科研究”学术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华中科技大学德语系林纯洁副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于京东副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卢盛舟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助理研究员邱月老师主讲、评议。与谈嘉宾为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宋立宏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付家慧博士。来自南京大学各院系的学生也参与了本次工作坊活动。学术工作坊现场图片围绕本次工作坊“文本与图像的跨学科研究“主题,四位主讲人作了精彩的报告发言。林纯洁老师在人类文明史的大框架下梳理了图像与文字对于宗教传播和历史研究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丰富的史料分析了历史学、政治神话中的纹章以及纹章宣誓领土的功能和政治象征意义,从而揭示了纹章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于京东老师从国家的“名”与“实”出发,认为“国家”这一概念的发展既包括抽象的理念逐渐具象化的过程,也包含了对现实层面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图像则是“国家”概念具象化、实体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卢盛舟老师以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海边的修士》为例,解读了画中风景的的涵义,挖掘出画作在审美意义和宗教寓意之外的历史政治内涵,即其与德意志民族主义兴起等社会政治现实的内在联系。邱月老师则考察了不同媒介平台上汶川地震北川县幸存者个体和集体记忆的构建、表达与传播。她指出,图像将个体经验嵌入到地方的框架之内。在不同的回忆空间中,记忆得到一定程度的打开,有了重新组织和整合的可能。在讨论环节,四位主讲人和与谈嘉宾共同探讨了图像学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宋立宏老师谈到,文字和图像材料都可能被操控和篡改,因此应以长时段的历史眼光谨慎地审视图像材料。各位老师对前来参与工作坊的同学们的提问作了详细的解答,同学们反响积极,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最后,林纯洁老师总结了本次工作坊的各议题,鼓励同学们将对文本和图像的研究置于跨学科的视野之下。本次工作坊在师生们意犹未尽的思考中圆满结束。与会学者合影供稿|刘冰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编辑|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名家讲坛 王轶教授:社会结构平衡的逻辑与博弈

轶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高研院2023年度访问学者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活动预告|南京大学高研院“文本与图像的跨学科研究”工作坊

题林纯洁《图像史学、纹章与政治文化》点评人:卢盛舟于京东《如何理解近代国家概念:从文本到图像》点评人:邱月卢盛舟《弗里德里希风景画〈海边的修士〉中的历史政治内涵》点评人:于京东邱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活动回顾 | 新生午餐会第二十四场 王轶教授:数学中的形式和价值

2023年11月21日,高研院举办第24场新生午餐会,邀请高研院2023年度访问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王轶教授做客本场,与大家聊聊数学中的形式和价值的关系。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张顺老师主持,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多个专业的30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午餐会现场图片王轶老师是国内知名的逻辑学专家,曾在北京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得两个哲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国内外多个逻辑学专业学术组织的重要委员。在本次谈话中,他带领我们一起从逻辑学中“形式”概念的发生与演变的历程来探讨人类对于形而上世界抽象知识的认知与思考的发展过程。“只有形式才有价值”是德国作家歌德的名言,歌德除了作家的身份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深研法律,绘画技艺精湛,同时对哲学也有深邃的思考。在其名作《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都浸润了歌德对于形式与价值关系的深刻探求。在谈话开始时,王轶老师首先回顾了人类关于形式问题讨论的起源。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关于“真与假”的讨论,还是他在《工具论》中提出的直言三段论格式,都为逻辑学意义上关于形式和价值的讨论奠定了基础。到了希腊化时期,斯多亚学派从句法层面提出了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形式逻辑命题,即命题逻辑和词项逻辑之争,二者争辩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文艺复兴时期,以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也进一步影响了逻辑学中对于形式问题的讨论。到了近代,德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弗雷格则提出了关于语言性质、意义、参照物以及数学和逻辑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一举奠定了逻辑主义和分析哲学的重要基础。午餐会现场图片通过对于逻辑学历史的简单介绍,王轶老师着重指出了数学在形式问题中的重要性。他着重列举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例子。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提出了最早的对于形式的定义和认知,比如,“点是没有部分的东西”、“线是没有宽的长”等等,虽然今天看来其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提出了形式结构的基本框架。近代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几何学基础》一书中引入了形式主义的几何学,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数学公理。他认为,这些公理里的一些要素一定是可以替换的,他甚至开玩笑说,必须总能将“点”“直线”“平面”这些词替换为“桌子”、“椅子”和“啤酒杯”,由此发展出了一套形式主义的几何学。王轶老师强调了数学的发展对于逻辑学中形式概念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他引用歌德的话说,“数学就像辩证法一样,是内在高等思维的一部分。数学训练像是一门口才练习的艺术。在这两者中,只有形式才有价值,而对于形式中承载的内容,使用者从不关心。”王轶老师还介绍了作为同时代的两位数学家和哲学家,弗雷格与希尔伯特之间关于形式问题的争论,他认为这场争论的本质是逻辑主义与形式主义之争。按照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观点来看,数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自然科学,它是形式科学。与此类似,现代逻辑学也既不等同于哲学也不是完全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形式科学。王老师引用了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预言”的故事,并提出其观点中的“理念”一词很有可能是值形式(form)而不是德文翻译中的理念(idea)。人在感知世界的时候,经常会陷于究竟我所得到的是心理反映还是客观存在的疑惑,这时“形式”的价值便体现出来,把握住世界运行的形式框架和形式结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体察自身的认知结果,进而探求形而上世界的可能规律。数学便是我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指向数学的。就像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说的,“广阔世界中的一切都数学地——即无误地——发生,以至于如果谁能对事物的内部有足够的见识,同时对所涉及的整个环境有足够的记忆与理解,则将成为先知,在现在就能看到未来——仿佛未来就在镜中。”午餐会现场图片在提问和讨论环节,王老师和同学们就“形式”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还是认识论意义上的、逻辑形式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学习和研究逻辑学对个人的生活的影响、研究逻辑学如何区分是否受到主观的影响、如何确定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等问题展开了交流。供稿|南大高研院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活动预告|高研院学术前沿讲座 林纯洁副教授:德国国名国号的汉译与中德关系的演变

林纯洁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高研院2023年度访问学者
2023年11月18日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二十四场 王轶教授:只有形式才有价值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本次午餐会我们邀请了高研院2023年度访问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王轶教授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聊聊逻辑学中的形式和价值的关系。王老师将以“形式”为切入点,漫谈逻辑史,向参加午餐会的同学们介绍为何“形式”成为逻辑学的核心特征之一,并推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话题。王轶教授早年求学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在北京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得两个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逻辑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计划”新锐学者。他的研究方向为哲学逻辑和/或应用逻辑领域,具体包括模态逻辑、主体与多主体系统的逻辑、逻辑与社会网络、逻辑与论证等。王轶教授有众多中英文论著发表,并担任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数学会数理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社会兼职,担任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的评审。❖高研院“新生午餐会”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活动回顾 | 林纯洁副教授:龙与鹰:中德政治符号与文化象征的比较

2023年11月9日,高研院举办第22场新生午餐会,本次活动邀请了高研院2023年度访问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林纯洁副教授与同学们座谈了“中德政治符号与文化象征比较”的话题,南京大学德语系卢盛舟副教授应邀主持了本次午餐会,来自新生学院不同书院的30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林纯洁老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专长为德国史,同时他也是纹章学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专家。本次座谈从动物形象被用来作为国家政治符号和文化象征的历史实践出发,尤其对以中国以龙为标志的文化传统和德国以鹰为图腾的社会历史之间进行了关联和比较。午餐会现场图片林老师首先从动物形象被用作国家标志的现象谈起。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地域辽阔的帝国常用天空中飞翔的动物(如龙、鹰)来自我标榜,而实力强大的王国也常用地面的霸王(狮子、熊)来代表形象,这些在本质上都象征着统治者的力量和权威。相比之下,龙的形象比较复杂,其起源也比较模糊,而鹰纹的起源和演变则比较清晰。随后,林老师介绍了纹章的起源,它们与中世纪欧洲的战争有关,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威廉征服中,纹章就起到了区分和统御军队的重要作用。到了和平时期,纹章则成为贵族身份和统属领地的符号。欧洲的纹章,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有严格的规则,比如同色系的颜色不能叠加,纹章图案和文字要有明确的含义等等。通常只要遵守规则,一般的平民也可以制作和使用自己的徽章,这一点和东方的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到龙和鹰能够成为纹章,林老师认为这是社会文化发展产物。龙和鹰都象征着灵魂的飞升,中外均有相关的记载和表达,比如中国古代皇帝去世就被称为龙驭宾天。龙和鹰成为纹章也有宗教的因素,比如基督教就把耶稣和鹰联系在一起。林老师着重介绍了在中国的多元信仰体系中龙的形象的演变。而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元之鹰”图案和双头鹰形象,则鲜明地表现出帝国本身和神圣罗马教会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借助异象来宣扬君主的神圣性这一点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类似的做法和传统。林老师具体分析了中国的龙袍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鹰袍上龙纹、鹰纹图案及其所附带的含义。他指出,在对于这种象征符号的使用方面,中国和欧洲表现出相反的情形。中国君主龙袍上的“十二章”图案,其中一些元素在宋代以前是可以给高级官员使用的,包括龙纹。但明代以后随着皇权的强大则逐渐收紧,成为皇家专属。而欧洲在鹰纹的使用上则完全不同,当皇权强大时,很多诸侯都抢着使用鹰纹章来表示效忠,随着皇权的衰落,这些人便纷纷改弦更张,打造自己的纹章。午餐会现场图片最后,林老师还介绍了龙纹和鹰纹的历史系性相遇。到了19世纪,龙和鹰的在近代的中国相遇了。1820年清帝国的《海录》一书中出现了“单鹰国”和“双鹰国”的说法,这也就是当时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德皇威廉二世时开始表现出侵略中国的野心,当时的英国漫画家便以“穿龙袍的威廉二世”来加以嘲讽。欧洲人还利用了宗教中鹰和蛇的搏斗来美化这种侵略,把中国的龙贬低为蛇,而蛇在基督教文化中是带有邪恶和诱惑的罪恶的。中国在19世纪末组建的北洋水师也以黄龙旗作为标志。到了20世纪,鲁迅曾经设计出“十二章徽记”作为中华民国的国徽,龙纹也逐渐摆脱了历史和文化中的负面形象进而成为了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象征。同样,德国的鹰章也经历了历史变迁,从德意志帝国到德意志共和国,今天的鹰章也仍然是德国议院乃至国家元首的重要标志。龙纹和鹰纹在两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影响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问环节,林老师就看待西方使用真实的动物形象而中国使用抽象组合的动物形象这种多元与单一、真实与虚幻的选择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交流。供稿|南大高研院南大高研院近期活动(点击图片跳转活动详情页)
2023年11月12日
其他

活动预告 |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二十三场 王运来教授:读南大——南京大学高大上

学术午餐会学术午餐会是学术界常见的非正式学术交流方式,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研院、哈佛—燕京学社,还是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经常采用这种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对话。南京大学高研院的午餐会最早开始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2005年发起的学术冷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一百多场,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和南大老师都曾在高研院的午餐会上发表见解,与前辈、同侪及学生们交流讨论,颇具口碑。❖本次午餐会我们邀请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王运来教授做客午餐会,与同学们聊聊读懂南大的另一重视角。王老师将为同学们讲述“南、京、大、学、高、大、上”七个维度的故事:南国之雄彰显南雍气象,京华风云描绘百廿变迁,大厦栋梁勾勒校长侧影,学究天人展现大家风范,高才硕学荟萃两院院士,大爱无疆讴歌家国情怀,上下同心揭示团结真谛。王运来教授是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原院长、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原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兼任教育部高等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质量保障组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已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100余篇(部),主持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次获得省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指导120余位学生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高研院“新生午餐会”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活动回顾|高研院学术沙龙:异域之眼与边缘视角:海外汉学研究漫谈

2023年11月1日,高研院举办了本学期第四场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发言人是高研院2023年度访问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孙晓苏,与谈嘉宾为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荣休教授Wilt
2023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