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南京大学高研院青年学术工作坊暨第四期史林工作坊 顺利举办
工作坊与会学者合影
2023年11月25日至26日,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和《史林》编辑部共同主办,《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海洋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南京大学高研院青年学术工作坊暨第四期史林工作坊”在南京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余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庆介绍举办此次工作坊的缘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周鑫、上海社会科学院蒋宏达分别致开幕辞。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梁晨主持圆桌讨论。会议围绕主题“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就如下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全球史的概念与个案
厦门大学陈博翼对以海洋为本位学术的研究展开学术回顾,探讨海洋史与全球史的概念、范围与运用等。浙江师范大学王志红对“17世纪普遍危机”概念的起源与流变做了考察。北京大学徐冠勉对海外华人种植园社会中的权力与性别结构进行了诠释与分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吴婉惠对16—18世纪南太平洋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海洋贸易网络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二、海疆知识与治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周鑫围绕19世纪中英双方对东沙岛的认知,介绍了当时的中英地理知识交流情况。复旦大学丁雁南对法国人Jean-Marie d'Ayot在今越南沿海一带的测绘成就进行介绍,展示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关于越南沿海的地理、航海知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王一娜探讨了明以降番禺古海湾的自然环境变迁与社会自治,聚焦于沿海人群的政治结构与生活情况。
三、边民与外夷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王潞考察了明清时期上川岛的王朝编户与族群变迁,阐述了明清时期几个重要事件对上川岛民生活的影响。吉林大学陈玉芳介绍了明清政府对违规传教士的惩处与安置措施,从历史上的几个教案出发,对政府处置违规传教士的方式做了历时性考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魏京翔以不同版本的《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为基础,讨论了传教士闵明我与中国礼仪之争间的历史关系。
四、交通中的“东西”
东南大学闵心蕙考察鸦片战争末期英军毁坏南京琉璃塔事件,围绕中英双方在琉璃塔事件中的冲突,从实践与观念方面讨论中英双方沟通的错位。澳门大学严旎萍的研究聚焦于16—19世纪的跨太平洋水银贸易,梳理水银贸易的规模变化,指出水银在中国西南与太平洋之间形成隐秘的连接。南京大学张景瑞介绍清前中期外国银元在广东的流通,从几个案例出发,探究了银元在华流通的方式以及官府对银元的看法。
工作坊现场图片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叶君洋受邀参与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向静、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常娜等学者也参与了研讨,分享学界动态。
会议最后,与会学者开展圆桌会议,就如何推进相关领域研究,促进学术发展及史学刊物繁荣等问题提出建议。南京大学梁晨强调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引领作用,指出青年学者的论文应富有新意,认为培养青年学者对于学术研究和刊物皆具有重要意义。《史林》编辑部蒋宏达简要介绍了编辑部工作流程,指出作者与编辑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史视野对明清史研究的价值。《史林》编辑部施恬逸介绍史林工作坊的历史,阐明青年学者应不拘于旧有话题。《海洋史研究》编辑部王潞、王一娜和吴婉惠分别简要介绍了《海洋史研究》的现状,回顾刊物的发展历程,提出集刊在评价体系中需要受到更多重视。华中科技大学林纯洁和复旦大学丁雁南也就创办和主持刊物栏目分享心得和宝贵经验。学者们表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讨论充分、收获良多,希望未来可以有进一步的合作机会。
供稿|李安桐、张芊宇晨
南大高研院近期活动
(点击图片跳转活动详情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