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新生午餐会第二十八场 刘鹏教授:科技伦理研究的三个着力点

南大高研院 南大高研院 2024-07-13

2024年3月25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本学期首场新生学术午餐会,这也是高研院举办的该系列第二十八场活动。本次午餐会我们邀请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刘鹏教授与大家聊聊科技伦理研究的相关问题,来自我校秉文书院、行知书院多个专业的近30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史晨博士担任主持,高研院2024年访问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李钧鹏教授等也一同参加了午餐会。

在谈话开始之初,刘鹏老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于科技伦理问题的重视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最初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最先兴起对于科技伦理问题的要求,然后逐渐延伸到了各个科学研究领域,也包括现在新兴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方向。从传统的“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哲学视角出发,很多人也提出了科学技术与伦理是否也是二分的问题。对此,从古希腊的先哲到近代中西方的科学家、思想家们都提出了很多思考。

刘老师列举了柏拉图的技术哲学、机械化有机体赛博格以及电影《奥本海默》等多个例子来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他看来,科学技术和伦理之间是协同演变的,二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其目的是让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认识。随着科学的演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伦理道德也在随之悄然发生变化,科学技术不会停滞不前,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伦理道德标准。刘老师举了“摩西天桥”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纽约长岛度假区为了限制游客人数,在大道上修建了200多座只能容纳小汽车通过的天桥,导致了以乘坐公共交通设施为主的穷人和少数族裔无法前往该地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个例子表明,技术往往具有特定的导向性和功能性,当它介入到社会生活中时,会带来连其自身都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

以此为基础上,刘老师提出了科技伦理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着力点。其一是,以科技为基础进行伦理研究,构建伦理道德原则。伦理的出发点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状态的关注和省思,并不是对于科技发展的无差别的敌视。刘老师讲了英国某地因为放射性物质检测超标而影响到畜牧业的案例,其结果后来发现仅仅是因为前后两次检测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不同。在这个案例中,两次检验所邀请的科学家分别是化学家、医学家和物理学家,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说明即便都是在遵循科学规范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对问题的关注点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二是,科技伦理研究的目标是对伦理本身的研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意识到在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具有伦理思考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今天的很多科技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就要带入理论原则,甚至要伦理先行。刘老师和大家讨论了ChatGPT、红绿灯的设计、国家政策出台等事物和事件的演进过程,指出了科技与伦理之间协同共振、发展演进的关系。新的技术手段会不断带来新的伦理挑战,伦理框架的构建和完善也要相应跟上。除了研究者本身的自我约束外,更重要的是构建切实有效的伦理制度规范,比如现在已经在普遍实施的伦理审查等。

第三个着力点,刘老师认为是科技伦理治理的不断推进。科技理论的研究不但是一门科学领域,同时也是现实的社会治理问题。刘老师剖析了通过基因编辑来人造胚胎、转基因的黄金大米以及“科技向善”的观点等案例,指出科技伦理的研究其实是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者,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讨论,最后的研究成果都有可能产生已知或未知的社会影响,对此我们应该保有伦理道德方面的谨慎。英国学者科林格里奇提出过著名的“科林格里奇困境”,即当一个新兴事物刚出现的时候,我们通常更容易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但当它其中潜藏的问题显现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已经无法解决它了,因为它已经成了我们社会技术网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20世纪初的汽车就是如此,今天,对于人工智能的很多产品,我们是否需要报以同样的警惕?

最后,刘老师总结了科技伦理研究的三个着力点,就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伦理研究为目标、推进科技伦理解决现实问题。他建议同学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养成伦理规范的意识,要时刻怀有对于科技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从而取得更有生命力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讨论部分,刘老师和史老师一起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与人们的认知观念差异以及科学技术对于伦理社会秩序的构建方式是否是决定性的等相关问题。


供稿|高研院

编辑|郁霞 任晓璐



(点击图片跳转活动详情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