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展】江山小城镇整治实现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协调统一

2017-11-22 浙江城乡建设

江山市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过程中,从“保护、整治、传承、发展”四个方面,深入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坚持“建新如旧、修旧如旧”的原则,强调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城镇整治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协调统一。


一、加强规划引领  

研究“保护”新措施



开展普查调研


采取“全面、规范、有序”的普查方法和步骤,对市域范围内的传统村落进行“三不漏”(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项目)全面普查。组建多学科专家队伍,深入传统村落实地调研,系统清理传统村落遗产,高标准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评估工作,并在研究建立价值体系、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进行甄别、分类、评级。截至目前,该市大陈乡大陈村、石门镇清漾村、廿八都镇浔里村、张村乡秀峰村等共13个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




注重规划设计


以规划为引领,高起点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如《清漾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由全国知名古建专家阮仪三教授牵头,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规划注重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持和延续,切实维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科学地设立了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要求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风格、体量、高度、外观形象及色彩必须经规划部门严格把关。



实现多村合一


积极整合村庄规划、建设项目和资源,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如大陈乡大陈村,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多个项目整合,实现由“多规合一”向“多村合一”的转变,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目前,全市范围内有近二分之一的传统村落已列入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名录,历史文化重点村落也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筛选。



二、强调风貌把控

理清“整治”新思路



补齐设施短板


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和修缮力度,改善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江山市将小城镇整治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将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通过建设完善村落道路、排水、公共文化、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传统村落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该市重点对大陈村、浔里村、秀峰村、先峰村等传统村落房屋、道路、消防、排污排水、管线下地等进行了修缮恢复。



提升公共环境


江山市全面启动传统村落“清洁风暴”行动,重点抓好村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河道沟塘整治、道路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绿化美化提升工作,传统村落的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文明风尚得到了有效提升。如廿八都镇共开展集中整治行动70多次,拆除农村旱厕、简易厕所35个,清理清运各类垃圾120多吨,累计拆违3.5万平方米,实现重要节点违建问题销号清零。



加强风貌管控


秉承“镇村一体、全域整治”的理念,尊重现状肌理、统筹城镇风貌、协调山水景观,尤其加强对传统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新,建筑与古村落保持一定的距离,与原来村镇的风貌相协调,达到“建新如旧”的效果。廿八都镇结合古镇二期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降低人为活动对古镇影响,于集镇入口南侧,重新规划用地150亩建设炉峰小区,累计搬迁安置170户。新建小区延续老街区的风貌特征,巧妙运用青砖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高脊飞檐等建筑元素,在建筑风格、色彩、材质上充分体现浙派民居风格。




三、注重良性发展

探索“传承”新模式




非遗文化传承


坚持抓重点、创特色,不断树立非遗保护和传承新品牌。积极打造“我和‘非遗’有个约会”文化生态行系列活动品牌,通过走访非遗项目传承人、参观非遗展览馆和文化礼堂,观看非遗项目活态展演,实现由职能部门单一保护传承向各阶层共同保护传承的转变。江山市现有婺剧、廿八都木偶戏、西砚制作技艺为代表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8项。廿八都镇凤溪村以打腰鼓、踩高跷、唱山歌等非遗的形式积极宣传健康教育常识,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扇110把、整治倡议书300份,为创建国卫营造良好氛围。大陈乡大力弘扬民间技艺、传统美食、民间非遗等乡土工艺,在集镇主街以文化墙的形式,细致展示大陈面的和面、揉面、醒面、晒面等制作过程,生动表现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保单位修缮


结合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对重要的历史建筑坚持“修旧如旧”,积极落实文保单位修缮、保护。江山市现有三卿口制瓷作坊、杨氏宗祠为代表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1处。廿八都镇结合枫溪、花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建设,完成了丁家大院保护性修缮工程建设,小文昌阁、水星庙修缮工程正在建设中,村大会堂抢救性修缮工程即将完工。张村乡对一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积极开展立面整治,黄氏、周氏宗祠等省级文保单位修缮工程也在积极推进,拆除影响“古村落保护”的违法建筑20多处。


特色产业培育


加强传统古传落品牌打造,将传统古村落中的文化成分转化为丰富的经济发展资源。根据各古村的不同特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要求,充分利用村内原有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的建筑景观,形成乡村观光旅游新亮点。大陈乡围绕打造“村歌婚庆小镇”的目标,突出人文风貌,强化产业特色,依托省级文保单位汪氏宗祠,强调文化遗产载体的功能植入。于汪氏宗祠举办以“幸福时光,以爱为名”的七夕汉婚大典,婚礼以周礼为蓝本,令游客真切感受大汉时代盛行的礼仪之风。同时安装灯光设备,打造唯美灯光秀,把大陈乡600多年的传统文化,写成故事,排成戏,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和谐统一。






四、完善保障要素

开拓“发展”新方向



管理机制建立


成立市、乡、村三级古村落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市级层面负责古村落建设的规划编制、资金筹措、工程实施与质量监管;乡、村两级负责古村落的日常管理维护,对经营户进行监管服务。廿八都镇通过“花钱买服务”的形式,将浔里老街保洁、治安、防火等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群众参与传统村落建设、管理和经营的积极性;出台《关于加强廿八都古镇保护管理的实施意见》,成立古镇保护促进会,引导古镇村民规范建房;协同旅委、规划、住建等部门,征收集镇老宅30户,涉及市级文保单位5家,通过“征收、修复、展示”的管理手段,有效保护传统民居,发扬文化保护精神。



财政资金支持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由政府牵头,理顺关系,通过土地、房屋产权的置换或租赁等方式,鼓励、吸纳多种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建立政府奖励制度,对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保护的优秀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促进作用。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会”,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力度。将旅游企业的地税收入适当返还为保护经费,形成以“名镇名村旅游收入来保养名镇名村”的良性运作机制。


专业技术培训


由于乡土建筑市场的“萎缩”,建造、修缮乡土建筑的民间工匠早己纷纷改行,熟知乡土建筑的形制样式和特色工艺的工匠已经后继无人的现状。同时,高校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极少,具备传统专业技能的木工泥工奇缺,严重制约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该市与贝林集团合作,培养了一支掌握传统乡村建筑营造技术的施工队伍,建造、修缮全市范围内的传统建筑,有效扩大乡土建筑市场,达到恢复和推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目的。(省整治办 推荐  编辑  张婷婷)


往期精彩


历史链接:整治“道乱占”  实现“畅安美”江山市小城镇“道乱占”治理工作大步向前冲


历史链接:【整治】温岭市创新“369”工作法打好小城镇环境整治攻坚战


历史链接:【整治】海宁探索建立小城镇“线乱拉”治理长效管控机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