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全方位提升城市环境 湖州在行动
湖州市坚持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补齐生态短板、发展绿色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以大投入促大提升、求大转变、谋大发展,首批43个小城镇圆满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吴兴区埭溪镇、南浔区和孚镇等11个小城镇被评为省级样板,切实改善了城镇环境,彰显了特色魅力,激发了内生动力。
一
以改善生活品质为初心
全方位提升城镇环境
按照全域整治、全方位提升的要求,将小城镇整治与治脏治乱、治水治气、治危拆违等工作协同推进,对违章建筑、劣五类水体、“低小散”产业下重拳整治,逐渐补齐生态短板和环境短板。一年来,全市共消灭卫生死角3万多个、拆违315万平方米、整治水域面积3500万平方米、截污纳管480公里。安吉县推广实施“垃圾不落地”全覆盖,配套垃圾车和卫生保洁员,对全乡镇范围内进行全天候保洁,尽可能不设垃圾桶、垃圾池,消除垃圾外溢二次污染;德清县实施“一把笤帚扫到底”、吴兴区和南浔区实现全域全流程市场化运作,做到了城乡一体保洁管理;长兴县率先出台办法,统筹全县资源实现“线乱拉”长效管理,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二
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为使命
大力度完善服务功能
围绕小城镇要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高强度投入、大力度推进“8+X”项目载体,首批43个小城镇共改善农贸市场42个、建成停车场246个(车位17895个)、新改建公厕265个、整治道路405万平方米,打通断头路65条,梳理缆线593公里,城乡一体化供水、一体化污水处理、一体化供气、一体化和资源化生活垃圾处置水平进一步提升。如长兴县围绕民生需求,2017年在城镇水、电、气、网等方面开展115个基础民生类工程投资建,为广大镇民带来了最直接最实惠的整治“红利”。同时,全市开展了185条主次道路整体提升,通过路面铺设、立面整治、亮化等提档升级,提升城镇品质与功能。如莫干山、埭溪、鄣吴等小城镇将特色产业和历史人文融入风貌塑造,配套基础设施服务生活生产,真正实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
加快小城镇“低小散”块状产业整治、加速筑巢引凤步伐。全年共整治南浔木地板、长兴喷水织机、吴兴砂洗布等“低小散”企业作坊1619家,建设了雷甸镇德力小微企业园、中国木皮市场、画溪智慧创业谷等7个小微产业园,全力培育小城镇“造血功能”、激发生机活力。目前,经济转型成效已经逐步显现,埭溪“美妆小镇”新签约入驻项目11个;善琏镇湖笔产业改变小而散状态,集聚抱团发展的规模效应已经形成,并招引社会力量投资湖笔写生基地等衍生产业;下渚湖街道依托景区资源,全域实施景区化管理,将二都从破败集镇打造成“防风古国、湿地小镇”,年游客人数增长至50万人,实现了产业集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四
多层次提升文明氛围
采取征集金点子、邀请镇民参与规划评审等方式,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贯穿始终,累计征集社会各界整治建议千余条,部分建议被吸纳列入整治方案,使整治项目和措施更接地气、更符合民需。在整治中,各小城镇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发动社会团体和群众志愿者参与整治,南浔练市镇等小城镇发动群众实施老旧居住区邻里监督劝导、镇民包干整治和管理;善琏镇创新“三色”路长制,由政府班子、部门职工、社会群众层层联动、共同管理。在全面落实驻镇规划师、街长制等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全市还铺开了以“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为主要内容小城镇文明提升行动,切实提升镇民文明素养,呈现主动配合、主动要求、主动出谋划策的干群联动格局。(省整治办 推荐 编辑 朱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