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椒江区率先完成农村公厕改造任务比省定完成时限提前3个月
为切实做好2018年省政府十方面为民办实事中的农村公厕改造任务,台州椒江区高度重视,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成立农村公厕改造领导小组专项推进,建立三级联动机制,以街道为实施主体,创新运用“施工企业目录库”模式和建立全程跟踪监理机制,实现改造工作多点开花、全面推进。同时,在改造中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将公厕打造成新的文化宣传载体,展现椒江本土文化特色。9月初,全区375座农村公厕改造任务已完成,比省定完成时限提前近3个月,大幅领先全市64.8%的完工率,为台州市首个完成改造任务的区县。
一
深入调查 统一标准 抓好前期夯实改造基础
为全面落实公厕改造工作,该区成立2个专项调查小组,先后开展了3轮摸底调查,对全区现有的419座农村公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现场查勘和核实,通过综合考量新旧程度、使用率等因素,结合省、市公厕改造要求,明确要提升改造公厕375座。并根据前期摸排结果,进行现场踏勘,分别将每个公厕的具体点位、类别、管理主体、蹲位、面积、粪污处理方式和现有管理情况集中梳理、汇编成档,形成“一厕一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根据前期摸排掌握的情况,综合考虑各座公厕周边环境、周围人流密集程度、使用率等因素,有侧重、分层次实施。严格对照省、市关于公厕改造要求,在土建设施、给水排水、建筑电气等硬性标准上建立全区统一化的改造标准;在内部装修、配套设施提升等方案设计上,则结合不同点位实际,以建成时间、损坏程度、使用率等为主要考量依据,分对标改造、提升改造和补缺建设三种方式进行,目前已完成对标改造356座,增补1座,局部提升和整改18座。
二
创新模式 以督促改 全力推进提升改造速度
该区椒北章安、前所两个街道的农村公厕改造数多,分别为144座和124座,占总改造任务的比重超过2/3。面对部分街道公厕改造量大、点散、时间紧、情况复杂等难题,该区积极探索,以街道做为改造工作实施主体,集中管理、分散实施,建立“施工企业目录库”改造模式,在章安、前所、葭沚等街道推行。该模式通过引入淘汰机制,促成目录库中的施工企业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有效调动施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章安街道通过招标建立起由15家入选企业、5家备选企业组成的企业目录库,通过综合考量15家企业先期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因素来决定下阶段的派单任务,对于施工进度、质量不达标的,不再派发任务,由备选企业中递补。该模式实施后,章安、前所等街道开创了多点同时推进、改造全面开花的局面,改造工作得到快速推进。
建立督查通报机制,要求各街道在每周一、三、五上报改造进度、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计划,经汇总整理后由工作人员对各街道进行每周2—3次的现场督查和跟踪管理。根据督查结果,统筹考虑各街道改造任务量、开工率、完工率后,实行一周一统计,一周一排名,并将排名结果予以通报,同时反馈至区政府督查室,对进度滞后的街道跟进督查,督促各街道全力抓好项目进度,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以洪家街道为例,该街道进度曾明显滞后,在实行通报机制后,街道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部署,加快设计方案编制、预算编制、招标等工作进度,通过每天下达工作任务、强化日常监督等方式加班加点追赶进度,得到领导小组一致认可。
三
全程跟踪 融入特色 用心用意保障改造品质
建立并实行施工全过程跟踪监理机制,配足、落实各街道、各项目监理力量,对监理人员提出“五勤”(眼勤、脚勤、手勤、口勤、脑勤)要求,实行“五多”(多看施工设计图、多到施工现场、多记录问题、多提醒施工单位、多思考方案合理性)工作方式,促改造项目的施工材料、施工工序、施工质量、资金效益等优化。为强化对监理效果的监督,建立监理两本日记轮换制和每日反馈制度,要求每位监理配备两本日记,于每周结束后将本周监理日记提交领导小组检查监理工作情况;同时建立微信工作群,要求每位各监理必须每天在工作群里反馈所负责项目的监理情况,包括施工图片、进度、存在的问题等,并将反馈的图片资料也作为改造档案材料进行归档。
在推进公厕改造过程中,该区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统一公厕标识标识,提高群众辨识度,融入椒江地理特征设计“椒江公厕”统一LOGO。在公厕完成硬件设施等改造施工后由中标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统一标识的安装,促使公厕尽早投入使用,便民利民。另外,通过在公厕墙体及内部设施上规范设置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倡导环保理念以及能够体现椒江和乡村人文地理特色的图片文字,向群众、游客展现椒江文化特色,如通过公厕展现大陈岛的红色文化、海岛特色和垦荒精神、章安的千年古郡文化、葭沚的老街文化等,提升农村公厕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打造成宣传、展示椒江特色文化的新窗口。(厅村镇处 供稿 编辑 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