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域整治 巧解背街小巷整治难题
背街小巷整治既是整治工作的难点,又是打开集镇空间、梳理集镇肌理的重点。杭州市在背街小巷整治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细处着手,着力提升整治质量,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建立八边六联工作推进机制
在背街小镇整治过程中,杭州市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满足百姓诉求,建立八边六联工作推进机制,即“边排摸边宣传、边动员边拆违、边设计边整治、边协调边建设”的八边工作模式,“设计班组、施工班组、监理班组、建管班组、审价班组、协调班组” 六大班组同步联动工作推进机制。通过该模式,大江东前进街道仅用短短20天时间,拆除历史存量违建约270多户,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
念好拆、整、建、管四字诀
念好“拆”字诀。按照“项目进场、拆违先行”原则,排摸违建底数,制定拆违清单。重点围绕彩钢瓦、乱搭乱建、违建附房、新增违建等10类情况,开展“十必拆”拆违行动,腾出整治空间。念好“整”字诀。按照“去除废线、归并散线、檐下走线、合理入地、多线合一”的二十字要求,以强弱电“上改下”、杆线整治和入户飞线治理为主,消除乱接乱搭、乱拉乱挂的空中“蜘蛛网”现象。同时,通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美丽庭院”创建等方式,将本地历史人文特色融入环境节点打造和庭院整治,消除“六乱”现象;
念好“建”字诀。做好拆后利用,注重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注重就地取材,彰显本土特色。通过采用卵石、老砖、块石、竹篱笆、老瓦片、木桩等乡土材料,保留背街小巷的乡土气息,体现当地文化内涵。
念好“管”字诀。设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好“四个平台”“两站两员”“路(街)长”等相关制度,整合各种行政执法资源,不断提升街巷管理水平;推行“巷长制”管理模式。每条小巷成立由党员、村民代表、经营户代表、群众志愿者组成的管家团队,并推选出一名成员作为“巷长”;管家团队成员协助“巷长”做好环境督查和管理,包括巷内沿路两侧、房前屋后、庭院等卫生,劝阻不文明行为,收集社情民意等,提高街巷的自治水平。
挖掘地域文化体现独特韵味
在背街小巷整治中,杭州市要求“有保护、有挖掘、有下一步重点传承打造”三方面的内容,立足规划设计方案,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和特色,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讲好山水、人文、产业故事。富阳区在背街小巷整治中融入“山乡”和“花卉”元素,通过墙体彩绘的方式,将乡村鹊桥、轿夫工舍、毛氏剃铺、和睦农户、百年邻居、账房先生故居等故事进行重现;建德市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人文特点并将其融入庭院整治及小微节点打造等工作中,如渔民村突出渔民文化、埠头文化,新建村突出“双童”红色文化,确保整治的整体协调性,进一步彰显集镇文化底蕴。(省整治办 推荐 编辑 张婷婷)
历史链接:杭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