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溪口古镇借力小城镇整治出新貌
溪口,是龙游南部“一镇四乡”的经济、文化中心,是龙游城市副中心、龙南旅游集散地和省级中心镇、全国重点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该乡立足实际,通盘谋划,多措并举,使古镇整出了新貌。
规建管三位一体,整出新面貌
一是抓规划控风貌。根据溪口古镇的历史人文,明确了“竹海古镇,绿水山城”的定位和建设竹海风情小镇的目标,以灵山江为主轴,打造相融相承的商贸住宅功能区、特色竹产业功能区、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区,做到规划“密度网格”控制全覆盖。明确乡土树种、连片造景、田园风光、四季花廊“十六字”绿化要诀,按照“留一批、建一批、改一批”的原则,形成28余万平方米的浙派民居,打造白墙黛瓦的山城风貌。
二是拉框架畅风貌。围绕着力“拆、退、改”,打通“三纵三横”路网框架,拓宽西霞路、滨溪路、白马路等10000余平方米,打通下街断头路,新建、改建人行道面积16592平方米,增设小微停车场12处,新增及划定停车位489个,彻底解决多乱源头。据统计,共拆除主街店面、背街小巷违章建筑109处,防盗窗350处、空调室外机180处、非法广告12000余处;强弱电杆线全部入地3.5公里,规整飞线6巷;取缔低小散企业12家,杜绝乱营业;地毯式开展全域卫生死角清理、截污纳管12 km;主街全部实行白改黑、泥改黑,改造道路3.9公里,终结了低洼泥路、破损水泥路历史。
三是重长效管风貌。整治过程中,该镇实现了执法队伍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并首创了劳务派遣制;出台了《镇容镇貌标准》《犬类管理办法》《经营户装修审批流程》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并在全县首设建筑垃圾填埋场、首推竹笋下脚料养殖湖羊场。
文史人三位一体,古镇特色染“风情”
一是打造别样的古镇风景。溪口镇围绕“古”“竹”主题,全面启动历史古村落项目,一期完成,二期跟进,恢复历史,唤起记忆,启动规划8万平米的历史文化街区;利用老房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现溪口的竹文化和商帮文化;立面改造、店招标识、灯杆形象、标识标志、形象LOGO、街景印象均围绕“古”字和“溪”字,统一设计、统一风格;“铜钿银子出溪口”的千年俗语在群众意会中展现;打造有溪口人文历史印迹的仁义广场,展现溪口“衢州有礼,龙迎天下”的仁义之风;竹元素在改造过程中得以充分渲染。
二是打造别样的竹乡风味。溪口素有“一街八巷六码头”之称,溪口美食名传浙西,名扬中外,溪口四代、五代、六代手工面遍布全国各地,与兰州拉面齐名,“老德果”酥饼时而脱销,供不应求。老街一期修复后,溪口镇主动谋划美食街区项目。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已通过统一谋划、回租招商、指导装修、宣传造势,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精心打造出“溪口美食一条街”,探索出产镇融合、集聚发展的新思路,吸引了12家省市县媒体主动竞相报道。五一节假日期间,游客量达2万左右,最高营业峰值达22万,步入了产镇融合的快车道。
三是打造别样的小城风月。灵山江穿镇而过,“关公石”千年巍立。这是老溪口人的美好记忆,溪口镇围绕水,做出了一条风情大道、风景大道、亲水大道。沿街两岸,建设樱花大道、银杏大道、沿江花墙并设置灯光带,打造独特的山城水岸夜景。
干群全员参与,治出和谐新风气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着力完善网格治理、志愿服务、信用激励三大机制,实现小城镇治理由突击到长效、由被动到主动、由干部单干到全民参与的转变,杜绝了“党员干部干,旁边群众看”的不良风气。
一是干部网格。实行“镇街(路)长+民间街(路)长+网格员”的组团街长制,融入“商情通”平台,集镇划分为9个网格,由9名班子成员担任网格长、街长,对网格内、街上全面负责,把机关干部、执法成员、村(居)党员组团至网格,责任包干化、管理常态化,大力践行“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为主题的小城镇文明行动。增强网格综合执法力量,管理时间向早晚两头延伸,全面实施无缝衔接的错时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消除治理盲点和死角,实现全覆盖。
二是志愿发动。以诚心换真心,以行动换支持。群众从埋怨到理解,从抵触到参与,先后自发成立了民间街长、龙游老兵、龙游大妈溪口分队、商户党员服务队等自发性志愿组织。民间街长每周上街志愿服务雷打不动;全家上街参与整治举不胜举。同时,溪口镇积极组建集镇片96345党员小分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共计100多人,常态化参与卫生清扫、文明劝导、监督管理等活动。
三是群众激励。推行“商情通+信用积分”模式,与农商银行共建商户信用体系,联合出台信用积分评定办法,探索信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商户文明经营情况与年度文明商户表彰、商户授信和贷款利率挂钩。建立集镇商户信用档案213户,并根椐积分实行动态晋升,商户参与集镇治理的积极性、自觉性明显提升。(省整治办 推荐 编辑 朱宇心)
龙游县创新推出小城镇全民智治“商情通”新模式
小城镇整治的“龙游样板”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