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三本账” 看杭州市萧山区如何点亮农村垃圾治理
农村垃圾智慧分类“四定一撤”模式,是杭州市萧山区垃圾治理城乡统筹的一大创新举措,目前已在萧山区多个镇街试点推广、落地开花。
何为“四定一撤”?
定点
投放
指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村进行网格划分,配置智慧化计量设备并鼓励农户自主分类投放。
定时
收集
指设定早、晚2个垃圾分类投放固定时间,由四分类智慧收集车辆前往投放点位进行收集。
定车
运输
指农村各类垃圾分别通过配置有随车智能监管设备的200余辆清运车辆,“桶车一致”、“专线专运”至末端处置场所。
定位
处理
指各类垃圾分别交由全区9大末端处置企业进行规范化分类处置,由智能监管系统跟踪定位至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环”。
撤桶
入户
指全面撤除遍布全区农村主要道路、房前屋后的垃圾桶。
“四定一撤”模式实施推广以来
萧山区农村垃圾分类
参与率提升15%⬆
生活垃圾减量33.4%⬇
实现了农村垃圾治理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三统一”
算经济账
实现垃圾治理良性循环
01
提升农户垃圾分类获得感
萧山区以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为支撑,以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导向,为20万余户农户设置专属“智能账户”。农户的参与次数、垃圾重量、分类准确率等信息,能实时转换为积分记入“智能账户”,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通过强化“看得见”的积分和物品激励,有效提升“看不见”的农户垃圾分类参与积极性。
02
节约农村垃圾分类经费支出
新模式“以车为点”收集机制,突破传统的每户门前固定投放点位、收集员逐户上门收运模式,在帮助农户养成前往点位自主分类投放习惯的同时,节约垃圾桶维护费用、日常保洁费用以及垃圾逐户清运费用。
03
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
萧山区通过统筹规划、科学布点,建立起覆盖其他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装修垃圾等各类垃圾处置的9大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构建起了全省领先的垃圾末端规范化处置体系,并依托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网统管”。
算环境账
提升美丽乡村宜居水平
01
有效提升村庄人居环境
新模式推进以来,萧山农村全域实现“撤桶”,对整洁村容村貌,美化农村环境起到了助力作用。目前,70个“四定一撤”模式施行村已成功通过美丽乡村验收,8个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14个村被评为省垃圾分类示范村。
02
实现生活垃圾即投即清
过去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是由收集员一日一次逐户上门收集。生活垃圾在农户“门前垃圾桶”存放的时间占全天时间的90%,导致垃圾满溢、气味明显。现在,四分类智能收集车辆在每个投放点位停留时间不超过20分钟,实现了生活垃圾即投即清“零”存积。
03
提升垃圾处置环境效益
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萧山区曾在部分村建立就地资源化处置站点。结合这些处置站点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等实际情况,萧山区关停了全部17处就地资源化处置站点,进行统一资源化利用,切实消除隐患、实现最大环境效益。
算治理账
丰富数字社会应用场景
01
完善农村垃圾分类
数字化评价体系
萧山区构建“一户三平台”(智能账户和村社、镇街、区级三个应用平台)垃圾治理体系,创新“千分制”评价规则,理顺“户—村—镇—区”四级评价主体,每日定量分析、研判采集的数十万条农户垃圾分类数据信息,能够通过自动统计、比对和分析形成科学评价,有效提升农村垃圾智慧化治理水平。
02
形成部门联动
多元化垃圾治理格局
萧山区在推行“四定一撤”模式过程中,强化部门沟通、形成治理合力,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等各条线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厘清思路、压实责任,发挥条线联动“1+1>2”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了城乡一体化多元共治格局。
03
营造乡村治理
数字化监管态势
通过300余支专项推进队伍开展100%覆盖的垃圾分类宣传,以及“智能账户”进行100%覆盖的精准监管,对农户分类意识的强化和分类习惯的养成有着显著效果。数字化监管为乡风文明评比、红黑榜排名等工作提供了量化指标,为“美丽浙江”建设提供宝贵的基层治理实践经验。(萧山区分类办 供稿 编辑 朱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