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育率已低于日本,只是一系列预期改变的开始!

小传姐 家传留声机 2022-04-04
不婚不生其实早有迹象
不过疫情加速了它的到来
一切预期都在逆转
——家传

城市的地卖不出去,财大势雄的开发商倒入血泊中站不起来,婴儿出生率创新低……
想想烈火烹油的2008年京奥,这一切的到来,是不是恍若隔世?
谁能想到,竟然会从人口萧条开始?
而人口预期的下降,已经是传导到最后一环的结果了。
怪不得媒体用了“43年来第一次”这么惊悚的标题。

2020年生的娃约等于大学毕业生

近日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下了1978来的新低。
同期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为1.45‰,同样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1.3,也就是说,现在我国平均每个妇女只生1.3个孩子。
考虑到其他因素,学界一般将总和生育率至少达到2.1界定为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
目前世界平均总和生育率是2.41,而我国目前的生育率水平,不仅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60)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90),甚至比“高龄少子化”的日本(1.34)还低。
根据年鉴,2020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口净增204万人,而前一年增量还高达467万,2018年增加了530万人。
年鉴分析,这是受到了疫情影响,出生率从10.41直降到8.52!
但实际上,哪怕没有疫情,出生率也一直在走低,只不过疫情放大或者提前了这个结果的到来。
根据统计,2020年出生的婴儿人数,总共1200万。
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多少?将近1000万!
按照这个趋势,人口出生率降低,叠加这两年研究生扩招因素,2021年,至少2022年,婴儿出生数量大概率将与大学毕业生数量持平。
同时,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结婚对数为588.6万对,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124.5万对,降幅达17.5%。
疫情带来的社会活动限制措施,影响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减少了男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直至恋爱和婚育活动。从流调分析可以看出,上半年的青年男女中还出现了“海王”,而下半年的流调中,此类事件已经绝迹。
做女生最喜欢的高端定制包的青蓝纯皮制具也显示,疫情以来,人们更喜欢购买皮鞋等必需品,用于取悦女生的包包销售不比往年。
教培机构,甚至箱包行业,都会因此被改变,遑论青年男女本人。

蔓延的焦虑

至少从目前看来,打击教培行业的行动并未能扭转人们对生育的观念,焦虑仍在蔓延。
最近,百乐萌招聘了一位合伙人,虽然是一名小年轻,但已有五年创业经历,现在最关注的是老年行业,他认为这可能是接下来最有机会的赛道。
但最终他未能马上入职。因为之前的行业,在疫情和政策的双重冲击下一败涂地。现在,他面临着结婚生子,必须得先谋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这也是妻子的决定。  
他父亲是一家省直单位的退休干部,本人原住在杭州市城西核心,但他买的房子,远在塘栖镇,因为那里房价便宜。
本来,他还准备再拼一段时间,结果,为了挽救房地产,他本来明年中才有可能放下来的房贷,突然就放下来了,这意味着马上就要开始还款,而他的工作还没有着落。
大家都想解套,但一个环节的解套,就意味着另一个环节的入套
人口学专业期刊《人口研究》发表的一篇文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生人口变动影响》发现,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的下降更多集中在四季度。研究显示,分月度看,无论一孩还是二孩,11和12月的出生减少都更加突出。说明相当规模的人群自疫情暴发后有意识地减少了怀孕,从而更大幅度降低了11和12月的出生。
如果此论成立,那么2021年全年的生育,也将大幅度下降。
焦虑无处不在,疫情期间,有些人觉得疫情来了,收入下降或者工作没有保障,收入减少了,但生活支出的东西也许增加了,感到经济方面有了更多更大的压力。
而疫情时不时多点散发的阴云,始终笼罩在心头,人们的生活、生产安排均受到严重干扰,非必要不出市的后果就是,非必要不创业、不工作、不旅游、不聚会、不消费
压抑、紧张的心情、对未来恐惧的心情,将导致本来偏向保守、稳定的中国人,更趋于寻求稳定的收入和生活。而经济活动、社会发展,恰恰需要有人不断寻求突破才有可能。

高校毕业生全去考教了?

由于预期不明朗,年轻人的选择全面收缩,不但考公火爆,退而求其次的教育机构也成为最热的行业。各个机构预测,2021年下半年考试人数可能900万+,差不多就是全部高校毕业生人数了。
这何止是挤独木桥啊,简直是蜂涌逃难、互相踩踏!
我一位兰州大学本科的师妹,今年从西安交大硕士毕业。原本准备做一番事业,疫情一来,马上调整方向考公,现在则全面冲刺考教。
关键是,根据统计,2020年出生的婴儿人数,总共1200万。
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多少?将近1000万!
这是什么概念,哪怕将全民的高等教育率提高到50%,20年后,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将降到600万人!
根据七普统计,目前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占15.5%。
哪怕在短短20年中从15%提升至50%,高等教育规模仍然要缩水一半。哪怕实现全民100%的高等教育率,那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也能满足了。
还在读研考博准备做教师的同学,有没有算过这笔账?
有意思的是,疫情期间,毕业生的薪酬预期较往年有所提升。
《中国青年报》发起的大学生就业调查则引起“哗然”:超20%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其中8.2%的男生和3.25%的女生预期自己会月入五万。此外,有六成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10年内可以年薪百万

从毕业生对于偏好的就业企业类型来看,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2.5%,同比去年大幅增长;选择“国家机关”的占比也较去年翻倍,可见后疫情时代毕业生一心求稳。
不知他们10年内年薪百万的预期,是怎么规划的。

扩张将成往事

家传所在的杭州市西湖区文教区,是老城西的尊贵之地,仅家传所在的楼里,就有两家上市公司,周边云集的上市公司数量,可能超过了一些边远省份。
都市快报著名记者朱文科写过一篇《杭州西斗门传奇》,对此有精彩描述:
在杭州有这样一处传奇的地方——一块聚集着不少新老小区的市井之地,不到一年时间,竟相继诞生了2家香港上市公司,还有独角兽、准独角兽若干。
对于创新创业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地方更像“大隐隐于市”的“世外桃源”呢?
这个世外桃源,叫做西斗门路,位于文一西路和余杭塘路之间。
曾经脏乱差的西斗门路,是怎么变成年轻人的天下的。长不过千米的马路两旁,过去开满各种洗头房、发廊。
如今,马路两边换成了各种餐饮店,东北饺子、福建馄饨、陕西肉夹馍、新疆烤馕、淮南牛肉、四川冒菜、江西瓦罐……天南海北,应有尽有。
由于当年城市扩张时就地安置,周边有大量的农民安置房,如今是大量的出租房源。年轻员工去外面吃饭,经常碰到端着盘子一边礼佛一边出租房屋的阿姨。家传记者前段时间发现,透过玻璃窗看过去,每日晚间熠熠生辉的“兑吧”招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小传姐每次都说“感觉好不习惯”。
但“收缩”可能是我们接下来不得不面对的关键词,至少在高教领域,一些没有竞争力的高校,哪怕全民大学生,也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缩。
我们已经习惯了扩张,但很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将完整经历从扩张开始到收缩开始的两个周期。
而由此导致的预期变化,察者识之,早作打算;还在原有的认知框架里打转的,将付出惨重代价。
恒大的问题,绝不能仅归结于政策变化,而是“收缩”逻辑下的常态。因为它的身后,有一批不谙大势变化的企业和个人,步入了同样的窘境,只不过程度有异。
公众号老干体识破新的底层逻辑一文,对此有论述,可惜杀红了眼的人们,不愿意停下脚步来听一听。对了,听到长三角有地成立减薪办了吗?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