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ough-Boy: 一个说唱歌手的全球之旅

北方公园编辑部 北方公园NorthPark 2023-04-24

采访:木村拓周
作者:木村拓周


来自香港的说唱歌手、音乐制作人 Dough-Boy,今年即将推出他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内地乐迷可能是从近两年他和许多内地著名说唱歌手的合作知道 Dough-Boy 的,实际上从做 Hip Hop 音乐制作人开始算,今年已经是他入行的第十个年头。原本他打算出一张纯粹的伴奏专辑纪念这个十年,后来发现这样无法做巡演才作罢——一个浪漫想法抵不过现实考量的小细节。

借这个机会我们采访了 Dough-Boy。中文 Hip Hop 风风火火的这三年,内地媒体对香港 Hip Hop 的关注度并不高。实际上,十年来 Dough-Boy 改变了很多,Hip Hop 改变了很多,香港也改变了很多。






大概十年前吧,革命性的 iPhone 4 出现,打开了基于智能设备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媒体圈的前辈曾航写过一本书,《一只 iPhone 的全球之旅》,跟踪了一只 iPhone 从被设计出来,到成为电子垃圾被分解处理的一生。iPhone 的诞生是经济全球化的奇迹。它在美国被设计,在美国、日本、韩国获得核心部件,在中国被组装、大规模生产,然后运到全世界各地销售——在苹果还未在中国提供官方销售渠道时,它还会再被水货贩子从世界各地偷运回中国贩卖。

差不多也是十年前,回到香港读大学的 Dough-Boy 开始做音乐,那是这个“香港人”第一次回香港。

Dough-Boy 本人——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一个目前生活在香港rapper,实际上也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奇迹产物。Dough-Boy 生于香港,但出生没多久一家人就决定搬到加拿大多伦多生活。在 80年代中到 90 年代初的香港,中产家庭移民十分常见,人们有各种各样充分的理由暂离家乡,以至于那时期诞生了许多移民题材的香港电影,最著名的大概是张婉婷导演、周润发主演的《秋天的童话》。张婉婷生于香港,在纽约大学念电影的时候,有个同样热爱电影、对华人移民议题感兴趣的台湾学长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拍片。几年后张婉婷完成了“移民三部曲”,台湾学长的处女作则交出了《推手》。

跨越半个地球的迁移,拉扯着几代华人移民家庭。Dough-Boy 十几岁前一直生活在加拿大,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仍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但关于童年,他最早最早的记忆,也是多伦多与世无争的蓝天碧云,而不是吵吵闹闹90年代铜锣湾或者尖沙咀。升高中时,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搬到了新加坡生活。中国人对新加坡的印象普遍是规矩、干净,但 Dough-Boy 是从加拿大来的,直到他后来见识了香港的街道之后,才知道新加坡在亚洲城市里已经是非常干净了。在新加坡,他花了一整个高中的时间,好不容易适应了各种各样的英语口音、国语口音以及当地文化,结果又被家人告知,想搬回香港。

上一代中国人移民,通常是离家乡越来越远;他们下一代的迁移却常常离“家”越来越近。类似的情节我们在 Dough-Boy 将来的一位好友身上见过——那个在《中国有嘻哈》上几乎无法用普通话说唱的“嘻哈侠”MC Jin欧阳靖。在音乐事业几近停滞之后,迈阿密出生的欧阳靖从美国搬去了香港,在旺角街头和TVB的片场里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随后又在2017年内地“嘻哈大爆发”中成功把自己的事业推上了新的台阶——一个落叶归根的美好故事。

Dough-Boy 的“归根”之旅,则不像欧阳靖那样顺利,也许因为香港对欧阳靖来说是救命稻草,对18岁的Dough-Boy来说只是选择之一。文化冲击的第一站总是社交习惯。刚到香港时,Dough-Boy修读艺术设计类专业,但在升年级时遇到一些问题。“我从小到大习惯的文化是没那么狡猾的,没那么多斗争的。我不知道原来我这样和那个先生(老师)说话,他会不给我升班(升年级)。我只是想坦白一点说话而已。”他这样告诉我。升班不顺,他索性转了校,改修电影。

回头来看也许这是好事,不顺利的学业和好的音乐创作总是挂钩。

(Dough-Boy 早期照片)

在香港读书的时期,Dough-Boy 开始做 Hip Hop 编曲。早在新加坡读中学时他已经组过乐队,年少时也尝试过写 rap 歌词,内容无非是骂骂隔壁班同学踢球不配合之类。在香港,他第一次接触到正儿八经的 Hip Hop 编曲。某日他打开 MySpace,尝试认识一些音乐人,大多数本土音乐人的名字是中文的,Dough-Boy看不懂,直到一个英文的 ID “Ghost Style”映入眼帘。Ghost Style 是享誉香港的 Hip Hop 组合廿四味的成员,组合中有两位是另一个本土传奇组合 LMF 的成员。LMF 成立于 90年代末,全称是 Lazy Mutha Fucka;廿四味成立于 2006 年,名称则来自一款粤式凉茶。血脉有所传承的两个Hip Hop组合,名字先后从英文俚语过渡到一款本土凉茶——大概那些年间香港本土 Hip Hop社群的文化自信力是有所提升的。

还在大学的 Dough-Boy 跟着前辈们,系统性地学习了 Hip Hop 编曲,他们还以“捌伍起义”的名字出过一张 mix-tape。Dough-Boy 就此进入了香港的 Hip Hop 世界。入乡随俗,他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因为他实在不愿意用的他身份中上的英文名 Galaxy 作为他的演艺名号。他已经是一个高高瘦瘦、戴着厚重眼镜的斯文形象了,再配上一个和三星的旗舰智能手机系列同名的名号行走 Hip Hop 江湖,实在差点意思。

“Dough-Boy” 这个词,最早在一战时期曾被广泛用来代指美国士兵,一个说法是当时海军有一种特制的点心就叫这个名字,也有说这个词指的是美军大衣上的纽扣。和平年代,美国商人注册了这个名字,出品一些面点、蛋糕,同时推出一个白白胖胖、戴着海军帽子和领子的可爱品牌形象。Dough-Boy喜欢那个形象,也喜欢吃他们家的蛋糕,但选择这个名字作为艺名的更重要原因在于,黑人电影《Boyz n the Hood(街区男孩)》里,说唱歌手Ice Cube 扮演的角色名字就叫 “Dough-Boy”。Ice Cube 是西海岸传奇组合 N.W.A. 成员,主力歌词作者,80年代末响彻天际的《Fuck tha Police》就出自他的笔下,这首反抗警暴的歌曲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极大地提振了美国黑人族群的心气。一个奇妙的巧合是,很多年后,香港歌迷也期望香港的说唱歌手们,能像当年的 Ice Cube 那样,写一些关于执法不公的抗议歌曲。




在 Dough-Boy 赴港读书的几乎同时,2008年,心灰意冷的欧阳靖也从美国来到香港。他的第一张专辑——历史上第一张由美国大型唱片公司推出的华人说唱专辑《The Rest is History》——因为过于强调“华裔匪帮”的印象,在矜矜业业的模范华人社群和真正生活在街头的黑人社群两边都不讨好,遭遇失败;此外,他还被卷入到一些帮派争议之中,例如险些被另一个华裔说唱歌手 China Mac 枪杀。几乎沦落到要去宜家打工的欧阳靖,决定到香港看看工作机会。原本他只打算来一个暑假,意外地,这个曾经连续7周在 freestyle battle 节目上打败黑人、说着一口流利粤语、愿意在街头一边吃咖喱鱼蛋、一边和师奶们合影的美籍华人,在香港找到了家的感觉。他转而决定留在香港发展他的音乐和演艺事业,并在某次本地活动中结识了能为他提供伴奏的 Dough-Boy。后来,欧阳靖在上海拍摄 Wutang Clan 成员 RZA 导演的电影《铁拳》,趁杀青后一个礼拜空余时间,他把 Dough-Boy 从香港叫了过去,两个人一周内录完了欧阳靖的第二张粤语专辑《回香靖》。

粤语中,“回香靖”是“回乡证”的谐音,后者是港澳居民北上内地定居所必须办理的身份证件。显然,相似的身份认同问题迅速拉近了这两位音乐人的距离。论编曲水平,还在读大学的 Dough-Boy 未必是全香港最好的,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身份问题,让他和欧阳靖的沟通协作无比顺畅。

音乐帮 Dough-Boy 在这个陌生的家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好运气还未打算告别他。2013 年,正在准备毕业的 Dough-Boy 接到了一个配乐项目,他收到一首半成品歌曲,女声唱段和副歌都齐了,只剩下一些空隙没人声。负责人说“你在里面rap吧”,还给了他几分钟影片画面作参考,酬劳大概是 1500 港币左右。他用一两天时间完成了这个“活儿”,然后抛之脑后。下一秒,他站在2014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手握着金像女神雕塑,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得主。那首他原本都已经不太记得自己做过的歌,叫《狂舞吧》,是入围了当年金像奖最佳电影的《狂舞派》主题曲。


论发源,香港的 Hip Hop 音乐始于 90 年代末,比北京的隐藏、上海的黑棒和广州的噔哚们,其实早不了太多年。但依靠着高度集中的媒介资源、青年人对舶来文化普遍更高的接受度,香港 Hip Hop 在 2000 年初就成功引起小范围的浪潮。LMF 之后,各种各样的 Hip Hop 组织和音乐人开始露面,主流娱乐工业开始利用这股风潮,推出类似陈冠希、李灿森这样的艺人,进一步拉近了主流娱乐工业和 Hip Hop 亚文化社群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 MC 仁这样的“香港Hip Hop 教父”能够在 Hip Hop 音乐席卷中国十年之前就与黄贯中、郑秀文这样的主流艺人合作,而王波那样的“北京 Hip Hop 教父”只能在完成开拓的使命后,坐视浪潮从自己身上拍过。同样的,这也是为什么 Dough-Boy 一个毫无名气、正在考虑如何顺利毕业的 Hip Hop 制作人,能够在不经意间,拿到了一个金像奖。

但总得来说,Hip Hop 在香港的早熟是借用了主流娱乐工业的力量,它真正的本土消费社群和属于自己的产业力量,还未培育起来。这导致在10年之后、17年之前的几年间,随着老前辈们有了自己的人生阶段、陈冠希远走北美、农夫的影响力渐小,香港人的音乐消费很快转了口味。一时间没有人在关注本土 Hip Hop,没有人需要这方面的编曲、制作,没有什么商业演出可以参与。

这也许解释了 Dough-Boy 拿下金像奖之后的离奇遭遇:14年那樽金像女神并没有给他带来事业的助推力,反而,由于 Hip Hop 编曲需求减退,再加上人们“Dough-Boy拿了奖肯定贵了很多,要不别找他做了” 的微妙心态,Dough-Boy 一度陷入了完全没有工作和收入的地步,要靠辅导英文和教音乐制作来赚取生活费。市价五位数的编曲工作,给他两千他也愿意干,风格无所谓,大流行也行。

焦虑的驱动下,他尝试离开香港的圈子,到一些没人知道他拿过金像奖的地方寻找工作机会。他和他所在的团队——一个叫 Bakerie 的四人音乐组合(现为三人)——联络到一些内地和台湾说唱歌手,积极为他们提供伴奏和制作服务。其中广州他去得最多,那里有他熟悉的粤语口音,和 Tizzy T 这样和他一样雄心勃勃却不得志的年轻说唱歌手朋友。每次几个人从红磡火车站出发,坐两个小时的“广九直通车”到位于天河区的东站下车,兴奋和迷茫同时占据他们的脑袋。兴奋的是每次来广州都意味着有工作,无论是做编曲赚钱,还是做自己的音乐、演出累积经验;迷茫的是赚完这二三千的制作费用,和朋友们演个出、庆个功,然后呢?音乐能带他们走到多远?

更现实的提问是,在钟爱的 Hip Hop 未成气候、传统流行音乐产业又垂垂老矣的这个节骨眼上,“替别人制作音乐”能带 Dough-Boy 走多远?





Bakerie 这个组合被他们的香港乐迷称呼为“饼房”。把蛋糕店、面包店叫成饼房,是一种透着强烈香港气息的翻译习惯。面包、蛋糕本是西方的主食,但香港市民偏习惯用“饼”这个极具本土意味的词指代,仿佛就能消融掉了面包蛋糕是西方传统食物这个事实。有些事香港比中国任何其他城市都要“洋”。有些事香港比中国任何其他城市都要“中”。

在 2014 到 2017 这几年,“饼房”的四个人,在走南闯北的生活中建立起某种类似学生时期的朋友情谊,这在香港职场主导的社交环境下实在非常难得。二十啷当的香港年轻人,大多苦于职场体系的攀爬进阶——即便前几年在本地颇有名气时,Bakerie 的四名成员中仍然只有 Dough-Boy 和另一个人全职做音乐,其他两位各自都有正职。类似成都、长沙、重庆这些生存压力较小的城市所给予当地年轻人投身创作的空间,香港青年从来无福消受。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个分外享受和珍惜去外地与其他 rapper 合作、交流的机会。2018 年他们发布了一首歌叫《早班火车》,专门阐述他们从那段经历中得到的支持和养分。MV 用的是那几年自己累积下来的图片或者视频素材,其中一张也许是拍摄自音乐节后台的大合照中,同时出现了台湾的 MC Hotdog 和顽童组合、成都的 Higher Brothers、上海的 Lu1、北京的小老虎,以及 Dough-Boy 他们几个。


直到今天 Dough-Boy 都承认,他应该是全香港的 rapper 中,与内地、台湾、东南亚说唱圈打交道最多、交流最多的一个。

走出了香港之后,Dough-Boy 和 Bakerie 反而更加热衷表达本土议题。2018 年年初他们发了一首歌叫《纵横四海》,那是 1991 年吴宇森导演的一部著名香港电影,这个词也寓意他们走出香港名扬四方。那前后,他们做了《李嘉诚》,讽刺只手遮天的大资本掌握了整个香港命脉,替压抑的香港青年宣泄了一把情绪——这成为了他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MV 在 YouTube 上有 160 多万点击。还有《四大天王》、《周生生》……这些歌都被他们收录到2018年发布的专辑《老佛爷》里。

这些音乐中关于香港的本土议题,以及用词、俚语上浓浓的香港元素,让他们和香港听众紧紧绑在了一起。Dough-Boy 也前所未有地,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可以 represent 一个地域的归属和安定。Hip Hop 文化中有“代表家乡”的传统,不管你来自纽约布鲁克林或者四川郫县,你最好都骄傲地喊出孕育你的地方的名字。对于 Dough-Boy 这种在迁移中长大的移民来说,搞清楚自己代表哪座城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 Bakerie 的战友情谊,以及香港人对他们音乐的热烈反馈,让他开始感受到,自己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即便自己刚出生就离开了它。

身份认同的问题是困扰,但也是很容易转化为创作动力。2017年,在认清了自己并不愿意永远为其他人的表达服务之后,Dough-Boy 不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为其他说唱歌手制作上,而是更专注创作自己的作品。他在那一年发布了自己生涯的第一张专辑,里面有一首歌叫《No Time》。他已经大学毕业好几年,如果还希望自己能在台前被大多数公众直接认识,这是一个不能再拖的年纪了。这张专辑取名为《Chinglish》,相当直接地告诉听众,他想要谈论自己的身份认同为题。专辑没有用 CD 发行,而是做了一个带 U 盘的“四不像”公仔,由中国的狮头、西方的龙翅和新加坡鱼尾狮身组成。玩具是非常聪明的创意,专辑销量喜人,5月巡演的票房不错,但时间点也许还是踩得不够好,因为 6 月份《中国有嘻哈》开播了。

这档节目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说唱乐市场,但 Dough-Boy 并没去参赛。实际上,过去这档节目举行的三年里,Dough-Boy 只作为 rapper 去参与了一次,并且很快被淘汰。普通话说唱,而且还带着强烈的竞技属性,实在为难这个斯斯文文高高瘦瘦一口粤语的“四眼仔”。



未能通过综艺节目爆红,但 Dough-Boy 仍然收益于这股风潮。由于前几年和内地圈子的合作经历,Dough-Boy 得到了给“有嘻哈”做许多编曲工作的机会,TT、欧阳靖、Lexie 等人的广告歌都是他负责的,这给他带来了不少收入。内地圈子越来越认可他,马思唯去趟香港,专门找 Dough-Boy 合作了一首《HONG KONG!》;后来王以太、艾热、法老们搞了首 cypher《四面楚歌》,也专门找了 Dough-Boy 作为香港 rapper 代表;去年顶级流量艺人王嘉尔也和 Dough-Boy 合作推出了新歌。在“有嘻哈”后冒出头的许多嘻哈音乐节里,你也可以看到 Dough-Boy 受邀演出。

以前种下的机缘现在变成机会,以前缺失的认同现在得到弥补。17 年开始的三年对 Dough-Boy 来说算得上是顺利。这个18岁前都未曾踏足家乡的移民后代,终于找到了他和这座陌生家乡之间的蜜月模式。

当然,在过去这特别的一年,事情总是有一些变化的。

过去一年发生在香港的事情,强烈地影响着香港的创作者,以及他们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反修例”运动强烈、深切地影响着香港的每一个人。整个香港似乎被从中间一刀切开,简单地划分为两种颜色。即便作为一个成年前完全生长在北美和新加坡的音乐人,Dough-Boy 也无法避免被一些乐迷粗暴地评价、贴上标签。

在和 Dough-Boy 的采访中,我们并未就一些意识形态问题展开太多讨论。这似乎是一种尊重,出于他的身份,以及我的工作;当然也是一种无奈的默契。刚刚过去的 7 月 12 日,潮流媒体 HypeBeast 发布了一首 cypher 歌曲《人质》的 MV。Dough-Boy 在这首歌里负责第一段说唱段落,他的歌词中提到,“你们对事实没有兴趣 / 只会幻想没真相没证据”;“after all the things I gave to you / you still see me as an enemy”。7月17日,Dough-Boy 又发布了新歌《Prove》的MV,歌词提到“they took my kindness and they ran it to the news”。我想这大概表达了他最近的一些感受。


我问 Dough-Boy,音乐做了这么多年,会不会疲倦,想做点别的。Dough-Boy 说多少有一点。“原本你只是想表达一些东西而已,现在你做过了,回过头来看,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花那么多时间,写那么多歌,表达了那点东西,为了什么呢?”

如果不做音乐了,Dough-Boy会尝试影视创作,毕竟他是学这个的。电影门槛比较高,但如果是低成本的电视剧集也许能够实现——实际上他之前也参演了电影,并且也趁着机会了解影视产业的运作。他说他有一个很想拍的故事,在心里琢磨了很久,讲的是一个普通人机缘巧合之下被捧到了道德高处,又莫名其妙地摔落谷底。最后,这个普通人决定,不再做一个普通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