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村拓周 金州勇士队夺冠后的这个中午,我的好几个群,包括一些从来不讨论篮球和 NBA 的群聊,都开始讨论起了 NBA。其中一个群聊从“求凯文·杜兰特此时的心情如何”开始,聊到了各自支持的主队和讨厌的球队,聊到了杜兰特、威少和勒布朗·詹姆斯们各自的“黑点”。最后一个朋友说,“谁能给我科普下库里的黑点?” 七嘴八舌的群聊突然变得意见一致,“这个,确实没得黑”。 不喜欢库里的一种典型情绪是责怪他惊人的三分投射能力,把联盟带进了小球时代,从此联盟似乎遍地都是以三分投射和挡拆发起为唯一重要技能包的后卫。过去“西科东艾南卡北麦”,球队战术百花齐放,球星进攻手段多样,或客观或主观地变成了一种往昔的美好,而2015年之后篮球世界重要的似乎只有三分三分三分。 但眼见今年已经 34 岁的库里持续进化,每个休赛期回来都变得更加强壮,这两年更是打出了最好的持球突破表现,亲自撕碎了过往的标签。再考虑到这是一个身高和臂展都在 190 厘米出头的、身体天赋并不惊人的运动员,而且作风低调,私生活简单。再尖酸的评论家也难以对他下狠嘴。 库里确实是没得黑的,但勇士是有得黑的。勇士的建队思路背后的精神底色,是一种硅谷互联网精英式的效率观,对数据和“系统”的全盘信任,不让情感偏好影响决策。这是比较惹古典球迷讨厌的——既然三分算出来就是得分效率高,那就弄三分,弄五小,不fit这套体系的就放弃(蒙塔·埃利斯球迷泪奔);不计代价的投入,哪怕这些投入在短期内是实打实的亏损,也被视作杠杆,相信长期模型,相信数据驱动。 这是 Joe Lacob 这位风险投资家,在 2010 年买下球队时就确定好的思路,毕竟在干了二三十年 VC 的他眼里,大部分的问题都能被化约为数据和概率问题。他在 2015 年接受采访时提到过他接手勇士第一件工作就是摧毁重建("tore it down and built it back up"),这件事情据他自己估计他曾帮助 150 家以上的初创企业干过,而据他观察,那些最后成功的企业所拥有的那条共同原则是:无情。("The one overriding principle I’ve noticed with startups and companies that are successful, they are relentless.") 最后,他也确实只花了五年时间,就调出来第一个冠军,硅谷精神改造NBA球队也就成了那几年的佳话。 Google搜索勇士队和硅谷,会出现大量分析解读文章 古典球迷讨厌的是这种极致的效率观对多元性的抹杀,但新时代的精英们却在这种建队理念里看到某种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之投射。于是,国内的互联网 / VC /金融从业者也成为了勇士球迷的大本营。那些没有长期主队的精英们大多在过去七八年成为了勇士的忠实拥趸,他们以看项目的逻辑看球队,以审视企业家的眼光审视球星,对其的喜爱和褒扬也超越了纯粹的球场,升华到诸如“团队文化”、“长期主义”之类的组织精神层面。一些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由于其与硅谷/旧金山的精神亲缘关系)那几年也差一点点就有机会参与到金州勇士的股权里。 时过境迁,硅谷和互联网作为一种符号,在大众认知里早已不是全然正义的样貌了,人们对“活在系统中”的恐惧,压过了对科技驱动之新世界的向往。按理说勇士队被注入的硅谷精神理念应该已经不适用于当下时代气候了,勇士已经是一支“脱离人民”的球队了——一支本赛季薪资+奢侈税超过3.4个亿美元、成本冠绝联盟的球队,按常理看实在难以摆脱“有钱了不起”的骂名。 但是勇士夺冠还是变成一件全民喜事,登顶热搜,从中午刷屏到下班。勇士亲手缔造小球时代“抹杀多元性”的担忧尽管已经在过去几年成为了现实,但勇士队本身在今天所遭受的批评似乎却比当年还要少。 除了球迷基本盘大以及“竞技体育嘛,打得好自然多人喜欢”的慕强逻辑,如果要再找找原因,那可能还是落到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