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乐坛往事:谭咏麟张国荣邓丽君张学友王菲……巨星摇篮宝丽金“沦陷”二十年 | 苗欣宇

苗欣宇 骚客文艺 2018-12-22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min


每年这个时候,网络上都会爆出新一季《歌手》首发不靠谱名单。今年的名单中,出现了陈慧娴的名字。

上一次能提起我一点兴趣的陈慧娴新闻,还是2013年4月:环球唱片宣布重启“宝丽金”厂牌,签下的001号合约就是陈慧娴。

在那之前两年,我曾和前女友坐在鸟巢里看滚石三十周年演唱会,万千感慨:要是宝丽金活着,多好!

宝丽金是谁?前女友问。

宝丽金恢复厂牌时,我很想告诉她。可通讯录里只有她的名字,电话那边早就换了陌生人。

等了5年,也没听陈慧娴唱什么。

等了5年,宝丽金也没啥动静。

如今我孩子都会唱歌了,宝丽金,只能是一场渐行渐远的青春梦,就像前女友根本不知道曾经有家唱片公司叫宝丽金一样,它曾经刻画了一代人的青春,又在另一代人的青春里毫无记忆。

岁月慢慢地变迁,再也回不去从前,早该明了这一切,渺渺走远。

我的心,我的心,等你的心已经疲倦,忘记你的美,忘记你的脸,忘记你的改变。

——《青春梦》·谭咏麟·1994·宝丽金出品



20年前的这个时候,宝丽金“沦陷”,被一家叫“环球”的唱片公司收购了。

宝丽金的控股公司是飞利浦集团,飞利浦认为数字音乐早晚要取代传统唱片,还不如及早脱手、卖个好价钱,作价106亿美元将宝丽金卖给了西格拉姆(Seagram)公司。飞利浦这笔买卖是划算的,6年后,华纳唱片被收购,价钱几乎是挥泪大甩卖,便宜到了38亿美元。

有精明的,就有犯傻的。西格拉姆公司是加拿大的一家酿酒公司,进军娱乐业明显就是投资方向失误,花106亿美元更是冤大头。

这个冤大头怎么会一头扎到娱乐业里去呢?

说起这段历史,可就复杂了,要说到“环球电影公司”。

“环球”是个老牌的好莱坞电影公司。上世纪50年代,美国音乐公司(MCA)和环球电影公司合作越来越多,后来,干脆在1962年合并,成立了新的公司,叫做“MCA环球”。

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经济虚假繁荣,大笔的钱没地方花。1991年,又一个冤大头一脑袋扎了进来,松下电器,以61亿美元买下了“MCA环球”。没几年,日本的泡沫经济崩盘,松下赔钱把“MCA环球”甩给了西格拉姆公司。

西格拉姆公司以为捡了个大便宜,竟然异想天开地要打造媒体帝国,几年里连续收购了几家娱乐企业,其中就包括106亿美元收购宝丽金。

这一串操作,就是一个冤大头接了另一个冤大头的盘。

很快,西格拉姆宣布将“宝丽金”和“MCA环球”合并,成立新的唱片公司,名字就叫“环球唱片公司”。

西格拉姆太不了解“宝丽金”的品牌价值,更不了解它在乐坛的影响力和在歌迷心中的地位,把宝丽金厂牌弄没了。这就好像当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却不用IBM的标,满大街都是联想的丑陋标志,就不考虑考虑IBM死忠粉的感受?我就买了个假康柏的标把它遮住了。

西格拉姆这种外行公司当然经营不下去,没多久,又将环球唱片公司卖给了法国的跨国集团维旺迪,它就是现在环球的东家。



无论是环球还是宝丽金,都是国际大品牌唱片公司,产品线非常大,旗下厂牌很多,股份更是复杂。对我们歌迷来说,挂在口头常说的“宝丽金”,专指经营流行音乐的“宝丽金(香港)”和“宝丽金(台湾)”。

“宝丽金(香港)”的前身要追溯起来,就要说到香港本地的Diamond唱片公司,即钻石唱片,它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由葡萄牙商人在香港成立的,早期业务是为香港代理海外唱片,后来也进入制作领域。

当时香港还有一家唱片公司,就是“百代”。它是从上海迁过来的,即使是不熟悉早期百代的歌迷大概也能猜到,香港百代实际上延续了大上海的国语时代曲风格,出版的唱片中传统民族元素比较多。相反,钻石唱片有代理海外唱片的背景,产品口味比较洋化,要么是英文歌翻唱,要么是英文歌填中文词。

从这个意义上说,百代延续了传统,钻石触摸了未来,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港式流行曲”。

那么,钻石唱片是怎么变成宝丽金的呢?

1970年,国际资本进入香港唱片市场,德国的宝丽多唱片收购了钻石唱片,这样,香港唱片市场出现了“宝丽多(Polydor)”厂牌。

宝丽多LOGO

德国宝丽多的身世也很复杂,它最早要追溯到1898年的“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其创始人就是著名的埃米尔·贝林纳,圆盘唱片的发明者和留声机的专利持有人。说起来有意思,他早在英国就创建了一个“英国留声机公司”,据说这家公司就是百代的前身,这么算的话,百代和宝丽金还有点血缘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因为德意志留声机公司有英国股份,德国政府便把它给没收了,战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设立了宝丽多(Polydor)商标。但在纳粹德国时期,大量音乐家或出走、或被禁演,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实际没什么生意可做,1937年宣告破产。1941年,德国西门子接盘,保留了它著名的商标宝丽多(Polydor)。

1972年,西门子和飞利浦合作。西门子持有宝丽多(Polydor)厂牌,飞利浦手下有“Phonogram”厂牌,合作之后便创造了一个新的厂牌:Polygram,中文名称:宝丽金。

宝丽金LOGO

1970年宝丽多收购了钻石,1972年宝丽多又经重组变成了宝丽金,由此,钻石唱片就变成了宝丽金(香港)。



从1972年到1998年,宝丽金(香港)和它的子公司(如正东、新艺宝),给流行乐坛贡献了大量经典金曲;除了林子祥、陈百强、郭富城、林忆莲、叶蒨文等少数几人,香港流行音乐鼎盛时期的大部分歌手都和它有关:

上世纪70年代:温拿乐队、关正杰、区瑞强、泰迪罗宾、陈丽斯、景黛音、陈秋霞、关菊英;

上世纪80年代:蔡国权、钟镇涛、彭健新、李克勤、黄凯芹、达明一派、草蜢、Beyond、陈美玲、雷安娜、蒋丽萍、露云娜、邝美云、陈慧娴、关淑怡;

上世纪90年代:刘德华(宝艺星时期)、黎明、苏永康、许志安、郑中基、软硬天师、周慧敏、刘小慧、汤宝如、黎瑞恩、王馨平、李慧敏、陈洁仪、李乐诗。

以上名单少了以下几个人,因为,我们有必要把他们单独列出来: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邓丽君、徐小凤、王菲。就连梅艳芳2002年的最后一张专辑《With》,也是在正东唱片发行的,好歹和宝丽金扯上了点关系。

这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许冠杰。他的莲花乐队1967年就在钻石出过唱片,1971年他又以个人身份与宝丽多签约,并在1972年转入宝丽金。所以,许冠杰大概是唯一一个经历过钻石、宝丽多、宝丽金三个时代的歌手。2004年之后许冠杰复出,签约了百代唱片。这样,就不会出现从钻石到环球的全满贯歌手了。

如果我们把眼界再放宽些,会发现真有一个人是经历过钻石、宝丽多、宝丽金、环球四个时代见证者,他就是郑东汉。

郑东汉(右三)在宝丽金时期与谭咏麟、张学友的合影

“泰迪罗宾和花花公子”乐队,有人说它是香港第一支华人乐队,未知真假,但这并不影响它是香港流行音乐史上第一支成功的乐队:1965年,它与钻石唱片签约,其成员有泰迪罗宾、关伟、关维麟,以及郑东汉。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此后,郑东汉转入幕后,在钻石唱片做录音师,24岁时做了宝丽金(香港)总经理,后来做到宝丽金远东区华人总裁,直到环球时代的泛亚太区主席,郑东汉一人几乎就等于宝丽金(香港)的历史。

1998年,就在宝丽金被收购前夜,郑东汉说:香港唱片业到了25年来最差的阶段。



宝丽金(香港)的掌门人说出这种话,是宝丽金“沦陷”的最佳注脚。

但内行如郑东汉,也无法阻挡宝丽金的颓势。换句话说,宝丽金“沦陷”,又是谁的注脚呢?

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香港分会的数据:

1995年香港唱片(单指音乐光盘)年产1700万张,零售值18.53亿港元;

1996年发生分化,产量升至1800万张,零售值不升反降,为16.91亿港元;

1997年量价齐跌,产量突然下降到1500万张,零售值下降到13.53亿港元;

1998年,几乎是断崖式下滑,唱片产量1000万张,零售值9.16亿港元。

对比1998年的唱片零售值,和1995年相比,已经腰斩了。

而这组数字中,还存在着一个隐藏数据:零售值÷年产量=零售单价。

1995年,平均零售单价100港元以上;1998年,91.6港元。

假设1998年的产量依然维持1995年1700万张的水平,按1998年的零售单价,那么,1998年的零售值应该有15.57亿元。

也就是说,如果维持产量不变,香港唱片业1998年比1995年少赚3个亿。

平均一年一个亿的下滑。

这道数学题的内在含义是:香港唱片业继续造货的话,利润会越来越低。

只好不造货,1998年总产只有1000万张,不奇怪。

为什么?

盗版。

从1982年CD诞生,到1991年7月香港正式停产黑胶唱片为止,香港市场上是CD与黑胶并存的。

黑胶的盗版比较难,建个生产线就不少钱,盗版商想回本儿,只能压缩碟片成本,要么把唱片做得更薄,要么在材质上以次充好。薄的唱片容易变形,材质不好的杂音跟下雹子似的,再加上生产工艺不过关,唱片难免有划痕,这样的唱片是没法听的。有经验的歌迷用手一掂,就能分辨出正版和盗版。用黑胶发烧友们的话说,复刻版都没人要,盗版卖给谁去?

在黑胶时代,盗版商无利可图。但黑胶停产、CD技术越来越成熟后,盗版可真就没有什么门槛了。有一项统计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就是黑胶没停产的时期,盗版唱片在香港市场上不足1%,而到了CD时代的1999年,盗版唱片占了市场的60%。

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的《全球唱片业信息报告》,华语流行音乐的传统CD销售额从2003年的1.6亿美元跌至当下的几百万美元,缩水逾85%。可以说,数码技术挖了个超级豪华的坟墓,它开启了唱片工业最后的辉煌,也必定会终结唱片工业的生命。

香港唱片业的衰退,只是全球唱片工业整体衰落的一个缩影,谁也逃不掉这个命运,哪怕是雄霸一时的宝丽金。

郑东汉的话,是宝丽金沦陷的注脚。

宝丽金沦陷,是时代的注脚。

因此,当滚石的段钟潭在金曲奖颁奖礼上打出“老兵不死”的横幅、收获一片掌声时,抱歉,我只看到了老兵的悲凉。



就在宝丽金被环球收购的当年,香港五大外资唱片公司通过国际唱片协会(IFPI)发出警告:如果盗版问题不解决,我们把设在香港的亚洲总部撤走。

扯淡去吧,这在今天只能是个段子。

唱片公司有的只是态度,能做的事儿就是呼吁、谴责,抓盗版,它们哪儿有那个能力。再说,离开了香港去哪儿呢?香港盗版占市场总量60%,台湾盗版80%,内地?95%,几乎就是盗版的天下,唱片公司是搬到台北还是北京、上海?

唱片公司的警告声明,纯粹就是自娱自乐,盗版商不在乎,消费者更不在乎,唱片公司想要维持下去,归根结底还得自己想办法。

新人是推不出来了,市场不买账,1997年真就有新人的专辑销量不足1000张的惨案,还不是个案。看来还得老将出马,趁着以前的“金曲”还有歌迷基础,多出点儿精选集、把老客户维护住就谢天谢地了。

香港唱片公司采取的行动,究竟能挽留多少老一代歌迷,无法判定,但从文化推广交流的角度来说,它却搞出了意外收获——1996~1998年,宝丽金和华纳两大唱片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经典专辑和精选集,内地引进后,新一代歌迷听到了十几、二十年前的香港流行歌曲。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内地歌迷,应该还能说出来它们的标签:“宝丽金88极品音色系列”“华纳超极品音色系列”。

陈慧娴 (宝丽金88 极品音色系列)


BEYOND 华纳超极品音色系列

“宝丽金88极品音色系列”是宝丽金(香港)将旗下歌手的经典专辑送到日本天龙公司重新编码录制而成的。有资料说,这是由日本天龙公司的首席录音总监保阪弘幸采用“Denon Mastersonic 20 bit”数码系列重新编制,音场透明度及层次感大大增强。

“宝丽金88极品音色系列”的第一张专辑,就是陈慧娴。

只不过,她的歌现在听起来更像是宝丽金的悼词,作词者简宁,曾任宝丽金中文部经理,就让宝丽金自己的人结束这篇文章吧:

又见雪飘过,飘于伤心记忆中,

让我再想你,却掀起我心痛,

早经分了手,为何热爱尚情重。

原来是那么深爱你,此际伴着我追忆的心痛。

——《飘雪》·陈慧娴·1992·宝丽金出品


-  推荐阅读  -

乐坛往事:第四位天王,为什么是郭富城? | 苗欣宇

老乡别走,你离成为名人只差两个跌停了 | 苗欣宇

玩乐队、娶超模、搞世袭,日本佛教是怎么一步步跑偏的? | 苗欣宇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520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与有趣的灵魂相遇#《soul客文艺:易见》为“骚客文艺”MOOK系列的第二辑,由华文天下图书出版上市。每个人都曾经如此颓丧,每个人却都在奋力一跃。世界并非冷若冰霜,还有温暖在暗暗滋长。如同断了电的夜晚,有人也会点着蜡烛找到你,微光摇曳下,莽莽余生里,你们是那一段的同行者。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当当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