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年为什么不回家? | 丁小谢
本 文 约 1600 字
阅 读 需 要
3 min
1
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同事小朋友就开始各种研究抢票神器。他们看我对这些操作一脸茫然,问:你没用过吗?
我:我春节能不回家就不回家。
“春节的时候全家团聚,是中国人的习俗吧,过年不回家去哪儿呢?”
“去哪儿都可以。”
“父母怎么办呢?”
2
有一年,为了要不要回家和母亲吵了一架。那时候刚刚在北京工作,回一趟家需要乘坐三天两夜的火车,而且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春节期间北京到成都(重庆)的机票从不打折。
我和姐姐是挤着硬座回家的,双手放在餐桌上,头趴在上面,也就断续地睡了。醒过来的时候,二十几岁的肉身也感觉如同石化,口鼻歪斜仿若中风——就这样难受的睡姿机会,还得先PK掉其他五位乘客。
回家的路太遥远了,我忍不住想:为什么非要挤在这个时候,用这种自虐的方式回家,是为了用掉长长的假期,还是团聚表达家人之“爱”?
后来许多年,我面临出国工作的机会,父亲极力赞成,他希望我飞得越远越高越好;母亲则认为,孩子应该留在父母身边。我第一次意识到:亲情是有重量的,在外漂泊的时候,亲情会在孤独的尘世托住我们,但某些时刻它也会把我们往下拽。
3
前些天,不少读者各种鼓动我们,让我们写一个《大龄青年春节回家应对指南》。其实,所谓逼婚问题还不是核心,只是因为尖锐而广为人知。春节不回家,是因为要面对更多不愿面对的不堪。
知乎上有个问题“过年你为啥不回家”,底下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越来越觉得回家过年就是进入一个名利场,年味越来越少,市侩越来越多;真情越来越少,人情越来越多。”
这个回答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上周末骚客文艺的互动话题是“你回家过年吗?”后台有个叫@Susananh 的姑娘说,她想去色达:
或者不一定要色达,哪里都行,只要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地方。过年,从陌生社会回到熟人社会中,不能否认有亲情的温暖,但无法回避的是那些令人疲于应对的社会关系,是明里暗里的催婚、有意无意的攀比、一年不见的人依然那么熟悉又陌生。想来是回落到出生的地方,真实的生活便扑面而来,过年除了一家人的温情,其他时候无时无刻不是一场竞技啊。哈哈哈忘了说为什么要去色达了,从一个山坡上,可以一览佛学院全景。可一直都觉得“万家灯火”是一个很悲伤的词语。“万家灯火”本身固然是温馨幸福的,但是看到这景象的人,必然不在这“灯火”里,那是何等的孤单啊。既然不想回家,那就一个人个彻底吧~ 可是不行,还要回家,妈妈从开学初就问什么时候放假了。
所以,套用一句流行的话:那些在北京上海深圳高档写字楼穿梭着的tony、coco、Mary,很快就会回到各个区县乡镇村屯被打回原形,变成钢蛋、素芬、小丫……然后就要面对终极灵魂三问:
“有对象吗?”“啥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小孩?”
那个时候,或许每个人都会想起国贸中心的夜色温柔,东方明珠的咖啡浓香,珠江帝景的烧鹅肠粉。春节仿佛一把刀,把我们劈成两半,在故乡和都市间孑孓而行,永远无法弥合为完整的自己。
4
我的一个朋友饭饭,三十岁以后从来没有回家过年,他形容自己是个“比较无情的人”。
但我注意到他平时对朋友关怀备至,与“无情”这种词汇似乎扯不上关系,听他说起,才知道他原来是承受不起过年回家的压力——妈妈总会当着一大群亲戚的面,故意说自己有多么孤独,让他赶紧回家,将来等着他送终。
另外一条留言来自作家慕容雪村,他说:“我不过年,就在2018年待着。”
慕容雪村是我见过最不在乎形式和节假日的一个人了,当然一方面可能也有父母不在的缘故,另一方面他也是我见过最不虚度时光的人——书里的世界太大太丰富,他根本不在乎物理形式上自己是否一个人。
《啥是佩奇》刷屏的时候,我一方面挺喜欢这个温情的小片段,另外一方面,对里面爷爷那种孤独清苦的生活状态,总是觉得隐隐不安——这种状态会让我想起饭饭母亲对他的绑架,以及我们曾经受到过的某种特别错误的绑架式教育。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从他/她生下来的那天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是因为孩子离开父母从而感到孤独,那么这个孤独就是注定的。如果孩子都要留在父母身边,那人类应该至今还在非洲的草原上聚居,而不是在200万年间,遍布了地球表面。
而对于在亲情压力下,既没有足够的实力去颠覆家里那片世界的规则,也不愿意忍受那片世界的秩序的人们,逃避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我想,这就是不愿意回家过年的理由。
- 推荐阅读 -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559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寄生这世上,就是在茫茫黑夜辟出黑暗的一角,而只有爱,才有可能阻挡人的下坠堕落,生而为人,也就是四处寻找被黑暗遗忘的那点光—你想要的光和盐,都在这本书里面了️。长按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当当购书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