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用麻烦啦,我自己死就好了 | 丁小谢

丁小谢 骚客文艺 2018-12-22


本       文       约       25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其实许多朋友对蓝洁瑛的死之所以心有戚戚焉,除了惋惜一个善良的“好人”似乎没有好的命运,大概也是因为她的结局触动了我们。

中国人诅咒的时候会说“不得善终”,这个“善终”指的应该是行将朽年之时,躺在家中的床上,子孙儿女绕膝,平静而无痛苦地走掉。但是人生最不可预测的,不就是什么时候,在何地,怎样地死去。

网上有篇文章《妈妈: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在各种热传:

罗奶奶已经72岁了,一个人住在湖北的老家,一个儿子,在广州买了房,离家远,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儿子上次回来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九,离开的时候正好正月初二,在家里的日子还不到三天,她不怪儿子,知道他压力大,工作忙。

退休前,罗奶奶是名老师,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退休后,发现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翻开过去一年的日记本,写得最多的是:“今日无事”。

在孩子过完年,离开后的一个月里,罗奶奶生病了。

终于有一天,她艰难地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罗奶奶去世的消息,她的儿子三天后才知道。

——罗奶奶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篇文章讲了一群有子女却形同鳏寡孤独的老人,在不同城市不同场所,分别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我们这一代人大概都避免不了类似的命运吧,和从前几世同堂不一样,就算有子女也不可能同住,没有子女也不结婚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我们担心的其实并不是孤独终老,而是有一天走的时候不够体面。

而像蓝洁瑛那样走了一天,张爱玲那样走了一周才被人发现,还是过于凄凉了。新闻报道里面说“已经过去一天,还没有人去认领蓝洁瑛的尸体”;至于张爱玲,我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报道,说她被发现的时候,四周还有许多废弃的纸巾,据猜测是她躺在那里,无力站立的时候,洁癖如张爱玲,不希望自己有任何的异味。

张爱玲生前使用的毛毯,她去世时身下就垫着这床蓝灰色毯子。

今年还看到很多传奇女性都是这样的终局,今年有消息说邵氏女星,亚洲影后李菁死于家中,尸体已经腐烂。

很多年以前看聚斯金德的《香水》,里面有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加拉尔夫人,也是领养男主角、最早虐待他、给他带来世界的伤痛的育婴堂负责人,她克扣孤儿的钱财,虐待孩子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要和成千上万的陌生人一起死亡,而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地死去”,结果她辛苦攒下的钱被经济危机压缩,老迈的她依然死在了万人坑。

——这个段落使我毛骨悚然、念念不忘。

NHK的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無縁社会-無縁死32千人の衝撃)》讲述了许多这样的故事。

所谓“无缘社会”就是一个人与同事、朋友不联系,亲人不在身边,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没有家乡可回。即失去三种缘分:社缘、血缘、地缘,最终走向“无缘死”。

无缘死并不是个例,NHK《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

在日本,无缘死一年高达32千例,他们身份不明,无人认尸。甚至只有当尸体腐烂发臭后,才会被邻居“意外”发现。

比如因过度劳累,患上了糖尿病和抑郁症,妻子与女儿也离开了的高腾;比如家乡早已没了亲人,只剩父母的灵位,还需要花钱供奉在寺庙的异地青年小林;比如确定“生涯未婚”的若山钵子,年轻时,绝对算杰出女性,因为她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买下了一座公寓。但却因为忙于工作、照顾母亲,耽误了结婚。三年前得了癌症,孤零零的无法出门,从此养成了疯狂储粮的习惯,她害怕再次生病,就一次性买足3个月的食物。

——他们都生活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有自己的职业或者住所,但是却都面临着“无缘死”的可能性。

一个孤独者的自白,NHK《无缘社会-创建新的联系》

中国,大概这样的趋势也开始出现了吧。

科技和网络的发达,本以为可缓解人际交流联系,但却失去了温暖,连每天问寒问暖的那头是不是一条狗都未知,不管是短信还是微信,解决了速度,却也增加了相知相识的冷漠,对社会联系各种不信任。我把它形容为“饮便捷之鸩,解孤独之渴”。

无缘的状态也正向未来发展,说不定有一天人人都是科幻片《HER》那样:你是我最爱的短信,字里行间却是永恒……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都害怕被孤独吞噬,构建起与他人的关联太重要了。但是这种“关系”却又不是完全能被我们左右的,每一个成年人的笑脸后面,都蕴藏着住房、子女、社保、医疗等各种各样的压力。在北京,分别住在通州和海淀的恋人之所以会被称作“异地恋”,除了路上的交通成本,不也是因为我们已经被生活的焦虑折磨得连谈情说爱都嫌累了么?

年轻的时候因为不懂事,曾经写下过无病呻吟的话,说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也没有面临过世界大战,我们只是面目模糊的匆匆过客。

即使如蓝洁瑛、如张爱玲,如那些被世人所记住的名字,曾经多么星光熠熠,也逃不过死神来了,那样不为人知地离去。

一个人存在于世上,究竟是自己认为自己活着就算活着,还是别人知道自己活着才是活着呢。

前段时间热播的《寻梦环游记》里面的意思,大概也是这样,只要这世间还有一个记挂你,你就不会魂飞魄散。

但现实情况往往更加冰凉。

如果罗奶奶去大城市,和自己的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是不是就可以改变孤独死去的命运呢?

也不尽然,因为看似光鲜的大城市生活,也是在钢丝上行走的险境,从家乡投奔而来的父母,或许会成为压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中年夫妻,在上海二居室,45岁左右,孩子读高一。和和美美,男方月收入两万,女方八千,每个月去掉房贷一家三口刚刚够生活。

男方父母在农村,71岁。男方的姐姐出嫁后离婚,自己过得一塌糊涂,管不了父母;女方是独生子女,父亲没了,母亲一直在小县城独居,也70岁了。三个老人,现在身体比较差,都不能自己洗衣做饭了,原来每月1500委托老家亲戚帮忙管一下,现在亲戚们担心老了出事,全都不管了。

最近三个老人都先后打电话来,要求到上海投奔子女,夫妻两个面对三个无法自理的老人,精神崩溃了:

1、没多余的房子,租房就是租两套,租了房子吃饭,日常事务都是问题,如果都请保姆,这就要每月近15000。小夫妻根本不可能承担。

2、今后大病医疗,三个老人,天文数字。在上海,房东一般也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三个不能自理的老人,拖欠房租事小,万一出事就麻烦了。

——这样的情况已经是现在许多中年人的普遍家庭情况,这个时代造成了如此的形势。不离开家乡就没法发展,远离家乡发展就无法尽孝,即便打拼出一小片天空,自顾自尚且勉强,根本无力再为父母遮风挡雨。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和父母一起在大城市生活,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在这个社会的夹缝中,都是牺牲品。

人总会老去,在时间流逝这件事情上,人人都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老无所依也是“人人无所依”,说这些并不是叫人彻底绝望,而是让人有一种自省:既然有一天像乔伊斯写的那样“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飘落到所有的死者身上。”你既然无法决定自己的终点,那么这一生关联什么人,和什么事,才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

所以诸君,还是先好好地,活下去吧。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495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与有趣的灵魂相遇#《soul客文艺:易见》为“骚客文艺”MOOK系列的第二辑,由华文天下图书出版上市。每个人都曾经如此颓丧,每个人却都在奋力一跃。世界并非冷若冰霜,还有温暖在暗暗滋长。如同断了电的夜晚,有人也会点着蜡烛找到你,微光摇曳下,莽莽余生里,你们是那一段的同行者。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当当链接。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