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还有必要存在吗?
本 文 约 36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我最近有一个观察:许多“家庭生活”类别的视频有一个倾向,喜欢演绎男人惧内。
拿某条视频举例:以一个男人貌似在斥责另一半开始,“是不是已经不清楚自己在家里的份量了?你每月那点钱能干啥?家务也不做好,你最近是不是飘了?”男人越说越大声,眼睛瞪圆,青筋微露,然后,镜头转向旁边的女人,她温柔地略带些羞涩地说:“真的吗?我刚才就是这样对你的?”此时男人也低下头,大金链子在胸前微微荡漾,十分胆怯地表示:“是的你刚才就是对人家这么凶的~”
评论里的观众(尤其是女性)都会皆大欢喜。
我的朋友周云蓬在朋友圈说:“怎么没有男人节?百万富翁节?市长节?节日属于弱势群体。我悄悄地这样认为。”
女人的地位真的“一飞冲天”了吗?我们已经成为强势群体了,三八妇女节应该取消了吗?关于女性和“女性的位置”,今天最触动我的是在B站上的一段视频《曾经有人说,我们做不到》。
图源:B站《曾经有人说,我们做不到》
不知道是否有人意识到:《曾经有人说,我们做不到》描述的不仅仅是女性最后取得了何种成就,比如凯瑟琳·斯威策是第一位跑完马拉松的女性,阿达·洛芙莱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程序员,林巧稚接生了超过5万名婴儿,又比如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 更重要的,是这些女性如何战胜了那些“以为做不到”的嘈杂,单纯地为自己而活(或是自己的理想而活),顺便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大写的女人。
图源:B站《曾经有人说,我们做不到》
而在我触手可及的范围,还有许多许多的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是“女性的力量”,或是错误地把“妻管严”个例当作是女性“地位”的体现,或是把自己的人生成败寄托于婚姻,从未去理解过凯瑟琳的勇气,林巧稚的执着,也从未理解过张桂梅的甘苦。
最近还比较触动的也是一位类似的女性,一位叫做吕碧城的民国女子,早从12岁开始就以诗词名满天下,后来凭借自己的文笔进入《大公报》,受聘为《大公报》第一名女编辑。
吕碧城
吕碧城到《大公报》之后,除了继续发表诗词作品,又连续撰写宣传女子解放与女子教育的文章,成为“中国女权第一人”。
有家学、有思想,又有容貌的才女自然也就成了城中焦点,各界名流纷纷追捧,追求她的人如过江之鲫: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对她十分倾慕;世家子弟——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对她热烈追求……
而她选择了终身不嫁,经济和人格的独立,不投入到爱情,不随便将就,也不依附于任何人。
对了,这个奇女子还曾是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她积极参与创办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在此学习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杰出的女权革命家、教育家、艺术家,如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周道如等,她们都曾听过吕碧城授课,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曾经在这里亲聆吕碧城授课。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张桂梅,她用几乎付出生命的努力,二十多年四处奔走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1645名大山里的贫困女孩们,因读书打破了命运的枷锁,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力量可以支撑下去,她被检查出17种疾病。包括4种肿瘤,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
她看上去太憔悴了,那张脸仿佛受过生活无数的重压和蹂躏,据说她的身体因长年的操劳而透支,也顾不上医治。
然而和吕碧城相似的是,她的眼睛却总是有种属于女性的光亮。那是不因自己的性别而受限,不因时间而受限,也不因任何阻力而受限的光亮,那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点事的快乐的光亮。
“有太多的误解与偏见,需要智慧去磨平。”
我喜欢的一位B站UP主@巡天者叶梓颐,这次也在这个妇女节视频里发声了。
喜欢她,是因为喜欢她发布的视频里面那些美丽的星空,是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的那种“抬头仰望的星空”。
这位90后的女孩,辞掉高薪工作,世界各地环游拍摄心目中的星空。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勇气。
曾经常年在美国驻站采访的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体力的消耗和全力以赴的精力,还有孤独,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达成目标时候的孤独。
何止是需要消除误解和偏见,还需要以勇气和行动战胜黑暗和困难。
就像B站这个妇女节视频里,提到的凯瑟琳·斯威策的故事。
直到1967年波士顿马拉松的终点,大众才第一次见证了女性完成马拉松。
你永远都不会猜到,那个时候为了阻止女性走上跑道,全世界都在传播谣言,说女性在奔跑中子宫会脱落,胸部会缩水,分泌的荷尔蒙让女性长出胡子。
回过头去看看女跑者凯瑟琳·斯威策坚决甩开了阻挠她的赛事裁判的镜头,就知道她有多勇敢了。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背后,那些女性都做了什么。
就在过去的2020年,还发生过不幸惨死的拉姆案、河南嵩县男子当街打死前女友案、方洋洋遭婆家虐待致死案等等。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从未向往过叶梓颐拍摄的星空。生活中更多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女人”。
十年前,我就已经是同学当中的“最晚婚分子”了,偶尔在北京的同学聚会,女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各种吐槽:老公、婚姻、孩子,我会讲一点男朋友的事,工作中的事,有一次某同学指着我说:“你总不稳定下来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你性格有问题?”
这位同学早婚早育,本来有份做得不错的事业,为了带孩子辞职成为全职太太,终于把老公惯成微波炉都不会用的人,为了每个月微薄的家用低声微语,因为她老公从来没有表现出一点的尊重。每次聚会她那么勤快地帮大家端茶倒水,甚至抹桌子椅子——看上去,就像是把生活中的习惯带到了外面。
我们本来对她的状况是一无所知的,她在我们班级一直都是开心果一般的存在,直到有次聚会,她顶着黑眼圈来,我们问她,她终于崩溃了:“要接送小孩必须买辆车,可我老公让我给他交五千字以上、图文并茂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我从前自己工作的时候,老板对我都没有这么严苛……”
她接送孩子、辅导孩子作业、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老人……所有这一切在她老公眼中都没得到足够的承认。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在《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一书中曾指出,女性在家庭中的实际工作被隐藏在她们作为人妻和人母的性别假定面纱之后。家务劳动地位之低与女性的低社会地位相结合,使得无薪或低薪的家庭工人成为世界上最受剥削和压迫的工人之一。其实男性对此心知肚明,美国脱口秀主持人Joe Rogan在《男权和女权》这个段子里面说过:“我们男人已经拥有全部权利了。”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五十岁阿姨自驾游去年能在B站上爆火,在她的视频被大量关注之前,她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在平淡无味甚至是烦燥的世事中,无数次接收到让自己认命的声音,身边的人有可能是最不理解我们的,在这样的樊笼下,大多数时候,也就弃械投降了。
图源:B站@五十岁阿姨自驾游《离开家3个多月了, 一个人、一辆车、一身行囊一起过年》
而我去年最喜欢的一段脱口秀来自于杨笠的一段自身的经历,她说自己动了个手术,当男医生让她躺下去,用专业技术各种操作之后,医生问她感觉如何,她回答说“自由”。
那是不被以“性别”的眼光去注视、也不被任何“性别”观念绑架的一次“交流”,这是女性对于“自身权利”真正的呐喊和需求,那一刻没有人审视你的婚姻状况,不会苛责你对家庭的义务,在最软弱无助的手术台上,你并没有被打上标签,而是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当然今天,哪怕是不经意地浏览B站,也能看到特别多不一样的女性生活方式。
除了那些视频本身,我更喜欢的是看视频下面的评论,那是一个女性群体的小社会,比如会有相当多的留言在支持自驾游那位阿姨和老公离婚……在曾经“劝和不劝离”的中国环境下,完全已经形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就像在B站这个视频下面,成千上万的女性都在祝自己快乐,以自己是女性为骄傲。
前些日子去济南的一个书店做活动,我和台下的一群姐妹说,我曾经是个一无所有的学渣,被工作单位嫌弃,被男朋友家里人嫌弃,几乎就要被社会逼到墙角,让我改变的是坚持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如果有人逼你说,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一定要做某件事,那么你就回答Ta,是不是到了一定的时间,你就应该去死?”
有个姑娘热泪盈眶:“早遇到你就好了,在这座城市,无论是坚持不结婚,还是做一个女强人,压力都太大了,遇到你们之前,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孤独……”
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当然是孤独的,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也并不孤独,只要当她认清楚自己是谁,去往何方,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致敬这些了不起的女性,如同那句话:当你前行在其他女人从未走过的路上,你不知道会有多少女人追随你而来。
而这才应该是三八妇女节存在的意义,和力量。- 推荐阅读 -
值班主编 | 燕之敖 刀哥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981 篇文章
- END-
请将骚客文艺打上“星标”,
每次看完文章后,也劳烦点个“在看”。
这样,我们每次的新文章推送,
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有趣的灵魂彼此不要错过哦©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