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敦行故远

Emily 思迪爱逛博物馆
2024-11-26

1600多年前,一位高僧在西北戈壁荒漠的一处断崖上开凿了一座石窟,此后历经千年,这处断崖开凿了大大小小700多座石窟,敦煌以其无与伦比、举世无双的壁画和彩塑,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



时隔千年,在600年前,一位帝王在华北平原修建了一座宫城,历经明清两朝修缮营建,紫禁城以其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和数量巨大、琳琅满目的国宝成为全世界向往的神秘殿堂。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从公元4至14世纪,莫高窟历经千年营建,荟萃了古代中西方文明交融之精华,凝结成集建筑、壁画、彩塑为一体,见证着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多元共存



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其宏大建筑和珍贵的宫廷典藏真实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展示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万邦协和、正谊明道的价值理念,贯通了古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记忆,成为中华文明的承载者。
  


故宫与敦煌这两座文化丰碑,以其超越时空,融汇古今的独特魅力,让中国人深刻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的融合力、创造力和生命力。而故宫博物院与敦煌研究院,作为并蒂相契的文化守望者,见证着中国文物事业的不凡发展历程。



1951年,敦煌文物首次于午门展出。2021年,相隔70年后敦煌文物再次来到午门,与故宫文物共同诉说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文明交融,展示故宫与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从筚路蓝缕到行稳致远的光辉历程。




01

丝路重华


古代的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它从长安经甘肃和新疆,到中亚和西亚,连接着多个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了不同国度和民族的聚居地。千百年来,多元文明在这条路上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蓬勃繁荣的如诗篇章




--- 丝路慢行 ---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明 佚名 《丝路山水地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由欧亚大陆的地理天候、区域政权、沿线民众、生活方式等因素促生出的贸易和交流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敦煌通往西域,直趋中亚、印度、西亚,以至欧洲的交通要道,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是人类命运的使然,它开辟的不仅是中西交通的主要干线、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汇通的桥梁,意义深远。


·唐 天宝七年(748) 过所文牒。©敦煌研究院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道枢纽,见证了千年间这条漫长道路的沧桑岁月和悠久历史。1980年敦煌汉长城千秋燧采集的“敦煌”简,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敦煌”二字的文物。




--- 信念所成 ---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僧侣、探险家、商人及芸芸众生,跋涉于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之中,历经着无数艰难险阻,唯有坚定的信念是心中不灭的路标,指引着他们一往无前。



而分布于丝绸之路沿途的诸多石窟寺,集众生之力,汇聚信念,串联起欧亚大陆上思想与文化传播的轨迹,见证不同时期、地域的文化彼此交流碰撞,包容互鉴的历程。


·唐 李君莫高窟佛龛碑。©敦煌研究院



--- 庄严净土 ---


敦煌石窟见证了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过程,也记录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中国化的佛教具有圆融、实践、思辨、和谐等人文内涵,而其宗教精神中的慈悲、奉献、自觉、善行、利众等意旨,具有助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



莫高窟在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交汇中不断洗练升华,传承着佛教哲学与宗教内涵,并在多元文明的交融中不断吸纳精华,积淀成灿烂的艺术宝库。


·北宋 淳化二年(991)《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甘肃省博物馆


石窟艺术包含着现实与信念,兼具生活与信仰,汇聚智慧与虔诚,古人以信念为指引,以华丽庄严却不失灵动的笔触,在壁面上描绘人类精神的归宿。


·北宋 木雕八臂观音残像(局部)。©敦煌研究院



--- 壁上丹青 ---


无论是来自深海的珊瑚,还是来自群山的晶石,亦或溪流中的砂金,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颜料,在漫漫丝绸之路上,随着驼铃声抵达敦煌,在画工与塑匠手上幻化成缤纷色彩,东西方艺术表现与审美在这里交映成辉,孕育了具有华夏气派的审美意趣与艺术精神。



敦煌壁画中的颜料根据化学物分类法,可分为三类:无机颜料、有机颜料和非颜料物质三种类型。



无机颜料中的红色有朱砂、铅丹、雄黄、绛矾;黄色有雌黄、密陀僧;绿色有石绿、铜绿;蓝色有青金石、群青、蓝铜矿;白色有铅粉、白垩、石膏,熟石膏、氧化锌、云母;黑色主要是墨。此外,壁画、彩塑上还应用了金箔、金粉。



有机颜料红色有胭脂(红花提取物),黄色有藤黄,蓝色有有机蓝(靛蓝)。而壁画中非颜料的矿物质以白色为多,如高岭石、滑石、石英、白云石,还有碳酸钙镁石、角铅矿、氯铅矿、硫酸铅矿等,都是古代富有经验的民间画工因地制宜挑选来做颜料代用品的。




02

万象人间


中华文明的脉络中,始终饱含着理性精神与人文色彩。通过古代的建筑家具、服饰妆容、乐舞图案生活器皿,体会其中活泼灵动的生命意识,感受古人在世间百态中体验万千气象,于日常伦常里表达人情至性。



中国古代匠师将自身的生命情感与心力夙愿倾注其中,既让器物合乎自然之道,又彰显出技艺的巧夺天工。在造物艺术的世界里,看到天地之大美、万物之生机,感知到代代相继、生生不息的传承。




--- 霓裳美仪 ---


素有“衣冠王国”美誉的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保存了丰富的服饰图像,从北朝至宋元,跨越干年。



壁画中的佛教尊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的世俗人物以及供养人和各民族不同类型的服饰画面,集中、全面、系统的反映出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嬗变的脉络。


·清 点翠荷花纹、凤凰纹头花。©故宫博物院


·清 描金带彩黄杨木什锦梳具。©故宫博物院


敦煌壁画中的古代服饰及妆容与故宫的藏品息息关联,以实物和图像展示出一脉相承、传承有序的中华服饰史。



--- 妙音乐舞 ---


敦煌壁画中乐舞图像的绘制历经干年,仅描绘出佛国世界天乐曼妙的无限盛景,又突出了天人同乐、以乐舞供养的现世实践,多维度地展现出珍贵的音舞图像史。


敦煌石窟群中有370多个洞窟绘有乐舞图像。壁画中的乐器涵盖了吹奏、拉弦、弹拔、打击等乐器类型,约50种7000余件。乐器来源于中原、敦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西域,壁画中的大型乐队最多达38人。

·唐 贴金彩绘石伎乐俑。©天水市博物馆

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受汉唐舞蹈传统古印度佛教文化、周边众多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成为保存丝绸之路多民族、多区域文化融合下乐舞图像的大美之境。

·清 黑漆描金山水花鸟纹琵琶。©故宫博物院


除了琵琶类乐器,故宫敦煌特展中的“妙音乐舞”单元还展出了胡琴、排箫、笙等乐器。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与故宫院藏的实物交相辉映,共同展现出故宫与敦煌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音乐文化遗存的独特魅力。



--- 图案华章 ---


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独具形态,纹样丰富,色彩绚丽,承继关系明确,发展脉络清晰。这些装饰图案华章异彩、像一条精美的纽带把石窟建筑、壁画、彩塑联结成风格多样的有机整体。




--- 万物有情 ---


敦煌石窟的动物图像是以佛教内容为中心,描绘来自中原、西域的争夺飞禽走兽,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神瑞动物。他们在壁画中或出没于山林、或翱翔于云天、或潜游于水中。画师不仅刻画其形体之优美,动物形象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因此在敦煌石窟中,动物图像一般不独立构成画面,基本依附于宗教题材内容作为重要的元素出现。




--- 人间百态 ---


敦煌壁画以佛教经典及故事为主题,除了表现宗教内容还有大量反映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画面。有农民耕种、收割、打场、扬场;手工业者建造、制陶、冶炼、酿酒;市井百业中贸易、肉坊酒肆、弈棋百戏以及反映婚嫁丧葬习俗的画面。



这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画,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喜、怒、忧、思,以及由此产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现象,是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珍贵资料。


·汉 铜六簙戏俑。©灵台县博物馆



03

保护传承


敦煌与故宫的文物保护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发展休戚与共。新中国成立以来,敦煌与故宫文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从筚路蓝缕到行稳致远,迈上了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1987年,故宫博物院和敦煌莫高窟同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从过去到现在,守护这两处伟大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们,不辱使命、薪火相传、砥砺前行,让古老的敦煌与故宮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芒。




---紫禁初开 ---


帝制终结,民国肇建,为紫禁城空间的转变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1913年12月,北洋政府内务部下令设立古物陈列所,"以为博物院之先号”。



1914年10月10日,古物陈列所在武英殿举行开幕典礼。1924年11月5日,提政内阁公布《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要求溥仪迁出紫禁城。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内举办开幕典礼。帝王宫殿任人观览,皇家收藏公诸于民,古物陈列所的开办和故宫博物院的开院,推动了紫禁城功能空间的彻底转变。



1933年初,日军进犯山海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议文物南迁,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相继爆发,南迁文物分三路疏散西南。抗战时期,故官文物辗转

迁徙,历时十余载,行程数万里,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洂。


·1933年 集聚在午门前预备南迁的故宫文



--- 故宫新生 ---


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高度关注故宫及其文物的完整保护。1949年1月16日,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关于保护北平文化古迹的电报,特别命令“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以及其他著名而且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



1950年、1953年、1958年,大部分南迁文物分三次北返故宫。随着古建筑修缮的开展和文物整理的推进,寿康宫青铜器馆、慈宁宫陶瓷馆、钟粹宫历代艺术馆等专馆相继开放。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逐步形成了宫廷原状、历代艺术、专题展览的陈列体系。




--- 国宝永存 ---


1987年12月,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故宫博物院采取了参观限流、兴建地库、机构改革、治理周边环境等措施,推进了故宫及其文物的整体性保护。



2003年2月,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工程获批,这是百余年来故宫最大规模的古建修缮工程,其实践经验丰富了东亚木结构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




--- 文脉赓续 ---


2013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平安故宫”工程,2016年起,连续举办“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2019年正式提出“四个故宫”建设体系:以平安故宫为基础、学术故宫为核心、数字故宫为保障、活力故宫为根本。故宫博物院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风雨敦煌 ---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敦煌石窟千年的繁盛。15世纪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敦煌也逐渐萧条。20世纪上半夜,生生的艺术殿堂被流沙淹没,窟体坍塌,塑像倾倒,壁画。而更为不幸的是,一百多年前藏经洞的惊天发现,引来了各国“考察团”“探险队”的文物掠夺,壁画和彩塑也难逃一劫。


·伯希和在藏经洞。


上世纪30、40年代,在敌寇压境、山河破碎的非常时刻,许多有志青年自觉肩负起维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开启了保护石窟的艰辛壮举。




--- 历历新生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敦煌石窟高度重视,千年营造的绝响再兴,石窟发出勃勃生机。





--- 众心一念 ---


敦煌是一种精神,穿越时空,使无数的“莫高窟人”守望相知,共燃心灯,因敦煌而众心一念,春风化雨间,汇集了国内外许多的保护力量,负重前行而不负时代,聚沙成塔,续写着中华文脉不孤的新篇章。




04

复制洞窟


此次敦煌特展,特别搭建了以敦煌为原型的复制洞窟空间,用于展示高保真复制壁画、多媒体影片、敦煌壁画相关内容3D模型和辅助展品。三座按照原始大小复制的敦煌石窟,让人身处紫禁城中,也能瞬间穿越到两千五百公里外的大漠敦煌,感受精妙绝伦的沙漠中的美术馆。




--- 莫高窟第220窟 ---


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开凿于初唐(618—712)(中唐、晚唐、五代、宋、清重修)。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当四壁之上层壁画大面积脱落,经敦煌艺术研究所剥离后,初唐艺术杰作赫然重晖。



·初唐 莫高窟第220窟复制窟。


主室西壁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清重修),龛沿下画初唐供养人像。龛外两侧画文殊、普贤变各一铺。此窟南北壁均为通壁巨制,南壁画 “无量寿经变”,北壁画“药师经变”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男女供养人各身,另有贞观十六年(642)题记一方。门两侧绘 “维摩诘经变”



197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此窟重层甬道进行了整体搬迁,底层壁画完好如初,甬道北壁有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画新样文殊变一铺;奉达等供养人画像七身;题记一方;甬道南壁晚唐画一佛、一比丘、七供养人;五代翟奉达书“检家谱”题记一方。此窟壁画,每幅皆为上乘之作,是唐代莫高窟中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 莫高窟第285窟 ---


该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大统五年(539)的墨书题记,是敦煌石窟中现存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记录的洞窟。主室为覆斗顶形窟,平面呈方形。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复制窟。


窟室中央现存一座元代所建的方形坛台,南壁和北壁对称开凿四个小禅室。部分禅室内还残存元代所修小塔的塔身。窟顶中心画华盖式藻井。四披绘中国传统神话中诸神与佛教护法神的形象,有摩尼宝珠、力士、飞天、雷公、乌获、伏義、女娲等。四披下部一周绘三十六身禅僧于山间草庐中坐禅,山林间绘有各种野兽及捕猎场景。



西壁中央凿圆券形大龛,两侧各有一小龛。主龛内为倚坐说法佛,两侧小龛内各一身禅僧塑像。龛外壁两侧画佛教诸天形象,有日天、月天、诸星辰、摩醯首罗天、毗瑟纽天、鸠摩罗天、毗那夜迦天等。龛沿以忍冬纹装饰。



南壁依上、中、下三段分布不同题材。上段绘十一身持乐器的伎乐飞天;中段绘《五百强盗因缘》故事画;下段则绘有《化跋提长者及姊因缘》《度恶牛因缘》《沙弥守戒自杀因缘》和《婆罗门施身闻偈因缘》故事画,其构图为中国传统的长卷连环画形式。



北壁分上、下二段,上段绘有七铺说法图,每铺下方均有发愿文和男、女供养人像,北壁下段亦开有四个小禅室,与南壁小禅室相对应。东壁门上方绘有三身坐佛;门南、北两侧各绘大型佛说法图一铺。



道顶层残存中唐所绘趺坐菩萨一铺;南壁为中唐画不空绢索观音经变一北壁为中唐画如意轮观音经变一铺。前室平面横长方形,窟顶为一面斜坡形,存宋画残痕。



前室西壁门上开一小窟(第286窟),门南残存宋代供养人像,底层可见中唐画,最底层为西魏壁画。门北为第287窟,存宋画男供养人像。




--- 莫高窟第320窟 ---


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开凿于盛唐(712—766)(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


·盛唐 莫高窟第320窟复制窟。


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佛龛。主室平面近方形,窟顶藻井画云头牡丹纹井心,周围绘方胜、半团花、菱形、团花、鱼鳞等样。边饰以朱、青、绿敷色叠染,色彩浓艳厚重,保存犹新。



四披画千佛。南壁中央画释迦说法图一铺(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损坏两方)。西壁龛内塑像仅存一佛、一弟子、二菩萨。龛顶弥勒说法图中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依次而立,天王身着锁子甲、髀裈,为说法图中仅见。



龛内壁绘有八弟子、二菩萨,菩萨服饰华丽;龛外两侧绘观音。北壁画三联式布局的 “观无量寿经变”,中间是“极乐净土”内容,两侧为“未生怨” “十六观”,形式与阿弥陀经变相类似。



画面突出宝池中莲花化生、祥禽瑞鸟与伎乐的描绘,境界优雅,色彩以青、绿、黑为主,色调清淡,是盛唐同题材经变画的统一风格。



05

展览信息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于2021年9月17日在故宫博物院隆重开幕。展览设在午门—雁翅楼展厅,分为“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三个单元,共展出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188件。



展览中使用了敦煌壁画临本35件、复制彩塑6身、高保真数字化壁画复制品70余幅,以及仿制华盖、佛塔等辅助展品20余件。



同时,午门西马道下还搭建了一个临时展厅,全窟复原了莫高窟的第285窟、220窟和320窟。走进展览,观众能够近距离体验中华文明千年华彩汇聚的两大代表,敦煌与紫禁城的独特魅力。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已于2021年11月26日闭展,展览全景和展品详细介绍可在故宫博物院官网查看。(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直接跳转至网上展厅)



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敦行故远”展览的策展理念,了解展览亮点、展品故事,故宫博物院联合新华网客户端推出了《敦行故远——当故宫遇见敦煌》电子杂志。


杂志中包含了展品的背后故事,策展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展览深度解读,以及趣味横生,独家打造互动游戏。(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直接跳转至电子杂志)






延伸阅读:

敦煌莫高窟壁画——极乐净土

博物馆Vol.001 | 故宫博物院

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发现中医之美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

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长城内外皆故乡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华夏之华

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展——富贵长春

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福寿文化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微故宫、文博圈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迪爱逛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