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讨妻子欢心,他竟然复活了一门传统手工艺
中国中西部,国家级非遗人均拥有量远远高于东部沿海。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脆弱的代际传承以及创新意识落后等,中西部许多非遗陷入了传承危机。前段时间播放的《百鸟朝凤》,就是一个缩影。
如何才能走出传承危机?跨界融合是一种很好的模式——通过设计师专项合作,将传统的非遗工艺、即将失传的工艺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从而让其走进现代生活。
竹丝扣瓷便是如此,虽曾是皇室贡品,却一度濒临消亡,直到遇上这对设计师夫妇——因为跨界融合,它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一个偶然机会,
谭雪娇看到一款名为“桥”的竹丝扣瓷杯,
来自奢侈品牌爱马仕的中国品牌“上下”。
深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但一看价格,竟高达4500元,
她也只能忍痛放弃。
但这一切,没有逃脱丈夫易春友的眼睛。
于是他开始私下搜集竹丝扣瓷的资料。
从小,谭雪娇就对竹编工艺情有独钟。
她的家乡也曾盛产竹编,
风过竹林,午后光影摇曳,
这是谭雪娇回不去的童年记忆。2006年,谭雪娇大学毕业后,和易春友合伙,成立了工作室。两个情投意合的人,结为夫妻,以竹子为材料,开始了竹编手工艺设计。有一天,谭雪娇正在发呆。
丈夫兴冲冲跑过来,递给她一张报纸。
报纸上醒目的标题深深吸引了她,“濒临灭绝的清代瓷胎竹编”。竹丝扣瓷始于清朝,就是瓷器作内胎,
外面用丝细如发、轻薄如绸的竹丝,
经过匠人超高的技艺,一丝一丝编绕在瓷器上。
由于制作难度极高,竹丝扣瓷被称为“竹编中的皇冠”。
一开始只作为皇室贡品,解放后成为赠送外宾的礼品。
1980年代,四川邛崃上千人从事此行业,专门用于出口。
“这样一门绝伦的手艺,怎么就濒临消亡了呢?”
看到报纸,谭雪娇大吃一惊。
看着妻子惊喜又失落的表情,
易春友决定:一定要带老婆去邛崃探访竹丝扣瓷的秘密。
竹林下林立着竹编作坊,还有代代相传的手艺人。
由于对当地情况不熟悉,
易春友带着妻子邛崃寻找了十几天,
才找到了瓷胎竹编大师——游伟。
此前,游伟是一家竹编工厂负责人。
厂子倒闭后,他割舍不下多年的手艺,
编在平乐古镇租下一间门面,专卖瓷胎竹编工艺品。
瓷胎竹编需要经过裁料、去青、破节、晒色、烤色、刮片、染色等十余道工序。
每一道都极为精细,难度极高。
虽然竹丝编织技艺精绝,
但内裹的瓷胎廉价粗粝,器形也不美。
竹编图案千篇一律,外刷劣质俗艳油漆,
完全跟不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所以,邛崃竹丝扣瓷在新世纪慢慢失去了市场,
很多手艺高超的师傅也改行谋生去了。游伟为了让老匠人们不放弃竹编,
搭上了自己多年的积蓄,
不断地从匠人手里收货。店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竹编工艺品,
但因过时守旧,几乎无人问津。
“要想卖出去,必须得让它跟上现代审美。”
易春友夫妇的手和游伟的手紧握在一起。
夫妻俩决定用现代设计来包装竹丝扣瓷。
于是,他们开始了不停地往返。广州、邛崃、景德镇……不停地沟通、修改……“好的竹编技艺,必须要足够好的瓷胎来配。”
有了好设计之后,易春友夫妇决定摒弃粗粝的瓷胎。
两人寻遍景德镇后,终于情倾高白泥瓷器。高白泥瓷器质感温润,颜色纯净,如同新剥壳的鸡蛋白,极具质感。接下来,便是去掉花花绿绿的工业油漆。
用德国进口的食用级木蜡油作为竹编保护涂料,
保持着竹白、烤茶、深栗等原竹本色,
契合人们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理念,
隔热、防滑,经久耐用又环保安全。
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一结合,
久居深山的竹编艺人便有了纷至沓来的订单。
跨界融合,让一个濒临消亡的非遗手艺重新焕发出耀眼的青春。
换一种方式让人们欣赏这门古老工艺,
才能让其走进、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改变,并不是摒弃过往,而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拾遗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