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生活的无序,时间就是真相 | 译文社科2023年新书目录
最受读者喜爱的译文纪实系列将推出聚焦公共卫生的重磅作品,重返更多真实的罪案现场,探寻历史深处的秘密,去了解这个时代中国女性的独特真实经历和面貌……
拥有医学思维,在当下显得越发重要。译文科学系列中,《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作者王兴医生将带来《每个人的医学思维课》。从一个人日常生活到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结合科学知识、人文思考,为在疾病面前迷茫而忧虑的普通人提供一套基础的认知与思路。
译文坐标系列将推出日本新锐经济学家斋藤幸平的代表作《人类世的“资本论”》,本书是近年来日本生态马克思主义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作品。
历史学堂将推出日本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重要著作《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还原日本“大逆事件”这一“国家犯罪”事件的真实面貌的《大逆事件》,以及关于纳粹德国边缘科学历史的《希特勒的恶魔》,印巴1947年冲突的历史著作《漫长的八月》等。
生活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出版也是,不变的是我们将持续推出优质的书籍。2023你最期待哪一本新书?下面与大家分享这份书单。
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室
2023年新书目录
(信息可能会有改动,具体以出版时为准。)
译文纪实
自然与人
《疫苗的故事》
Vaccinated: One Man's Quest to Defeat the World's Deadliest Diseases
疫苗的诞生让人类的寿命
比100年前延长了30年
他的工作,每年能挽救约800万人的生命
(美)保罗·奥菲特 著
内容简介:
莫里斯·希勒曼是现代医学史上一位英雄般的传奇人物。全球14种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接种的疫苗中,有9种是他的发明。这些疫苗使得以前极其常见和致命的疾病,包括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等已被全世界遗忘,他也因此被尊为“现代疫苗之父”。
此外,他还是第一个预测出流感大流行时间的人,并在疫情传入美国之前成功研发出了疫苗;美国医学研究人员能得的所有大奖,他全都得过;他的工作,每年能挽救约800万人的生命。而因为疫苗的诞生,人类的寿命比100年前延长了30年。
希勒曼以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次次突破科学障碍研制疫苗。他的一生,是现代流行病学和疫苗学的缩影,而疫苗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希勒曼的故事。
奥菲特曾与希勒曼共同发明了轮状病毒疫苗,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最后几个月里深入了解了他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作者生动地讲述了希勒曼研发各种疫苗的细节,也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全球背景下的疫苗开发,勾勒出200多年来的公共卫生史,在展示流行病学得失的同时,也以有力的证据提醒人们重视疫苗的价值以及科学所拥有的拯救生命、保护人类福祉的力量。
作者简介:
保罗·奥菲特(Paul A.Offit),医学博士,是专门研究传染病的儿科医生,是疫苗、免疫学和病毒学专家,还是一种轮状病毒疫苗的共同发明人。
他是莫里斯·R·希勒曼疫苗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儿科教授、费城儿童医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目前,作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疫苗工作组的成员,正在为抗击新冠肺炎而工作。他也是FDA疫苗和相关生物产品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美国疾控中心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作为疫苗领域的专家,他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J.Edmund Bradley儿科卓越奖;美国传染病学会疫苗开发青年研究员奖;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颁发的研究职业发展奖。
《生命线:
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之战》
Lifelines: A doctor’s Journey in the Fight for Public Health
一本振奋人心的回忆录,
一扇了解公共卫生内部运作的窗口
最终,我们将摆脱病毒,
但真正的康复将更为漫长
(美)温麟衍 著
内容简介:
“今天是公共卫生拯救了你的生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这是温麟衍喜欢说的一句话。从公共卫生危机的前线,温麟衍博士领导了对抗阿片流行病、传染病爆发、母婴死亡率疫情中谣言的斗争。温麟衍根据自己的深刻经历,生动详细地揭示了公共卫生这只看不见的手,展示了它如何独特地包含科学、宣传、医学和政治;创新项目如何将枪支暴力视为传染病,将种族主义视为健康问题;公共卫生如何在保护弱势群体和维护社区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温麟衍自己的故事是一个独特的美国移民的故事,她13岁上大学,从医学院毕业,在急诊室工作,并转向公共卫生事业。《生命线》提供了扣人心弦的故事和无与伦比的权威,它是一本振奋人心的回忆录,一扇了解公共卫生内部运作的窗口,让人们认识到人人享有健康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作者简介:
温麟衍博士是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急诊医师和卫生政策与管理客座教授。作为大流行防备和应对方面的专家,她被公认为现代医疗50位最具影响力的医生高管和领导者,以及医疗领域25位少数族裔高管;美国公共卫生协会地方公共卫生工作最高奖;年度政府公职人员;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2019年,温博士被《时代》杂志评为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冷柜里的恶魔》
The Demon in the Freezer
从炭疽袭击到超级病毒,
生物恐怖主义,现代公共卫生危机,
《血疫》《血殇》《冷柜里的恶魔》,暗黑生物三部曲大完结!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
内容简介:
2001年10月的炭疽袭击是美国本土的第一次重大生物恐怖事件,在《冷柜里的恶魔》中,理查德·普雷斯顿将我们带入位于德特里克堡的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所中心,这里曾经是美国生物武器计划的总部,现在是国家生物防御的中心。
对于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所中心的顶级病毒学家彼得·耶林而言,目前,他最紧迫的任务是开发一种能对抗天花的药物。天花病毒曾夺走5亿多条人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地球上被根除,这是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
目前,天花毒株被保存在两个地方,亚特兰大疾控中心和西伯利亚一家病毒学研究所的高度安全的冷柜中。但是,冷柜里的恶魔已被释放。
几乎可以肯定,秘密实验室的生物学家正在利用基因工程创造一种新的超级病毒,一种能抵抗所有疫苗的天花病毒。
作者简介:
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1954- ),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普雷斯顿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1987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虚构作品《初光》,这本天文学题材的书获得了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1994,普雷斯顿推出了另一部科学写作经典《血疫》,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
《白色天空下:未来的自然》
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
一个更热、更多洪水和干旱
以及更多灾难降临的世界正在逼近。
运用科技与智慧主动干预自然,
可能扭转“大灭绝”吗?
在“人为”介入后,自然还是自然吗?
奥巴马、比尔•盖茨推荐
入围温莱特文学奖短名单
《华盛顿邮报》年度十大好书
《时代周刊》《时尚先生》
《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年度好书
(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5年普利策获奖作品《大灭绝时代》的续篇。我们目前处于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在这个时代人类的影响无所不在。我们不只在表象上改变了自然环境,而是从里到外影响了海洋、森林、河流,以及超过半个地球表面的地形。我们从生物基因上改变植物、动物的种类,甚至制造地震。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但却在更多层面上失去控制。这一次,科尔伯特将考察人类过去如何在有时勇敢、有时愚蠢的情况下,为了控制自然而挑战自然,在几十年间销毁那些几百万年才创造出来的事物,又是如何试图逆转自己造成的破坏。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美国知名记者、优秀科普作家,《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她的写作兼顾科学的严密性与辛辣的幽默感,以观察深刻、逻辑清晰、行文生动著称。2014年《大灭绝时代》甫一问世,就在欧美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受媒体与学界一致好评,并获2015年度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
《预兆局》
The Premonitions Bureau
人,可以预感未来吗?
疯狂与奇迹、科学与超自然,
一段进入人类心灵最令人不安的领域的真实之旅。
(英)山姆·奈特 著
内容简介:
1966年10月21日凌晨,住在伦敦郊区的音乐老师米德尔顿被一场恶梦惊醒。她醒来时喘气哽咽,确信灾难即将来临。
一小时后,威尔士南部地区的一座煤矿废料倾塌,造成144人死亡,其中多数是儿童。到达现场的医生和急救人员中,包括知名的精神科医生约翰·巴克。灾难过后,来自各种“预感者”的回信促使他成立了预兆局,后者是一个来自各界由数百名通讯员组成的网络,从银行职员到芭蕾舞教师……
最终,有两位天赋出众的“预感者”以惊人的准确性,预测了飞行失事、暗杀和国际事件。然而不久之后,两人告诉巴克一个不安的预感:他即将死去……
作者简介:
山姆•奈特(Sam Knight),英国记者,《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同时为《纽约时报》《卫报》《金融时报》等知名媒体供稿。他曾两获外国记者协会奖,并入围奥威尔写作奖短名单。
真实罪案
《毒理学破案手册》
The Poisoner’s handbook
科学家与下毒者的猫鼠游戏
20世纪初的历史和科学惊悚片
《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书评》《纽约观察家报》《出版人周刊》联合推荐
(美)黛博拉·布鲁姆 著
内容简介:
《毒理学破案手册》讲述的是关于化学和刑侦、毒药和谋杀的迷人故事,作者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终身顾问、普利策奖得主,她通过11种具有代表性的毒物和相关著名案件的侦破,简述了毒理学这门现代科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诞生以及随后的应用。
在20世纪初的纽约,毒物为完美犯罪提供了一条捷径。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办法能检测出尸体中的有毒物质,下毒者在用毒药解决麻烦后可以逍遥法外,以至于下毒杀人盛极一时。当时,科学在坦慕尼协会控制的验尸官办公室里没有一席之地;而且腐败猖獗,死亡证明由警察出具,只要买通,死者哪怕七窍流血也会是“自然死亡”。此外,20世纪初的工业创新使得大量现代毒药涌入美国,为聪明的下毒者创造了新的机会,也为早期的法医侦探带来了新的挑战。普通人为情为财下毒害命,更可怕的是,美国政府为了禁酒,公然在酒类饮品中下毒……
所幸,1918年,一位超凡的病理学家查尔斯•诺里斯排除万难获得聘用,成为纽约首位训练有素的药物检测者,随之,下毒游戏永远地改变了。诺里斯甫一上任,就招募了天才的化学家亚历山大•格特勒,二人一起创建和领导了该市首个毒理学实验室。在他们的努力下,毒理学在美国成为一门令人敬畏的科学,他们开拓性的科学侦察工作,不仅让许许多多下毒者无所遁形,也让司法系统面目一新,而他们培养的人才也散布到美国各地成为法医办公室的负责人和中坚力量。诺里斯和格特勒以自己的科学贡献,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毒理学的先驱和司法的守门人。
本书出版后在美国大受欢迎,由作者编剧,拍成了同名纪录片。
作者简介:
黛博拉·布鲁姆(Deborah Blum),麻省理工学院奈特科学新闻项目(KSJP)负责人,Undark杂志的创刊出版人。她还是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的前主席,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员,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终身顾问。1992年,她因灵长类动物研究系列报道获得普利策奖。此外,她还为《纽约时报》《连线》《时代周刊》《发现》《卫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撰稿。
《我身边的恶魔》
The Stranger Beside Me
每个人都想知道,
是否有个怪物生活在我们周围,
甚至与我们朝夕相处。
美国家喻户晓的积案最多的连环杀手
泰德·邦迪的故事
(美)安·鲁尔 著
内容简介:
安·鲁尔被誉为 “美国最好的真实罪案作家”。
《我身边的恶魔》是一部经典的真实罪案之作,是以一手资料写成的犯罪调查笔记和回忆录。首次出版就在英美各大真实罪案作品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多年来不断再版,还被拍成了多部影视作品。
泰德·邦迪是美国积案最多的家喻户晓的连环杀手之一。多年来,他跨州虐杀素不相识的年轻女性,罪行令人发指。他狡猾无比,依仗自己在法学院受过的训练,面对警方和法医的确凿证据一直辩称无辜,并且玩弄法律,戏耍司法人员甚至自己的律师团队,以致判决和行刑数次推迟,拖延了十几年也无法了结,更屡次伺机脱逃。最后,黔驴技穷之际,他突然宣布自己实际杀害过三百多人……
泰德·邦迪至死也没让美国警察放下心来。不仅如此,在他被送上电椅三十多年后,仍有记者在调查他,仍有心理学家在分析他,仍有司法人士在研究他。
作者安·鲁尔离开警队后,在西雅图“危机热线”做志愿者,她在交往中逐渐意识到和她一起做志愿者的泰德正是她的警方正在追踪的连环杀手“泰德”。她和泰德1971年结识,他们的友谊和通信贯穿了他的余生。其间,她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一个寻找凶残的连环杀手的犯罪记者,她用泰德向她描述的他的双重生活,再加上她全程追踪了多地警方的侦破工作以及庭审和媒体报道,以丰富的细节全方位地串起了泰德的整个人生故事。
作为一本扣人心弦、极具爆炸性的真实罪案经典,本书抓住了普通人的心理——每个人都想知道,是否有个怪物生活在我们周围,甚至与我们朝夕相处。
作者简介:
安·鲁尔(Ann Rule, 1931—2015),21岁跟随祖父的脚步加入西雅图警局,一年半之后,因视力问题离开,5年后开始报道警方案件,1969年起全职从事真实罪案写作。
她主修过未成年人心理学、犯罪学和刑罚学,完成了犯罪现场调查、治安管理、犯罪现场摄影和抓捕、搜查和扣押等课程并获得了学位。
作为认证讲师,她在多个州讲课,内容包括:连环谋杀、施虐型反社会人格、杀戮妇女和表演型罪犯。
她是制定暴力犯罪逮捕计划(VI-CAP)的美国司法部特别工作组成员,并在参议院司法小组委员会就受害者权利和连环杀手的危险等问题两次作证。
鲁尔被誉为“美国最好的真实罪案作家”。
《消失的怪人二十一面相:
格力高·森永投毒案300名调查员的证言》
未解決事件 グリコ・森永事件~捜査員300人の証言
“至死我都无法忘记那个狐狸眼男子”
昭和末年,以整个日本为舞台上演的
剧场型犯罪之未解迷案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著
内容简介:
1984年3月江崎格力高社长被绑架,绑匪们要求10亿日元和100公斤金块的赎金。江崎社长设法自行逃脱,然而绑架案只是事件的开端。不久,该犯罪集团以“怪人二十一面相”的名义向格力高、森永、好仕等大型食品公司寄出勒索信,扬言要在这些食品公司的产品中无差别投毒,导致大量食品被迫下架。虽然没有一人因投毒伤亡,但食品公司蒙受了巨大的声誉和财产损失。
犯人不仅向勒索对象寄出勒索信,还给各大媒体寄去犯罪通知,共发出信件140余封。在媒体的大肆报道下,整个日本都成为了“怪人二十一面相”表演的舞台,其嚣张猖狂前所未闻。
警方前后投入警力130万人,展开多次大规模围捕行动,却都无功而返。数回进入警方视野的“狐狸眼男子”也销声匿迹。2000年2月12日,追诉时效届满,“格力高·森永投毒案”至今仍是一件无头悬案。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采访300余名当时参与调查的人员,检证未能解决案件的原因,并利用新型声音识别技术,发现了新的线索。
作者简介: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秉承“实验性”“独家性”和力求“感动”大众的一贯理念,大胆创新取材方式,敢于挑战各种话题,致力于挖掘事件真相。几十年来,制作播出电视节目数千部,并陆续推出了《无缘社会》《女性贫困》《老后破产》等大量反映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书籍。
《从死刑台生还》
死刑台からの生還
12年无人问津的申诉,34年牢狱之灾。
他的冤情是公开的秘密,
死刑被无限期延后,
可如何才能推翻“重审的壁垒”,
重获自由?
(日)镰田慧 著
内容简介:
《从死刑台生还》记录了日本四大死刑冤案事件之一“财田川事件”的完整过程,反思日本的司法制度,深入探讨了司法公正的问题。
此案嫌疑人谷口繁义不断诉求再审的信件被最高裁判搁置12年,直到被法官矢野伊吉看见,事态才有了转机。从司法系统内部为谷口伸冤阻扰重重,矢野不惜辞去法官职务,以律师的身份帮助谷口翻案。从死刑台生还的一路上,持续上演着与调查官、检察官的攻防大战。没有决定性物证、嫌疑人的自白书有明显逼供和伪造的痕迹、有不在场证明……尽管如此,谷口繁义还是在铁窗后度过了34年。作为法庭断案主要原则之一“疑罪从无”,真的被执行了吗?
作者镰田慧旁听谷口繁义的再审公判,收集谷口的上诉信、家书等材料,接触案件相关人士,痛觉背负冤案的无辜者的无助渺小,国家权力被滥用的后果之可怖。
作者简介:
镰田慧,1938年出生于青森县。曾是新闻和杂志记者,后成为自由作家。著有大量纪实作品,包括《汽车绝望工厂》《大杉荣:向自由飞奔》《欺凌自杀:12个孩子的父母的证言》《前往日本列岛(全六卷)》等。另有作品集《镰田慧的记录(全六卷)》。1990年凭借《反骨:铃木东民的一生》获新田次郎文学奖。1991年凭借《六所村的记录》获每日出版文化奖。
《不当逮捕》
不当逮捕
一名坚守原则的新闻记者之死
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
(日)本田靖春 著
内容简介:
混乱无序的战后日本,同时也洋溢着自由开放的气氛,在那个时代,新闻记者可以成为明星,也可以成为英雄。日本全国性大报《读卖新闻》的社会部记者立松和博便是其中之一,独家新闻不断,在乱世大放异彩。
1957年,在报道一起《卖春防治法》相关的受贿案后,立松因损害名誉罪被捕。此事透露着蹊跷。原来,立松得到的消息是检察机关的一派故意放出的假消息,意在抓出检察机关内部的泄密者,以此为突破口攻击自己的政治对手。
固执的立松坚守记者的职业操守,被捕后拒绝出卖线人。迫于压力的读卖新闻社最终抛弃了这位曾经的王牌记者,将立松的报道定义为假新闻。被彻底断送了记者生涯的立松最终自杀身亡。
立松是一个极具魅力、个性鲜明的人物,更是一个天生的记者。这样的立松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被捕、读卖新闻社的屈服也昭示着日本新闻言论自由时代的衰败。
作者简介:
本田靖春,日本著名记者、纪实作家。1933年生于朝鲜。1955年,早稻田大学政经学部新闻学科毕业,入职读卖新闻社,曾任社会部记者、纽约特派员,1971年离职。1964年报道卖血的现状,其关于“黄色之血”(频繁卖血致使血液中红细胞减少,血液颜色会偏黄)的连载报道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献血制度的确立。1984年,《不当逮捕》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另著有《私战》《诱拐》《瑕疵:花形敬和他的时代》等作品。1985年至1988年,任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评委会委员。2004年去世。自传《我,会终生做一个乖戾的人》成为其遗作。
《诱拐》
誘拐
日本战后最大绑架事件
一个被时代抛下的人和他犯下的罪
日本纪实文学经典杰作
获文艺春秋读者奖、讲谈社出版文化奖
(日)本田靖春 著
内容简介:
1963年3月31日,东京的平民区入谷,四岁男童村越吉展下落不明。男童父母报警后不久,绑匪打来电话,勒索50万日元。警方展开大规模调查,该案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是被称为“日本战后最大绑架事件”的“吉展绑架杀人事件”。本案中,日本警方和媒体首次达成“报道协议”,以保护被害人生命安全、协助警方调查为出发点,媒体主动对事件的取材和报道加以限制。
作者本田靖春从警方、被害人、犯人等多重角度重现案件的始末。本书细致的取材被认为是日本纪实文学的经典杰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刻画,还原了犯人小原保所代表的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被迈向“一亿总中流”(全国一亿人皆是中产阶级)的时代洪流抛下的人。“其情可悯,其罪难恕”的小原保的命运,是贫富差距显著的社会中处于底层的小人物的缩影。
作者简介:
本田靖春,日本著名记者、纪实作家。1933年生于朝鲜。1955年,早稻田大学政经学部新闻学科毕业,入职读卖新闻社,曾任社会部记者、纽约特派员,1971年离职。1964年报道卖血的现状,其关于“黄色之血”(频繁卖血致使血液中红细胞减少,血液颜色会偏黄)的连载报道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献血制度的确立。1984年,《不当逮捕》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另著有《私战》《诱拐》《瑕疵:花形敬和他的时代》等作品。1985年至1988年,任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评委会委员。2004年去世。自传《我,会终生做一个乖戾的人》成为其遗作。
《街角》
The Corner
街角根植在人类天生的欲望中,
而全世界的执法机构都招惹不起欲望。
在和毒品的战争中,
就算把疲于奔命的警察数量再翻一番,
或者把监狱床位数翻上三番,
也换不来持久的胜利。
街角赢了。
对于每一个个体,没有结局是注定的,
希望始终存在。
但街角本身,已无法改变。
《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图书
基于此书改编的HBO迷你剧集荣获艾美奖
经典美剧《火线》编剧大卫·西蒙作品
(美)大卫·西蒙、爱德华·伯恩斯 著
内容简介:
西巴尔的摩,费耶特街与门罗街的街角。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美国梦”早已支离破碎得只剩下噩梦。人们为毒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与此同时,这里竟然还凝聚着希望、关怀和爱。
《街角》这部作品真实记录了美国内陆城市巴尔的摩一年内发生的焦灼故事,主要围绕十五岁的迪安德尔及其破碎的家庭展开,追踪了一群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边缘人,揭露了纷繁复杂的街角江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粉墨登场。这里充斥着捕食者与猎物、毒品贩子和抢劫犯,还有喜忧参半的警察、手无寸铁的瘾君子以及无辜受害的过路人。
《街角》前所未有地捕捉到了一个大部分人都鲜少知晓的美国。仅仅通过一处街角,两位作者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执法警察、道德十字军以及福利体系在巴尔的摩这样一座内陆城市发挥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它永远地改变了人们对所谓“毒品战争”的看法,带领普通读者深入到美国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了解那里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作者简介:
大卫·西蒙(David Simon),美国著名电视剧监制、编剧及作家,前《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他的纪实作品《凶年》荣获1992年度爱伦·坡最佳真实罪案奖。根据《凶年》改编的《凶案组:街头生活》和《火线》都成为了经典剧集,被誉为美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彰显了美剧在文学性及社会批评方面的可能性。
爱德华·伯恩斯(Edward Burns),前重案科警探,服役20年后退休,成为巴尔的摩一所公立学校的老师。
历 史
《巴米扬大佛之劫:
“9・11”的前奏》
大仏破壊:ビンラディン、9・11へのプレリュード
巴米扬的东西大佛,
纽约的双子塔,
两起相隔仅半年的恐怖事件,
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
获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
(日)高木彻 著
内容简介:
2001年3月,阿富汗的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炸毁。6个月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此后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
为什么要炸毁巴米扬大佛?原本支持保护巴米扬大佛的塔利班为何改变立场?本・拉登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高木彻采访原塔利班高层成员,以及联合国阿富汗特别任务小组成员等试图通过交涉阻止巴米扬大佛被毁的国际人士,揭露巴米扬大佛之劫的内幕故事。
作者简介:
高木彻,1965年出生于东京。199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成为NHK的一名节目导演,任职于报道局。
《战争广告代理商:情报操纵与波黑战争》获2003年第24回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和第1回新潮社纪实奖两项大奖。《巴米扬大佛之劫:“9・11”的前奏》获2005年第36回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另著有《国际媒体情报战》等。
《战争广告代理商:
情报操纵与波黑战争》
ドキュメント 戦争広告代理店:
情報操作とボスニア紛争
被表演出来的正义,被诱导的国际舆论,
一场被公关公司操纵的战争。
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新潮纪实文学奖
(日)高木彻 著
内容简介:
“掌控情报的国家才能获得胜利”,一定意义上情报甚至成为了战争胜负手的重要资源。本书揭露了波黑战争中鲜为人知的情报战内幕。在这场影响广泛的国际政治事件中,一家民间公关公司作为幕后推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揭示国际环境中情报战的重要性的同时,本书给读者以警示:媒体的报道方向是可以被诱导的,社会舆论也是可以被操纵的,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煽动看客的情绪更是轻而易举。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场诱导和制造国际舆论的情报战。
本书获2003年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新潮纪实文学奖两项大奖,成为长销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高木彻,1965年出生于东京。199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成为NHK的一名节目导演,任职于报道局。
《战争广告代理商:情报操纵与波黑战争》获2003年第24回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和第1回新潮社纪实奖两项大奖。《巴米扬大佛之劫:“9·11”的前奏》获2005年第36回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另著有《国际媒体情报战》等。
《先发制人》
Rise and Kill First:
The Secret History of Israel's Targeted Assassinations
采访了以色列健在的所有国家政治、
军事和情报高官,
查阅了数以千计的文件,
深入以色列最隐秘的谍报活动,
追溯了以色列建国至今大大小小的暗杀行动
(以)罗南·伯格曼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份前所未有的幕后操作报告。
以色列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遇了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有近600万人丧生。如此惨痛的经历和教训,使得先发制人这一思想成为建国后的以色列的指导思想,甚至如同基因。
1948年成立伊始,保护国家免受伤害一直是情报部门和武装部队的责任,包括有针对性的暗杀大大小小的敌人,对以色列人民的攻击甚至先发制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做法,使得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周边关系的关系日渐紧张,也跟这些国家的武装势力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冤冤相报,从而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就连平民也未能幸免。
作者得到了现任和历任以色列政府成员,包括佩雷斯、巴拉克、沙龙、内塔尼亚胡以及以色列国防军、摩萨德、凯撒利亚(“摩萨德内的摩萨德”)等国家军事和情报部门的高级人物极为罕见的合作,亲自访谈,查阅数以千计的文件,深入以色列最隐秘的谍报活动的中心,追溯了以色列建国至今因为以杀止杀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提出了道德伦理问题及新时代的和平问题。
作者简介:
罗南·伯格曼(Ronen Bergman)是以色列最大的日报Yedioth Ahronoth的军事和情报事务高级记者,报道情报、国家安全、恐怖主义和核问题。曾获索科洛奖(Sokolow Prize,以色列最受尊敬的新闻奖)、“B'nai B'rith国际新闻奖”等荣誉。他毕业于海法大学法学院,在总检察长办公室任职。获英国外交部哲学奖学金,获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历史博士学位。被戴维·雷姆尼克称为“(以色列)最好的调查记者”。
《走进叙利亚破碎的心脏》
The Crossing
记录了叙利亚人民苦难的真相,以及苦难也无法磨灭的人性的光辉
入选2016奥威尔奖
入选2016法国五大文学奖项之一美第奇奖
(叙利亚) 萨马尔·亚兹贝克 著
内容简介:
萨马尔·亚兹贝克是一位叙利亚作家和记者。2011年时,她因为倒阿萨德政权,被迫放逐。 自此,坚决要让世人知道叙利亚人民受苦的真相,她勇敢的穿过土耳其边境的小洞,回到自己的国家。她拍摄了许多士兵、孩童、平民百姓,这些人只是想活下来,其中有很多故事是我们无法忍受的,艰难又残酷。但她也记述了一路上,她所见到的人性光芒:人们如何在狙击手的注视下生活,有原则的年轻男子如何对抗军方上司的命令,孩子们如何适应地堡……
萨马尔·亚兹贝克笔下的叙利亚生活非常真实,她的文字让人耳目一新。《走入叙利亚破碎的心脏》无疑是一本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意义非凡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出生于1970年的萨马尔·亚兹贝克念的是文学,后来成为一名记者,也为叙利亚电视及电影写剧本。她目前住在巴黎。
《市场给不了的自由》
Freedom from the Market
土地、劳力、社保、医疗、高等教育,
一部市场依赖的抗争史,
讲述自由与市场交锋的故事。
[美] 迈克·孔恰尔 著
内容简介:
“迈克·孔恰尔是金融改革最有力的倡导者,紧缩政策英勇无畏的批评者,也是改革派的中坚力量。”
——保罗·克鲁格曼
医疗保险、助学贷款债务、退休保障、儿童养育、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拥有自己的住所——这些问题推动着美国当前的政治激辩。它们实际上都跟同一个问题紧密关联:应该让自由市场决定我们的生活吗?
对此,著名经济评论员迈克·孔恰尔用振聋发聩的“不”回答了这个问题。《市场给不了的自由》融合了激烈的政治辩论和对美国历史大胆的新认识,告诉我们从美国立国之初开始,自由就意味着摆脱市场控制,而不是让市场以自由之名剥夺我们的种种自由。
孔恰尔梳理了宅地法和土地所有权、每天8小时工作制和自由时间、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计划、二战期间的日托服务、医疗保险和废除种族隔离、免费公立大学、知识产权以及公开上市公司的历史,展现了美国公众如何为确保所有人都能有条件享受自由而与市场奋力抗争的历程。
作者简介:
迈克·孔恰尔(Mike Konczal),美国自由派智库罗斯福研究所主任,致力于研究经济问题、不平等现象和民主政体中政府权力的作用,曾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合著《重构美国经济规则》。他的作品散见于《华盛顿邮报》、自由主义新闻网站Vox、左翼知识分子杂志《异议》及进步主义杂志《国家》。他也是广受欢迎的美国经济评论员,参与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的节目,也上过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万事皆晓”、“金钱地球”节目。
《哥本哈根的浮士德》
Faust in Copenhagen:
A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Physics
何谓“哥本哈根精神”?
玻尔、海森伯、泡利、狄拉克、德尔布吕克……
天才,为何结伴而来?
(美)吉诺•塞格雷 著
内容简介:
1932年4月,哥本哈根的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约四十名科学家在这里荟萃一堂,在人人敬爱的导师的目光下无拘无束地讨论起物理学的未来。他们要谈论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因为无论是对科学,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还是对他们各自祖国的历史而言,这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科学家称1932年为“奇迹之年”,因为这一年不但见证了中子和反物质的发现,也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工诱导核嬗变。这些重大发现预告了核时代的到来和大科学的出现,然而就在科学家们为此欢欣鼓舞的同时,欧洲也正势不可挡地坠入极权主义和战争的深渊。不到一年,希特勒登上权力宝座,改变了这些科学家的命运,也让1932年这次集会无忧无虑的氛围再也不可能出现。
《哥本哈根的浮士德》以主导哥本哈根会议的七名物理学家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为中心,其中玻尔、保罗·埃伦费斯特和莉泽·迈特纳三人已过知天命之年,是成就斐然的老一代科学家。维尔纳·海森伯、沃尔夫冈·泡利和保罗·狄拉克三人刚刚而立,但已经在物理学伟人祠占有一席之地。七人中最年轻的是二十五岁的马克斯·德尔布吕克,这次会议结束时上演的滑稽短剧就是由他执笔的。这出短剧是歌德巨著《浮士德》在物理学世界中的演绎,青年物理学家在剧中对长者们各种插科打诨,而剧中的情景竟然也预示了很多后来发生的事情,令人细思极恐。
作者简介:
吉诺·塞格雷(Gino Segr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是高能基本粒子理论物理学领域国际知名的专家,著有《迷人的温度》《哥本哈根的浮士德》《恩里科·费米传》等科普著作,曾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约翰·古根海姆基金会及美国能源部授予的基金和奖金。
《赌命:
医疗风险的故事》
You Bet Your Life
每一个医疗决定,都是一种风险。
只有理解风险,才能管理风险。
(美)保罗•奥菲特 著
内容简介:
无论你选择化疗、X光检查还是手术,每一个医疗决定,都是一种风险。
保罗•奥菲特医生指出,从四百年前人类的第一次输血到现如今的新冠疫苗开发,风险,伴随着每一种新治疗手段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无论社会还是个人,只有理解风险,才能接受风险,管理风险。
20世纪,美国人的人均寿命整整增长了三十年,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同时,每一项医学突破都伴随着悲剧。
输血、麻醉、化疗、疫苗、抗生素、X光检查、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制剂,奥菲特医生从现代医学最伟大的九种成就入手,讲述每一项医学进步背后的风险故事。
作者简介:
保罗·奥菲特(Paul A.Offit),医学博士,他是专门研究传染病的儿科医生,是疫苗、免疫学和病毒学专家,还是一种轮状病毒疫苗的共同发明人之一。他是莫里斯·R·希勒曼疫苗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儿科教授、费城儿童医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目前,作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疫苗工作组的成员,正在为抗击新冠肺炎而工作。他也是FDA疫苗和相关生物产品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美国疾控中心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陌生的中国
《最好朝南》
女人一定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最好朝南
认识自己,认识女性,认识中国
封面待定
三明治 著
内容简介:
24位女性,12种境况,12个问题。
在中国三明治过去发布的近千个故事中,女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议题,我们精选了过去几年三明治所记录的女性故事,希望呈现这个时代里中国女性的独特真实经历和面貌。
那些不在主流视野内的女性声音,那些突破重重障碍破茧生长的女性声音,那些曾是留守儿童的女性声音,哪些在职场中平衡个人成长和“母职”的女性声音。
这些女性决定不沉溺于一种“理所应当”和“就是如此”,决定去反思、梳理和记录自己的故事。她们不是要对抗什么,指责什么,批判什么,只是真诚地还原和记录。
在她们的讲述中,有一种坦荡而无畏的真实。
那是真正的力量。
作者简介:
中国三明治成立于2011年3月,是中国首个创新人群故事传播平台,也是倡导并帮助三十岁上下中国人进行“生活创新”实践的新型平台。三明治是指这么一批人——三十岁上下,感受到来自事业、发展、生活、家庭等多层次压力,同时又试图保留自身理想的一群人,也就是“三明治一代”。中国三明治在全球化背景的中国社会观察并记录时代症候群,报道采访了逾千名三明治个体,领域涉及创业、工作、生活方式找寻等主流话题。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一座小小的图书馆从无到有地搭建起来,
它改变了什么?
封面待定
杨素秋 著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描写西安碑林区图书馆是怎么建立的纪实文学。作者杨素秋是陕西某高校教师,2020 年挂职西安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期间,受命筹建该区图书馆,精选一万种最受大众读者欢迎的图书。一个文学博士到政府挂职,如何一砖一瓦搭建公共图书馆?遇到了什么样的误解、阻力,并如何对抗腐败?一万本精挑细选的书目背后,汇聚了多少爱书人的阅读史?数十名知识分子和专家,如何浓缩和筛选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图书馆贡献诚意?一座小小的图书馆,会为群众的阅读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他们还对公共文化机构怀有什么样的期待?
作者简介:
杨素秋,80后,女,文学博士,陕西某高校教师,2020年挂职西安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期间,受命筹建该区图书馆,精选一万种最受大众读者欢迎的图书,获得央视新闻周刊、腾讯谷雨工作室的关注和报道,被誉为“公共选书人”。
日本现场观察
《单身女性》
非正規・単身・アラフォー女性
中年、单身、贫困、非正规就业、照顾家人……
我们拼尽全力,只不过想活得像个普通人
日本失落的一代女性的绝望与希望
(日)雨宫处凛 著
内容简介:
在今天的日本,四十岁上下的一代人被称为“受难的世代”。他们被迫接受残酷的应试教育,经历激烈的高考竞争,而毕业就业时,又因泡沫经济破裂而遭遇就业冰河期的冲击。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成为自由职业者或派遣工,艰难维生。而这一群体中的单身女性所面临的困难与煎熬更远超其他人。她们不仅受困于金钱问题,还面临破碎的婚姻、生育、疾病、照顾父母和一个人如何终老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以“非正式员工”、“中年女人的相亲”、“生活的艰辛”、“年老的父母”四个主题,分别采访了自己身边有类似经历的几位朋友。作者在写作本书时43岁,一直单身,正和书中的采访对象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些生活在诸多焦虑中的女性们的“证词”,正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与日本女性问题方面的意见领袖栗田隆子的对谈,总结了日本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有形无形的歧视,为单身女性们的生活给出了积极的建议。
作者简介:
雨宫处凛,作家、社会活动家。1974年出生于北海道。经历了参加痴迷视觉系乐队和打零工度日的青春时代后,于2000年出版自传体随笔《活地狱天堂》。之后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校园欺凌、自杀未遂等为主题发表一系列著作,同时开始关注贫富差距等问题。2007年凭借《让我们活下去!难民化的年轻人》荣膺日本记者会议奖。
《过劳死:
这份工作比命还重要?》
過労死 その仕事、命より大切ですか
致打工人、社畜、猝死、996、007……
限于职场陷阱中无法挣脱的我们何去何从
职场人清醒自救宝典
(日)牧内昇平 著
内容简介:
打工人职场自救指南,职场极端案例真实呈现。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究竟带着怎样的心情在卖力干活?他们最后是如何苦苦挣扎的呢?被抛下的家人又会在怎样的阴影中度过余生呢?为何现在社会的过劳死、猝死现象越来越多?本书作者在《朝日新闻》刊登的过劳死特集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1个案例,深度采访了这11个丧亲家庭,从医疗、法律概念、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案例讲述和现象分析,为世人贡献了这份还原痛心真相的纪实文学,深度剖析了日本职场问题。
作者简介:
牧内昇平,1981年生于东京都,毕业于东京大学教育学专业,任职于朝日新闻,作为经济部记者负责过电机、IT行业、财务省,加入有关劳动问题的采访团队。主要的采访领域为过劳、职权骚扰等问题。
《欺凌自杀:
12个孩子的父母的证言》
いじめ自殺:12人の親の証言
“这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校园欺凌为何屡禁不绝?
(日)镰田慧 著
内容简介:
孩子突然自杀,留下悲痛又错愕的父母。得知孩子生前被欺凌的父母想要了解更多真相,学校和教育委员会却遮遮掩掩。关于欺凌引起自杀的报道层出不穷,然而,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1999年至2005年间,欺凌自杀事件的数量却是“零”。与之相对的,是舆论对自杀者本人及其家庭问题的指责:“是自杀的孩子自己太脆弱了。”“父母为什么没能发现自家孩子的异常?”本书作者镰田慧从12件欺凌自杀事件入手,采访去世孩子的父母,反映日本学校欺凌问题的现状,思考欺凌问题为何屡禁不绝。
作者简介:
镰田慧,1938年出生于青森县。曾是新闻和杂志记者,后成为自由作家。著有大量纪实作品,包括《汽车绝望工厂》《大杉荣:向自由飞奔》《从死刑台生还》《前往日本列岛(全六卷)》等。另有作品集《镰田慧的记录(全六卷)》。1990年凭借《反骨:铃木东民的一生》获新田次郎文学奖。1991年凭借《六所村的记录》获每日出版文化奖。
《老人漂泊社会》
老人漂流社会
“你问我要去哪里?我已无家可归……”
无法选择终老之所的老人们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老人漂泊社会”系列(《老人漂泊社会》《老后破产》《老后两代破产》)的发端之作,主要关注独居老年人的居住问题。
在各家医院和护理机构间颠沛流离的老人,连“终老之所”都没有;5平方米一间的“免费廉价住所”成为失去家的老人们“最后的住所”;在本人和周围人都没察觉的情况下患上痴呆症的老人,沦为了流浪者……
无法选择住在哪里,不得不四处漂泊,成为超高龄社会中部分老人晚年生活面对的严酷现实。
《无缘社会》获菊池宽奖三年之后,NHK特别节目再次聚焦老龄化、单身化的日本,反思养老金制度、生活保护制度等社会福利的不完善,同时探寻“共同住宅”老年人互助养老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秉承“实验性”“独家性”和力求“感动”大众的一贯理念,大胆创新取材方式,敢于挑战各种话题,致力于挖掘事件真相。几十年来,制作播出电视节目数千部,并陆续推出了《无缘社会》《女性贫困》《老后破产》等大量反映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书籍。
《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
安楽死を遂げた日本人
决定前往瑞士的日本人,
找到了“幸福的死法”吗?
(日)宫下洋一 著
内容简介:
宫下洋一在前作《安乐死现场》中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对安乐死接受度较高的西方国家,人们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现状。《安乐死现场》出版后,在日本读者中引起热烈讨论,不少读者给宫下写去邮件。一些读者提出,当今的日本人对个人和家庭的看法有了转变,希望常年旅居海外的宫下能够重新审视日本。正在此时,宫下收到了多系统萎缩症患者小岛女士的邮件,邮件的标题是《我打算在瑞士安乐死》……
在《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中,宫下将目光转回日本,跟踪采访决心安乐死的小岛女士,记录下她的心路历程以及她与家人的互动。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意志,东方人更注重家庭的观念,所以安乐死在西方更容易被接受——这是宫下洋一开始本书的取材之前的看法,但现实情况真的如此绝对吗?
作者简介:
宫下洋一,1976年出生于长野县。记者。18岁只身赴美,就读西弗吉尼亚大学外语学院。毕业后,进入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研究生院,获国际学硕士学位、新闻学硕士学位。掌握法语、西班牙语、英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等多门语言。以法国和西班牙为阵地,在世界各地取材。代表作有《寻找卵子:探访世界不育、生殖医疗现场》(获小学馆非虚构文学大奖优秀奖)、《安乐死现场》(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等。
看不见的美国
《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
Methland:The Death and Life of an American Small Town
一夜之间,小镇和冰毒成了同义词
富人赚够了,走了;穷人嗑嗨了,完蛋了。
《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图书
《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
《西雅图时报》《旧金山纪事报》
《圣路易斯快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美)尼克·雷丁 著
内容简介:
《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一书以美国中部艾奥瓦州小镇奥尔温为主要对象,考察了美国数以千计小城镇在近30年里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地人为改变现状所做的努力。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这些小城镇被土地整治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遗忘,当地经济一蹶不振,人口外迁,在农业转型中受困于低收入、失业。此时,毒品趁虚而入,不仅抚慰了贫困无助者的心灵,更在当地形成了毒品经济,一些人开始以此维生。毒品的大行其道,反过来又让疲弱的小镇更加千疮百孔。
染上毒瘾的奥尔温,只是美国各地成千上万个小镇的缩影,它反映了全球化力量之下美国当代小城镇恶性循环的社会现状。而几乎与此同时,欧洲也出现了毒镇现象。对此做道德评判,呼吁个体守法自律,几乎是徒劳的,因为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经济,更关乎政治。
作者出生于小城镇,为写此书回故乡定居数年,他观察毒品的产量和消费,结识了自己酗酒但致力于扫除毒品的医生、处理涉毒案犯罪的检察官、与毒瘾斗争多年的瘾君子等小城镇居民……从这样的人身上,观察和呈现美国小镇的死与生,警醒世人。
作者简介:
尼克·雷丁(Nick Reding),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美国记者、作家,1994年在西北大学获得创意写作和英国文学学士学位。他拥有纽约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学位,1995年到1997年一直是纽约大学的研究员。他在纽约住了13年,在那里做过杂志编辑、研究生院教授和自由撰稿人。
《奖与惩:
美国如何以正义之名将穷人定罪》
Profit and Punishment:
How America Criminalize the Poor In The Name of Justice
惩罚贫穷,
美国司法对穷人权利与尊严的践踏
因贫致罪,
轻罪判决如何将美国穷人拖入深渊
普利策奖获奖记者纪实作品
(美)托尼·梅森格 著
内容简介:
作为《圣路易斯邮报》的专栏作家,托尼·梅森格多年来一直在镇级和市级法院记录美国穷人是如何被判定犯有轻罪,然后背上高昂罚金和费用的故事。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往往会被送进监狱,再被要求支付住宿费用,如此循环,很快就会形成一座可能需要多年才能还清的债务高台。作者揭露了现代债务人的监狱悲剧:在旨在惩罚最贫困人群的制度下,这些监狱摧毁了美国穷人的生活。
梅森格深入不分肤色与种族、只因贫困而陷入社会底层的人群,从三位单身母亲的角度入手,详尽分析了她们因贫致罪的过程、入狱后被迫支付更多开销的情形,以及为恢复自由做出的种种努力,其间亦涉及各级法官、法院乃至国会的作用。当轻微的违法行为变成巨大的财务和个人灾难时,这些妇女的生活被颠覆了。她们为清偿债务和继续生活而苦苦挣扎,顽强的民权倡导者和立法者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司法法庭而与她们并肩战斗。在这一非凡的报道壮举中,梅森格揭露了残酷社会中令人痛苦和愤怒的不公正现象,捍卫了最脆弱那部分美国人的权利和尊严。
作者简介:
托尼·梅森格(Tony Messenger)是《圣路易斯邮报》的都市专栏作家。2019年,梅森格因其关于密苏里州债务人监狱的系列专栏而获得普利策评论奖。2019年,梅森格被授予密苏里荣誉勋章,这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的最高奖项。同年,他因社论写作获得了全国头条新闻评论奖。2015年,梅森格因其关于弗格森的系列社论入围普利策奖,并赢得了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杰出新闻奖。
人物
《疯浪人生》
Barbarian Days:A Surfing Life
大浪不是用英尺,
而是用恐惧的增量来衡量的
2016年普利策奖传记奖获奖之作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
《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
《波士顿环球报》《卫报》
《巴黎每日评论》、BBC、GQ联合推荐
(美)威廉·芬尼根 著
内容简介:
你能用多少种方式描述海浪?芬尼根说的,你永远看不厌。
一个被自由和单纯的文学思想占据的年轻心灵,将自己脆弱的、渺小人类的身体抛向了世界的远方,一次次投入最无情、最强大的巨浪中,寻找恐惧与狂喜。
少年芬尼根因父亲的工作而经常搬家,与家人关系疏离,也没有稳固的友情。1960年代搬到了夏威夷,适逢当时社会在发生巨变,迷幻药、摇滚乐、民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而离开井然有序的白人世界的他不仅要面对夏威夷的种族冲击,还要应付校园霸凌,好在家门外面就是大海,10岁的他迷上了冲浪。火奴鲁鲁梦幻般的冲浪圣地成为他精神上的避难所,更让他结交了冲浪圈的朋友。
十几岁时,他与好友启程全球寻浪,立志冲遍各大洲著名的浪点,见识各种各样的女人。在路上,他马不停蹄地追赶著名的大浪,感受了攀上巅峰的狂喜,也九死一生,浑身是伤。在征服巨浪的过程中,他始终敬畏和恐惧,也不断地学习,从单纯的身体抗衡和驾驭,到看气象云图、海图预测天气和浪况。在这样疯狂的年少岁月里,他一路冲浪,一路打零工,一路阅读,深入陌生的世界,猝不及防地看见了战争、贫困、毒品、歧视……也开始反思生命的理想与意义。最终,他决定返回美国,像个男人一样承担责任、回归家庭,并以投身新闻报道工作来延续他对世界的探究。
冲浪看起来只是一项运动,但对迷上它的人而言,是一种严苛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道德上很危险的消遣,更是一种探索人类自身极限和生命理想的方式。
《疯浪人生》是一个老派的冒险故事,也是一部知识分子自传,一部社会史,一部纸上公路片。众声喧哗,对于“我是谁”“要往何处”“能成就什么”三大人生课题,菲尼根最终找到与之对话的自处之道。
作者简介:
威廉·芬尼根(William Finnegan),幼年在加州度过,10岁开始学习冲浪,中学时因父亲的电视制作人工作而移居夏威夷,在那里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磨练冲浪技巧。冲浪成为他一生的痴迷。
1987年起他成为《纽约客》撰稿人,主要从事南非的种族冲突、中南美洲和非洲的政治问题及美国青年的贫困和毒品问题等方面的报道。多次获新闻奖,John Bartlow Martin公共利益杂志新闻奖,出版多部著作。本书是他的自传,获2016年普利策传记奖。
《无钱幸福》
Das Sterntaler-experiment: Mein Leben ohne Geld
20年不花一分钱,无车无房,
她却过上无数人羡慕的富足人生
幸福无须外求,人不必成为金钱的奴隶
(德)海德玛丽·施韦尔默 著
内容简介:
想象一下没有金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朋友、家人又会如何看待你?德国作家、心理咨询师、“不消费主义”践行者海德玛丽以二十年的人生试验回答了这些问题,也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现代社会提供了另一类生活的答案。
本书讲述了海德玛丽从二战的童年时期到践行“不消费主义”的晚年,七十多年的人生故事。战火纷飞和饥荒频袭的童年,让她从小就开始思考生存和金钱之间的关系。成年后她当过享有政府津贴的小学老师,深受学生爱戴,却始终对当局的教育理念抱有怀疑,多年后转行做了心理医生,却又更进一步为现代人心灵空虚问题之严重而担忧。她创建立了不使用金钱、以劳动换服务的“供求交换中心”,试图重建地方社区人与人的信任、互助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步发展出了极简主义生活模式,由此开始了二十一年无住房、无消费的人生试验,受到欧洲各大媒体的关注。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她所提倡的环保、不消费主义理念在全球各国都得到不少年轻人的响应和追随,也启发了更多人重新思考人生与自由的含义。
作者简介:
海德玛丽•施维尔默(1942—2016),德国作家、心理咨询师、不消费主义倡议者。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梅梅尔,曾做过小学教师,接受过格式塔治疗师培训,并在多特蒙德建立了自己的心理诊所。1994年,她创立了“供求交换中心”,两年后,她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践行不消费主义,直到生命的尽头。其自传作品一经出版即在德国成为畅销书,并曾被翻译成英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日语等多种版本。
其他
《临终困局》
Patient ohne Verfügung: Das Geschäft mit dem Lebensende
过度治疗VS安详离世?
揭露德国医疗体制巨大利益黑洞……
连续40周荣登德国《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都快进棺材里了,病人却还在化疗
(德)马蒂亚斯·特内斯 著
内容简介:
在德国的医院里,动手术、插管、放射治疗和人工呼吸这些业务——依据收费标准的不同,每人每天的住院治疗费用都在1600欧元左右——就是摇钱树。作者马蒂亚斯·特内斯行医多年,接手病例无数,其中包括年老体衰,已经无法医治,只能依靠机器存活的患者。面对这些病患,很多医生和医院关心的并非如何去减轻患者的痛苦,而是如何获取经济利润。治疗越频繁、越复杂,他们的盈利空间就越大。为此,特内斯医生呼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姑息治疗,而非通过过度治疗去延长老年患者的痛苦,在具体评估之后,应该提倡姑息治疗,让病人有尊严地安详离世。
本书通过外科手术、透析、放疗、人造营养等治疗手段下的各个活生生的病人的故事,真实呈现他们所面对的痛苦、所经历过的过度治疗,揭露了德国现行医疗体系下不尊重病人意愿,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而进行过度治疗的现状。
作者简介:
马蒂亚斯·特恩斯,1967年出生于德国鲁尔区中心的小城维藤。1986—1996年就读于波鸿大学医学院和维藤-黑尔德克大学医学院。自1998年起,特恩斯博士担任麻醉科和姑息治疗科医师。现在他是北威州在德国姑息医疗协会的发言人,也是德国联邦议会法律委员会临终关怀问题专家。此外,他经常出席电视台的访谈节目,比如德国电视二台的“马尔库斯・朗茨访谈”。特恩斯博士是《明镜周刊》和《时代周报》有关姑息医疗的采访对象。除了《临终困局》一书外,他还与同事合编了姑息医疗方面的教科书。
译文科学
《每个人的医学思维课》
做自己的医生,
每个人都能用上的医学通识类知识
王兴 著
内容简介:
从一个人日常生活到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结合一定的科学知识、人文思考,为在疾病面前迷茫而忧虑的普通人提供一套基础的认知与思路。
提供科普疾病的基础知识,减少普通人对疾病的恐惧焦虑;科普常见病、危重病发生机制、治疗手段;普及预防疾病、寻找合适的就医渠道的方法;帮助普通人理解医患关系的本质,提升沟通质量;了解做医疗决策的基础知识和思路;重新理解疾病与生命。
作者简介:
王兴,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先后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博士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多次受邀参加世界肺癌大会、美国胸外科年会等,并在大会发言。长期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明星演示嘉宾。荣获《健康报》2017年度“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称号。代表作品有《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历史学堂
《亲美与反美:
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親米と反米: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
从“厌恶”到“拥抱”,
美国如何塑造当代日本
透视战后日本潜意识变化
(日)吉见俊哉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重要著作。作者回顾日本近代的历史,剖析“亲美”与“反美”意识的变化,从世界上“亲美”与“反美”的趋势变化入手,凸显日本独特的“亲美”意识,并指出仅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学等宏观层面上解释日本亲美现象上的局限,提出应辅以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等微观层面来解释。全书回顾了从幕末黑船来袭时期直到战后美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探讨美国作为“自由”圣地的形象、大众文化阶次的美国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中性别议题等不同面向。作者希望日本社会能真诚面对亲美倾向之下隐匿的各种问题,诚实面对亚洲人民与历史,从而找回日本的主体性。
作者简介:
吉见俊哉,1957年生,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教授、东京大学新闻社理事长;曾任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教授(学科已重组)、情报学环学环长、东京大学副校长。2009年起担任东京大学新闻社理事长。学术专长为社会学、文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视听众研究、全球化、技术的社会建构、大众文化等。
《英国近代史讲义》
イギリス近代史講義
福利社会、晚婚浪潮、阶层流动……
近代英国是如何影响今日世界
从英国衰退论到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发展停滞”的社会如何面对未来
(日)川北稔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日本西洋史泰斗川北稔在大阪大学开设的英国近代史讲义为基础编撰而成的划时代入门作。作者别出心裁地从大英帝国的兴衰考察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从城乡差异问题、晚婚问题到不断扩大的世界体系下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作者从社会史角度切入,解读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国民的形成、不同阶层的变迁、殖民地体系的影响、福利社会的形成等,着重考察了二战后出现的“英国衰退论”,并将其与日本当下因经济发展停滞而不断被热议的“失去的二十年”相比较,指出人们心理上的“衰退感”和实质的“衰退”并非一回事,也重新审视了人们执着于“成长神话”背后的心理偏执。
作者简介:
川北稔,1940年生于日本大阪,大阪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近现代史。曾任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名古屋外国语大学教授。现为大阪大学名誉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著有《工业化的历史前提——帝国与士绅》《民众的大英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世界食文化史:英国卷》等。
《大逆事件
——死与生的群像》
大逆事件: 死と生の群像
国家犯罪与市民抵抗的世纪交锋,
迄今未决
追溯百年时光,
照亮湮没于历史的黑暗篇章
(日)田中伸尚 著
内容简介:
“大逆事件” 又称“幸德事件”,是日本战前最大规模的思想镇压事件。1910年5月,长野县一工人自制炸弹试爆试验,被检举为谋杀天皇的阴谋,军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展开了一场全国性质的对社会主义者的镇压运动,构陷罪名并判决了二十四人死刑和两人有期徒刑,实际杀死十二人,另有五人狱死。被害者中有著名社会主义思想家幸德秋水、创立平民社的农学家森近运平、僧人内山愚童、医生大石诚之助等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士。战后的研究已判明这是一起完全捏造的冤案,但森近运平的遗族和当时在世的最后一位事件幸存者坂本清马于1961年向法院提出重审要求时,却在1965年被日本最高法院驳回。然而在民间,为受害者恢复名誉的市民运动却延续不断,并取得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本书作者走访了大逆事件受害者的后人,最大程度还原这一“国家犯罪”事件的真实面貌,展现出对抗权力的普通市民的尊严,照亮了历史的黑暗。本书出版后获得第59届日本散文俱乐部奖。
作者简介:
田中伸尚,1967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法律系。原朝日新闻记者,现从事独立写作。2002年以《赢得宪法的人》(岩波书店)一书获得第八届和平与共同社记者基金奖,2011年以《大逆事件——死与生的群像》一书获得日本散文家俱乐部奖。
《希特勒的恶魔》
Hitler's Monsters: A Supernatural History of the Third Reich
堂而皇之的骗子,
令人啼笑皆非的骗术
纳粹德国追求自己的种族乌托邦
和帝国梦的一段历史
(美)埃里克·柯兰德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纳粹德国边缘科学历史的学术著作。
一战之后,德国政治和经济一落千丈,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满,以希特勒和希姆莱为代表的一些德国人便开始利用占星术和超自然、雅利安神话、巫术、奇迹武器和失落的亚特兰蒂斯王国,重新想象德国的政治和社会,试图重新铸造德国,重振国家和人民的新兴。他们把自己说成是北欧神话中古老而高贵的种族的后裔,拥有不容混淆的血统和无比的能力,这也为他们妖魔化其他欧洲大国以及人民,尤其是为稍后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打下了理论基础。
在这段令人大开眼界的历史中,有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骗子、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骗术,有不明就里的信以为真,也有对骗术堂而皇之地利用。从中,作者揭示了第三帝国与超自然思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纳粹德国要根除、压制和取缔玄学及江湖骗术,另一方面,纳粹也利用它们来追求自己的种族乌托邦和帝国梦。
作者简介:
埃里克·柯兰德(Eric Kurlander),美国哈佛大学欧洲近现代史博士,STETSON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德国图宾根大学历史系研究员,专业领域为德国近现代史。
《漫长的八月》
The Longest August:
The Unflinching Rivalry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
1947年开始,至今尚未结束,
印巴争端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棘手的冲突之一
(英)迪利普·希罗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印巴1947年冲突的一本历史著作。
1947年8月,英属印度分裂成独立的印、巴两国,还没来得及庆祝,大屠杀就开始了,一方是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一方是穆斯林。75万多人被杀,1200万人逃离家园——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逃亡。作者详尽叙述了印巴之间的关系,追溯了导致分裂的标志性事件以及印巴之间有争议的关系演变。在他看来,1947年那个“漫长的八月”好像到今天都没有结束,两国争端仍未合理解决。而印巴的地缘政治重要性,使得这个问题将会在21世纪越发棘手。希罗通过呈现分裂后双方历任领导人的言行举止,以及对战争、耸人听闻的暗杀、严重侵犯人权的事件生动描述,加上板球比赛、电影等文化符号的穿插,使双方的矛盾生动起来。就其考察范围而言,本书是关于这个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棘手的冲突之一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作品。
作者简介:
迪利普·希罗(Dilip Hiro),著名的中东、中南亚和伊斯兰事务专家之一。出版了34本书相关书籍,为《纽约时报》《卫报》《观察家报》《洛杉矶时报》等撰稿,并担任CNN、BBC和Al Jazeera English的评论员。
《实践乌托邦:
新城镇运动思想史》
Practicing Utopia: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New Town Movement
新城镇的设计和建设是实现权力的过程,
也是一次知识分子运动。
每一个新城镇运动,
都会成为城市规划史和社会史的一部分。
(美)罗斯玛丽·魏克曼 著
内容简介:
新城镇的建设可以追溯到迦太基时代。新城镇的设计和建设是一个明确的权力标志,是经过计算的行为,需要可以实施的权力和权限的转换。每个成功建设的城镇都会成为品牌,包括如何设计、布局,如何建造,社会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都会成为城市规划史和社会史的一部分。
本书研究的是20世纪中后期这个全球新城镇建设的黄金时代,以欧洲、苏联、美国以及中东、非洲和亚洲的新城镇为案例,提供了20世纪国际造新城运动的总体思想史。
书中,“新城镇”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类别,包括卫星城镇、新社区、新城市、工人城市、科学城市和花园城市。新城镇建设的规模、地理范围和新城镇的话语,标志着它是一个起引领作用的知识分子运动。它代表了丰富的思想和影响,推动了城市乌托邦主义的继承,并有助于确定现代化和二十世纪后期的愿景。书中展望了新城镇运动在21世纪以及将来对于国际社会的作用。
作者简介:
罗斯玛丽·魏克曼(Rosemary Wakeman),纽约福特汉姆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和城市研究项目主任。多年来教授欧洲城市史和建筑的社会史课程,早年尤为关注法国城市史。
2012-2013年,任荷兰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所的尤里亚斯高级研究员。2018年,任布达佩斯中欧大学高级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2019年,作为富布赖特全球学者,负责一个名为“全球十字路口:孟买、上海和伦敦”的新项目。目前在纽约布朗克斯的梅尔罗斯社区进行一个关于公共空间和规划的城市研究项目。
译文坐标
《人类世的“资本论”》
人新世の「資本論」
从全球变暖到新冠疫情
直面人类文明崩溃危机
探寻摆脱“增长”魔咒的新生之路
(日)斋藤幸平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新锐经济学家斋藤幸平的代表作,是近年来日本生态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人类世”(Anthropocene)在2000年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的概念,认为地球已进入人类主导的新地质时代,面临环境恶化、能源匮缺、物种灭绝等危险。作者从探讨当下人类面对的环境危机入手,指出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对利润追求的无限性和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当前名存实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关系到人类未来存亡的“气候正义”课题。作者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哥达纲领批判》等晚年作品中重新解读了“物质代谢论”“社会共同财富”等重要概念,从中找到与当下生态危机问题的有机结合点。作者认为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办法在于扭转观念,建立摆脱“经济成长”模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新调整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优先顺序、缩短劳动时间、废除僵化的行业划分、重视生产过程的民主化等措施,摆脱“加速主义”,建立一个真正具有可持续性和公正性的社会。
作者简介:
斋藤幸平,日本青年哲学家,生于1987年,2012年获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东京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经济史、马克思的经济学与哲学思想等。其著作《卡尔·马克思的生态社会主义:资本、自然与未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于2018年获得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纪念奖,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日本人。
《后工作时代》
Work Without the Worker
“人工”智能还是“人类”智能?
揭穿劳动场域自动化未来的残酷真相
(英)菲尔·琼斯 著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技术奇迹的时代,电脑打败了人类国际象棋大师,AI写出了流行歌曲,机器正在学习阅读我们的思想……有人说,未来的世界中工作将会越来越自动化,算法将以惊人的速度处理大量的讯息,将带我们进入轻松工作的新世界,一个人人得以发展各式各样休闲活动的美好时代即将到来。然而,这些闪闪发光的表象,却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最原始的人工劳动和低廉薪水所支撑。而这些来自大量低薪劳工处理的数据被应用在各种方面,从无人驾驶汽车到Google图像搜索等各种数据处理,尽管这已经是新数字经济中越来越强大的一部分,但却很少人知道隐蔽在这背后的真相——处理大量数据的都不是AI,而是通过网络远程接单的贫困人口。当大公司发现原始人工的成本低于AI,且识别精确度远高于AI,这样奇特又讽刺的新工作模式诞生了:一方面系统不再创造有发展前景的新工作机会,也不再推动生产力进步,另一方面,廉价的人类劳工变成人工智能的末端,从事最枯燥重复的外包工作,同时还得不到正式聘用的保障。作者融合了政治经济学、当代劳动研究最新理论,针对这种通常不为人知、隐蔽的劳动形式,考察其对全球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者简介:
菲尔·琼斯,萨塞克斯大学博士研究员,《卫报》和《开放民主》专栏作者。
《没有面目的人》
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从匠人精神到流水线“螺丝钉”,
工作的价值感是如何流失的?
越忙碌,越找不到自我,怎么破?
“三十五岁下岗”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在物质生活丰裕但找不到工作意义的现代工薪阶级而写。为了探讨个人如何在新资本主义潮流中载浮载沉,作者采访了各行各业的职场人士,包括纽约失业的前IBM 主管、波士顿高科技面包店的师傅,曾是餐厅老板、中年转行的广告女销售等,突显两种鲜明对比的职场世界:一种是已经消失的层级分明的企业,在这个旧世界里,个人特质极受重视;另一个极端是以企业再造、敢于冒险、讲求弹性、网络联结及短期团队为特色的职场,在这个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立即自我调整的能力。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个改变是正面的,具有创造活力经济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使工作的意义、完整的自我,及人与人的信任产生动摇,而对上一代而言,这些正是个人特质的根本。这种个人特质的遗失,使得之后的世代变成了“没有面目的人”。只有重新省思社会中个体的定位,才能以见树又见林的眼光面对当前的经济变局。
作者简介:
理查德•桑内特,1943年生于芝加哥,曾任耶鲁大学讲师、纽约大学教授,1999年起担任伦敦政经学院社会与文化理论教授以及社会学与社会政策教授。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主要著作有《再会,公共人》《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不平等世界的尊敬》等。
译文经典
《再会,公共人》
The Fall of Public Man
唤醒激情,重塑社会
与阿伦特、哈贝马斯齐名的
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研究者代表作
(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桑内特探讨西方研究现代公共问题的代表作,不同于以往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人对公共生活的研究,桑内特认为公共空间与个体主义远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由于其涉及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而显示出社会意义,因此应当着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层面的因素。全书回顾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作者对文学、宗教、艺术等不同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收录了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案例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作者简介:
理查德•桑内特,1943年生于芝加哥,曾任耶鲁大学讲师、纽约大学教授,1999年起担任伦敦政经学院社会与文化理论教授以及社会学与社会政策教授。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主要著作有《再会,公共人》《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不平等世界的尊敬》等。
《罪责论》
Die Schuldfrage
死亡恐惧下的人性底线
战争废墟上的良知反省
影响了二战后几代德国人的伦理学经典
(德)卡尔·雅斯贝斯 著
内容简介:
二战后的1946年1月,雅斯贝斯在海德堡大学做了关于德国的罪责问题的主题演讲,后集结成书出版。该书对于战后清算历史,反省战争罪责,促进德国国民的对历史的理解和判断,重塑其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雅斯贝斯对德国人的战争责任做出了法律、政治、道德和灵魂四个层次区分的经典论断。雅斯贝斯指出,法律和政治罪责是一个民族全体人民在历史性反思时所作的集体自我分析,而道德和灵魂罪责都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是个人的自我审视。其论断奠定了战后德国反思战争责任的方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也被公认为二战后关于战争责任阐述最为经典的作品。
作者简介:
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任海德堡大学心理学教授,1921年被聘为该校哲学教授。1937年被纳粹政府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职。1948年至1961年受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普通精神病理学》(1913)、《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哲学》(3卷,1932)、《生存哲学》(1938)、《论真理》(1947)、《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哲学导论》(1950)等。
《哲学的生活方式》
La philosophie comme manière de vivre
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畅销书作家
皮埃尔•阿多代表作
以古代哲学的智慧引领新的生活方式
(法)皮埃尔•阿多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当代哲学家皮埃尔·阿多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戴维森以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卡尔利埃的对话录。阿多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也是一个能够把奥勒留、普罗提诺、斯多葛派说清楚的传递者。他以渊博的学识指出,在古代,哲学并不是体系的建构,而是对生活的选择,是旨在建立一种智慧效果的亲身体验,简言之,就是走向智慧之路的实践。
在这部访谈录中,读者会发现皮埃尔·阿多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的诙谐而又远离“训言”式的判断不但对学者、思想家极富教益,同样也会深深启迪现实中的普通人。随着阿多的叙述,我们会明白应该如何解读古代智慧,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生活。不再注意未来,而是观察自身,不把世界视为我们行动的简单框架,而是在自身中看它,为自己看它。这是既具存在价值也具伦理价值的立场。
正如歌德诗云:精神既不向前也不向后看,唯有当下是我们的幸福。本书读来让人亲近,对生活、对哲学、生命也就有了新的感悟。
作者简介:
皮埃尔•阿多,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希腊哲学专家。其著作围绕西方古代哲学中的智慧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展开,并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观念闻名于世。1982年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99年获得法兰西科学院哲学研究大奖。
译文心理
《我的身体里住不下13个人》
ぼくが13人の人生を生きるのは身体がたりない。
一部探索人类复杂内心世界的优质心理科普读物
呈现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复杂心理世界
(日)晴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晴的多个人格分别从自身角度讲述生活状态的自述。晴除了多重人格之外,还有性同一性障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心理疾病,才导致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遇上困难时,靠新的人格出现来解决或者回避问题。
在他身上现有8岁到25岁的13个人格,性格、爱好、特长各不相同。在本书中主要负责叙述的有洋祐、结衣、圭一、悟四人。洋祐喜欢摄影,负责照看主人格晴和管理其他人格;结衣是唯一的女性人格,喜欢二宫和也和时装;圭一是性格冷静的理科男,管理所有人格的账目和形成,有洁癖;悟喜欢植物,自己种香草,也喜欢数学和物理,味觉和痛觉较敏感。
在书的最后提出了和其他人格一样的希望:“希望晴能一直活下去。”
作者简介:
晴,1996年出生。从某工业类专科院校的电子通讯工程专业毕业后,就读于函授大学的心理学系。现在学龄儿童日托机构工作。曾开发出专供用户倾吐负面情绪的app“cotonoha”。现正学习为社会福祉士(日本的一种国家认证资质,相当于欧美的“社区工作者”)的函授课程,同时还以“可以去见面的多重人格人士”身份开展活动。
其他
《装置》
Appliance
十一个关于时空传送装置的故事
现实与未来的相会,
诗意与想象的交融,人性与科技的碰撞
“科斯塔诗歌奖”得主科幻小说处女作
(英)J.O.摩根 著
内容简介:
在一个架空的未来世界中,人类发明了一种可以隔空“运输”人或物品的装置。但一旦被运输,这些人或物品立刻就会失去其本质,虽然看起来和从前一样,但使它们成为它们自己的特征却消失了。几千几万次运输之后,曾经熟悉的世界慢慢被替换成另一个版本,生活在其中的人却似乎浑然不觉。即使偶尔洞察到真相的人会闪过一缕不安,却还没有来得及停下思考它的意义,就又被时间的洪流裹挟而去……
老妇人对使用这样的运输机器犹豫不决,因为她担心机器会毁坏带有她独一无二回忆的珍藏品;女子的丈夫被用于第一次人类运输实验,她发现回来的是一个“伪装”成她丈夫的年轻男子;少年发现并修改了隐藏在装置运输网里的代码BUG,引发了全球性震荡,也彻底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十一个关于时空传送装置的故事,现实与未来的相会,诗意与想象的交融,人性与科技的碰撞,让人思考以丧失人类本质来换取物质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是否值得,也推荐每一个关心人类文明未来图景的人阅读。
作者简介:
J. O. 摩根,英国当代著名诗人,出版过多部长诗作品,作品Assurances (2018) 入选了“前瞻诗歌奖”短名单,获得2018年“科斯塔诗歌奖”; The Martian's Regress (2020)与Interference Pattern入选 T.S.艾略特奖短名单。
《牧羊人1号》
Die Störung
2094年银河探索之旅
德国科幻鬼才布兰登·莫里斯全新力作
(德)布兰登•莫里斯 著
内容简介:
2094年,四名宇航员乘坐牧羊人1号飞船在太空中旅行了二十年,在一群半自动无人机的帮助下,在遥远的观察站进行了一次对黑洞的独特发现。他们的目标是见证宇宙的创造,即创造的最初时刻。在旅途中,天文学家克莉丝汀意外死亡,其余三名宇航员试图解开同伴遇害的谜团,却在无意中发现了巨大的秘密,原来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人类,而是拥有人造身体和意识的机器人,这些意识是通过数字方式传输给他们的。他们也没有在移动中度过二十年,而是生活在假的、植入的记忆中。意识到被人类欺骗的三人,决定复活克莉丝汀,并拒绝来自地球的命令,带着牧羊人1号和他们强大而不老的合成身体,进入更深的太空……
作者简介:
布兰登·莫里斯,物理学家、太空专家、德国畅销科幻作家,著有二十多部太空背景的硬科幻小说,版权销售美英法等多国,是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火星协会的成员。
《夏目漱石传》
Sōseki: Modern Japan's Greatest Novelist
“(夏目)笔下那阵痛般的生活,
那难以维持的正直和尊严,
和那总是遥不可及的幸福,
总能让读者们惊醒”
(美)约翰·内森 著
内容简介:
夏目漱石被视为日本的第一个现代小说家,此定位恰如其分。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记录了生活在传统生活模式和西方价值观冲击中的日本中产阶级。夏目漱石可能是日本现代作家中被研究最多的,在日本乃至全世界,一直以来不断有钻研夏目作品的著作问世。约翰·内森无意为这类著作添砖加瓦,他的本意是还原夏目漱石这个“人”,其次才是作家和艺术家。夏目漱石一生为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所折磨,常常喜怒无常,但他对文学的孜孜不怠的热情、对人性的通透体察却又令人惊叹。内森本人是出色的日本文学研究学者,花了三年时间,着重研读夏目的作品、往来信件和其他相关材料,剖析夏目的成长历程和后来的经历,严谨客观地向读者重现一个真实的夏目漱石。
作者简介:
约翰·内森,美国人,日本研究学者,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和评论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系教授。
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和安部公房等重要日本作家作品的英文本译者。
出版专著《三岛由纪夫传》(1974)、《大江健三郎:描绘梦境的人》(1995)、《无约束的日本》(2004)、《夏目漱石传》(2018)等。
1994年,大江健三郎赴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内森为其随行人员。
内森一度致力于摄制日本题材的影视作品。1982年,其导演的纪录片The Colonel Goes to Japan获艾美奖。
《我们误解了自己》
值得每一个被欲念
和烦恼所困的人倾听的人生智慧。
封面待定
周国平 济群法师 著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趣、宁静又充满了智慧的书。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如何认识自己,更清楚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打开这本书,就如同听周国平老师和济群法师对谈,听他们将长者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娓娓道来。谈话内容涉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与自我密切相关,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哪里、理性的作用等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周国平老师和济群法师的对谈值得每一个被烦恼和焦虑所困的人倾听。
作者简介:
济群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于闽南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等地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现任菩提学院导师、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可以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提倡智慧文化的概念。
周国平:中国社科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迄今为止,出版各种书籍百余种。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审视与探究,笔触平实而又自然,将哲学思考的睿智与深刻、趣味与魅力集于其中,引发读者强烈的兴趣与思考。
延伸阅读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废墟狗”为好友
第一时间了解新书资讯与优惠消息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