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柏拉图:灵魂一旦获得了独立,就不再迷路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十分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在20岁的时候他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由于受老师的影响,他开始倾心研究哲学。而他的学生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也被公认为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当灵魂自我反省的时候,它穿越多样性而进入纯粹、永久、不朽、不变的领域,这些事物与灵魂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一旦获得了独立,摆脱了障碍,它就不再迷路。
一
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你们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在坚持着?”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但几个数字就可以概括:20岁结识苏格拉底;40岁创建学园;60岁开始对叙拉古王的教育试验;80岁寿终。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父亲阿里斯顿在柏拉图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珀里珂提恩是公元前5世纪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梭伦的同族。 柏拉图本名阿里斯托克利,因为生得一个阔额头,父母就给他起了个诨名“柏拉图”,没料到这个名字竟然出了名,本名也就没人再提起了。
二
40岁是柏拉图生命的转折点,他在雅典近郊凯菲索区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园,自己做了一名教师,一边著书,一边教学。他在阿卡德米的入口处写了“不懂几何学者勿入”的字样,告诉人们,没有几何学的知识休想登上柏拉图的学术殿堂。这也是西欧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在柏拉图出生的时候,有志青年只能靠外来“智者”的巡回讲学接受“高等教育”;而在50年后的雅典,一些有志青年却从各地蜂拥而来,向柏拉图求学问道。由于柏拉图的出色组织和指导,当时的许多数学大师,如克尼特斯和尤多克索带领着各自的学生投奔而来。 柏拉图的著作大都是以对话形式写成的,主要有《辩诉篇》、《克利托篇》、《普罗塔戈拉篇》、《高吉亚篇》、《曼诺篇》、《共和国篇》(即《理想国》)、《菲多篇》、《宴话篇》、《菲德罗篇》、《智者篇》、《法律篇》等。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灵魂转向术”,他认为人的灵魂其实早就认识众理,包括最高的善,所以我们要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把它引导出来。比如,有位学生经常向柏拉图倾诉,说别人对他有成见。 这天,他又来找柏拉图:“老师,为什么每个同学都觉得我这个人有问题呢?每次在您的课上,他们总是会挑我的毛病,我很苦恼。” 柏拉图看了他一眼,没有开口。 那个学生见柏拉图没说话,有些着急,就再次询问起来。 柏拉图有些无奈地扬了扬手中的东西,那学生一看,原来老师正在调制药品。 柏拉图放下手中调制药品的搅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现在你知道别人为什么对你有意见了吧?你总是只顾自己的想法和事情,而忽视别人正在进行的事情,你觉得别人应该怎么对你呢?” 那个学生有些面红耳赤,但是他扬起了头,说:“老师,我懂了,谢谢您这一课!”他向柏拉图鞠了一躬,然后快步走了出去。 柏拉图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淡淡地笑了。他就是通过简单的启发式教育,来告诉学生做事情的时候要多考虑,不能冲动行事,要充分把握各方面的联系,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处世智慧的简单道理。 柏拉图曾经有三次西西里之行,他试图把政治理想付诸现实,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是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到达西西里岛,在叙拉古宫廷会见僭主狄奥尼修一世,宾主交谈并不投机。僭主信奉军事实力,柏拉图谈论唯心论哲学,结果不欢而散。 第二次是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应戴昂邀请,去叙拉古担任新即位的狄奥尼修二世的教师。 第三次是公元前361年,狄奥尼修二世再邀柏拉图前往叙拉古,结果仍不顺利,败兴而归。最后返国途中被人卖为奴隶,幸得熟人慷慨解囊,以20明那替他赎身。
随着古希腊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灵魂不死的疑虑越来越重:人们总是在担心,人死时,灵魂离开身体,因为无处安置,所以灵魂也就随之灭亡了。直接从俄耳浦斯教借用灵魂不死的宗教信条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灵魂不死的思想已经不能让人们信服,所有的这一切都使柏拉图产生了挺身捍卫和论证灵魂不死学说的历史使命。他要帮助人们消除疑虑,坚定信念。 柏拉图的世界是一个“理念”的世界,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他以他的“理念论”为基础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也对灵魂作出了理念论的证明:既然“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和有神性的,既然灵魂能够理解“理念”,则灵魂本身也必定是永恒的、不死的和有神性的。 关于死亡的本性,他说“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意思是说,人原本是灵魂和身体的合体。可是人的死亡却不意味着人的完全毁灭,而仅仅是身体变成尸体,永恒不死的灵魂摆脱肉体束缚而重新获得自由,而且只有死亡才能够使人的灵魂摆脱肉体的囚禁,进入适合于它自己本性的理念世界。 虽然他的灵魂不死论证现在看来还不够充分,但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把灵魂不死学说同本体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的人,给灵魂不死学说以普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意义,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逝世,享年80岁。 柏拉图死后,他所创立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个世纪之久。学园派经历了种种变迁,衍生出一些新的学派特别是由普罗提诺开创的新柏拉图学派,在罗马帝国时代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教父圣奥古斯丁承续这一派又加以发挥,将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竭力为基督教会在人世间建立神权统治作辩护,但影响都不及柏拉图。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这个唯心论体系,在中古欧洲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支柱,甚至近代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先验论,伴随着天才论的英雄史观,都可以从这一神秘驳杂的体系中,汲取到他们认为有用的灵感。
注:本文选自孙胜杰《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现实主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