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就是自由的
文:埃利亚斯·卡内蒂 编: 李强
卡内蒂,1981年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有评论家认为他的思想与尼采、卡夫卡、本雅明、萧沆、阿多诺在同一队列。
卡内蒂的每个句子、段落都记载着浓缩的思想精华,字里行间是对精神缺乏的愤怒、对死亡的恐惧与思考,对难以捉摸的真理的不可抗拒的渴望,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榜样作家的向往与雄心。
为此编者整理了关于他的名言,分享给各位:
最卑劣的感受
是对被压迫者的厌恶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倒退着走,为了永远能够看到自己;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互相背过身去:因为惧怕目光。
“干掉他”——这句话听上去多么伟大,多么开放、宽广和勇敢 :“掐死他”、撕碎他”、“烧死他”、“炸死他”,这些话听上去轻松极了,似乎他们不用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我所知道的最卑劣的感受,是对被压迫者的厌恶,仿佛是在用被压迫者们的特性来为他们受到的蹂躏正名。即使是极为高尚且公正的哲学家也不能免于这种感受。
在某一个社会里,所有说出的话语都被封存起来,不对外开放。偶尔,在未知情况下,它们会敞开自己的壳,以不可阻挡之势倾泻向说话之人。
如果人人都信,那么,过不了多久,它便不再真实了。
你用种种真相出卖自己,就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个谎言一样。
和权力打交道的人会不自觉地被它传染。他忘不了权力,除非他能做到将自己忘记。
人们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所有的厌恶都是一种可怕的征兆。人们在未来的破镜中看到了一个人,但他们不知道,那就是自己。寻找自己!—说出这句话太简单了!可如果人们真的找到了自己,他们会吓坏的。我们要活得好像人类即将不复存在一般,而倘若你无法阻止它的发生,那也至少不要垂头丧气的。不可否认的是,这世上有一种让人为难的痛苦的状态,即因为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所以什么都不做;打开书,是为了合上它;不和别人说话,因为别人都是负担,自己也在其之列。
看清一切
我想看清一切,却依旧保持宽容;被所有人追随,却依旧保持独立;在不经意间变得更好;在忧郁中勇敢生活;在别人的快乐中感受自己的快乐;不从属于别人,却在别人那里生长;爱最好的,安慰最差的;永远不恨自己。生活记得所有事情,并永远重复上演;可永远没人知道,下一次循环是什么时候。它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它有自己的脾气。但在内容上,几千年来这些循环上演的事情的本质从未改变,丝毫不受影响;如果你用力挤它,这脓包就会烂在你的脸上。一个对不死的承诺,足以撑起一个宗教。一句简单的命令,足以消灭四分之三的人口。人究竟想要什么,生还是死?只要他们总想要兼得二者,他们就将永远沉醉于各种对永生的承诺。自由这个词,表达了一种执念,或许是人类最强烈的执念。人总有逃离的愿望,可是要去的远方未知而没有边界,我们称这种愿望为自由。只要自由还没能跟你搭上话,它对你而言就是个陌生人。自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哪怕你并不自知。自由是个拥挤的地方,但还没拥挤到让你窒息。只要你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你就是自由的。一个总等着别人发表意见的人。突然之间别人没有什么想法,他便瓦解在那些老的观点中。每个关于那被计划、被管理、被记录的人生的消息都让你充满罪过,你觉得好像是自己浪费了整个人生去盯着时钟看。卡内蒂,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这篇文章只提供进入他思想地图的其中一个入口,借他之眼观看他如何“记录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他洞察权力的本质,呼唤理想的群众,在权力侵噬人性的时代承担起一个作家的责任。但,要了解卡内蒂,只看他的寥寥数语,终究是隔靴搔痒。还需要回到他的作品。为此,少数派悦读&先知书店诚意推荐:卡内蒂《群众与权力》,深入了解其人、其书。本书是他花费34年心血写作,内容广涉人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又处处可见文学家的洞见,这本书更让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评为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一百本书之一。
▍延伸阅读
岸见一郎: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罗素:畏惧舆论,是痛苦之源
加缪:想当一个正常人得费多大的力气!
思想的差距,大于生与死的差距
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
为何大哲学家都选择独身?
14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之光
灵魂三境: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允许自己无知,宽容别人无知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