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不一样的人,沟通可太难了
因为知识结构的不同,你以为自然而然的东西,对方往往不以为然。
比如父母的眼里,早早结婚,传宗接代,是基本的常识。
但是,年轻一代就不以为然。
还是结婚,在父母眼里,一定要七大姑八大姨见证。
但是,年轻一代还是不以为然。就算要结婚,也是我自己的事情,关这些“陌生人”什么事?
可别小看这个问题。它背后对应的,是西方现代思想最重要视角之一:“建构论”。
“建构论”的核心观点是:整个社会的观念和知识基础,都是特定社会构建出来的。压根就没有完全客观的观念和知识。
“建构论”一诞生便在西方社会学中占据近乎垄断的地位。
它甚至也跨界“圈地”,政治学、国际关系、历史学、管理学等领域都出现了建构学派的“殖民地”。
举个例子,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游戏派”(现实主义)和“合作共赢派”(自由主义)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引入建构论的视角,问题就不一样了:
如果两国领导人都是基辛格这样的现实主义者,那么“权力的游戏”就对两国关系更有解释力。
如果两国领导人都是威尔逊这样的自由主义者,那么“合作共赢”就更有解释力。
毫无疑问,这样的新视角,势必将改变我们对政治、教育、性别、犯罪、宣传等新老社会问题的理解方式。
借助这种“建构论”视角,我们就不会再因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会在理性之上,树立起对于历史和他人的尊重与敬畏,更重要的是,养成批判性思维的眼光,拥有那种看穿物化、打破宿命的能力。
“建构论”视角最经典的著作,首推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格的代表作《现实的社会建构》。本书也被列入20世纪最伟大社会学著作前5名。
本书中文版译者文笔流畅、平实且中肯,可读性强,豆瓣9.4分,识码收藏↓
(感兴趣的书友,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彼得·伯格的另一本经典著作《与社会学同游》,豆瓣评分高达9.2分,出版五十余年,几乎成为每个人认识社会学的必读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