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类社会的种种危机,很多时候来自这样一个悖论:所知越来越多,理解却越来越少。比如现代信息网络,带来海量的知识,却并没有让我们更加聪慧,更能看清自己,反而丧失了生活的深度。以致很多人发出哀叹:“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比如大学里学的系统知识,都是人类几千年思考的精华所在,但今天能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帮助,很多时候连10%都没有,更别说那些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和伪知识了。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他的代表作《个人知识》中,就提出了一个完全颠覆了人们“知识观”,开启了认知领域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观点:大多数人懂得的知识,只是知识的表层,而“我们知道的永远比能说出的多得多”。那么,过好一生所需要的道理,就不应该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道理能够行之有效,更重要在于它还是一种技能、经验和态度。波兰尼的“知识观”,从两个方面回答了“道理”与人生的问题,彻底打破了知识观的局限——波兰尼的《个人知识》将知识分为两种:“言传知识”和“隐默知识”。“懂了那么多道理”,显示出人们对于“道理”的执着。但这种道理是说出来的,是言传知识;道理的背后,则是更多无法说出的“隐默知识”。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思考中,最核心的其实都是“隐默知识”。如果说,言传的知识,是知识“形”的部分;隐默知识,就是知识“神”的部分。它无法用理性和思维去记忆,而是要通过练习,获得一种默会和领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模式,就是让徒弟在实践中逐渐领悟知识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传递的就是“隐默知识”。过好一生需要的,不是有形的“道理”,而是背后无形的“隐默知识”。想想我们的生活,教会你驾驶的,是驾驶教材,还是培训中的实际操控;掌握演讲、沟通、甚至领导的技巧,靠的是书本上的所谓道理,还是在实践中的探索。没有“生而知之”的天才,所有的“灵光乍现”与“顿悟”,无不是依靠身体的长期练习, “隐默知识”的无形迸发。我们自以为懂得了很多道理,其实多数时候什么也没懂,只是停留在道理最肤浅的表层。而越是底层逻辑、直指本质的道理,往往越是无形的“隐默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将这些“隐默知识”与现实链接,不断深入去钻研和探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这些道理。人们之所以服膺某一道理,是因为把道理默认为“理性”“中立”“客观”的知识。波兰尼的《个人知识》却认为,没有这种客观,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摆脱人类视角。知识的追求中,包含着一个人态度——个人的信念、激情、直觉……一切道理的发现,都离不开信念,以及伴随信念的激情。且不说宗教之中的道理,处处是信念的结晶;哪怕是近代科学发现的真理,也都来自探寻真理的信念,和智力激情的驱动。我们无法依靠客观理性的“道理”,去指导人生。人生真正需要的道理,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信念。人们通过信念来指导理解和行动,同时不惜一切地捍卫自身的信念。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道理。但决定人生的不同方向的,是道理背后的信念。如同丘吉尔和希特勒,信念的选择不同,他们的人生和影响也截然不同。过好这一生,确实需要“道理”,但不是语言讲述的道理,而是用身体传达的隐默知识,以心灵点燃的信念和激情。但是,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更别说用深刻的研究,揭示其底层逻辑。尤其是在学科日渐专业化的当下,再也少有人能像波兰尼这样,同时站在科学与哲学顶峰,用超越的视野,去探知知识的产生与发挥作用的机制。尽管很多时候“越是简单的道理越难理解”,但每个期望更清醒地生活、使自己创造更大价值的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离不开波兰尼与他的思想。因为,波兰尼谈及的正是人类的智识能不断向前拓展、延伸的核心“密码”。为此,少数派悦读&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波兰尼的《个人知识》,本书自2000年出版后,已绝版多年,一书难觅。此次《个人知识》为全新翻译再版,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独家好书。
▍延伸阅读
被“隐默”的先知:与哈耶克并肩,为何思想史却视而不见?
这个世界并不是天道酬勤的,而是天道酬智
谬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批判性思维
邓晓芒:我不愿意度过一个虚假的人生
复旦教授王德峰:哲学和音乐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孤独理性的深度阅读,是对灵魂的最大奖励
逻辑学家殷海光: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