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卜天:创新在古代是个贬义词



创新在古代是个贬义词

文:张卜天  编:先知书店


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古代要提创新,我们现在创新值得褒奖的好事情,提到创新就是科技技术创新。


可能一般人想到会觉得如果古人不提倡创新,因为古代科学不够发达,人意识不到创新。其实创新在古代有不同的含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贬义词,甚至被官方禁止的,一直到19世纪创新才被大众接受。


古希腊的时候,创新主要是政治概念,认为创新这个词是对政治稳定的破坏,通过基督教和宗教改革,创新第一次进入公共话语,大家都可以谈这个事情,但是主要还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负面的概念。


法国大革命之后,创新才用于大的概念,20世纪才获得进一步推广,在技术领域广为重要。


我们先看一下古希腊,“创新”源于古希腊语,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主要应用于政治层面。那时候谈到它都是政治,意思是业已确立的制度和秩序当中引入变化。


到了19世纪出现了创新开始由负面转向正面,有了社会创新,用来讽刺社会主义者。很多人这时候对于社会创新持怀疑态度,社会创新会剥夺人的私有时间。另一些人看来社会创新有了更正面的含义,主要指政府改善社会条件和物质福利发起的社会改革。


对于创新概念进行重构的核心是进步和功用的概念。创新作为功用,人们从和现在转向了关注未来,创新有助于建立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创新不是破坏,而是有用的,能够改善社会和政治状况。


19世纪之前创新和科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从19世纪开始发明家才开始使用创新这个词,提创新主要是强调自己的发明值得认可。科学中的创新主要指把科学方法引入到实用的生产创造中,这样的创新有两个特征,一是实用,二是实践要遵循科学原则。


▲传奇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20世纪,创新开始强调市场、技术、公司和产品,创新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概念,涉及组织、宗教、政治、教育、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创新就是技术创新,之前提到政治改革和政治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都居于次要地位。


到20世纪之后,我们一般看到创新研究,它有几个特点,一个创新是规范性的,认为创新总是好的,结果很少有人质疑究竟什么是创新。第二个特点是事实性的,我说一个东西是创新,你马上要做出来,创新以政治政策为导向的。还有一个是乌托邦,大家一说有什么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我们就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创新成为一个解决每一个社会问题的万灵药,通过创新就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社会。


以产业市场为中心,也就是说创新是技术发明的商业化,如果你不投入市场的话,发明就不是创新。所以创新是由社会需求驱动,而不是科学驱动。


今天创新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有魔力的词,追求创新成了一句口号,也许我们恰恰应该反思,今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倡创新。



▌“创造性”概念的产生,从无到有,从神到人


讲到创新这个词,我觉得还有两个相关的概念需要和大家介绍,一个就是创造性这个概念,因为我说不叫创新,我叫创造性,我们再看看创造性这个概念历史,它和创新概念有一些平行性,我觉得还有启发性。


其实自古希腊以来近一千年思想里面,我们所提的概念并不建构哲学和艺术,但是到了基督教时代,创造性进入人类的概念。当时提到这个创新性仅限于上帝从无到有的创世活动,一谈这个其实是专指神创造世界,从无当中创造。


▲“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圣经-创世纪》


希腊是缺乏创造性概念的,不光希腊,古代的中国和印度各个文明都缺乏创造性概念,这不是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而是因为文化原因。希腊对应create的词只有一个叫poiein,这两个词可以用在两个领域,一个是宇宙论领域,一个是诗歌领域。


柏拉图设想世界怎么造的?一个神匠已经有一团混沌的物质,根据这个模型压下来的创造世界。所以世界不是无中生有,已经有现成的东西,所以造物主相当于建筑师,而不是创造者。


另一个领域是诗歌领域,指代诗人的词叫poietes意思就是制造者或者创作者,还有诗人与艺术家不同,诗人可以自由从事创作,而艺术家要遵循规则、法则,所以艺术家不够自由,不是创造。


到了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把创造性作为神无中生有的事情,引入到人类的语言当中。在基督教传统当中,人是没有能力创造东西,只有神有能力创造。


拉丁语有两个词表达创造和制造,两者有重大区别,一个叫专指神作为创造者,另外专指人作为制造者,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刚才说根据基督教,神就是从无中创造世界,从无中创造专属人的特权,人只能从已有材料当中产生作品,人是远远不能和神相提并论的。


17-19世纪,创造性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这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创造开始被认为源于个人的能力,我们知道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诗人,所以人开始将这些伟人联系起来。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


到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将艺术家的位置提升到其他所有人之上,“创造”第一次被应用于艺术家,不是盲目受理性的指导,是由个性和情绪,理想和想象支配,产生一些新颖原创性的东西,所谓的天才就是可以有一些新颖原创的东西。


但是普通人还是不行,在18世纪法国,人具有创造性,这个思想还是遇到阻力,首先就是语意上的阻力,根据传统创造还是从无中创造,第二点是哲学上的阻力,因为创造被认为是一种带有神秘意味的活动,启蒙时期的心理学不承认这个。艺术家的活动被认为必须墨守成规,它和创造性不相融。


到了19世纪创造性概念含义才发生前所未有的彻底转变,从无中创造的要求被放弃,创造性变成新事物的制作,而不是从无中做出东西。创造性成为艺术的专有属性。


20世纪之后,我们现在都知道所有人类活动领域,都说可以创造,所有人都可以创造,都鼓励创造。只要是制作出某种新东西,就是有权成为创造。


▲人类的“创造”,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我们看到创造性概念和创新概念还是挺相似的,都是从一开始人人鼓励创新或者是创造,或者是人没有能力进行创新创造,后来渐渐到19世纪、20世纪之后完全铺开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其实和现代性的概念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只有到了现代才会有所有这些观念转变。



▌完全僵化的时代并不存在,警惕盲目创新的陷阱


我们最后简单看一点现代性概念的历史,什么是现代?这个词是在12世纪教会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不过当时说这个意思与今天是不一样的,20世纪有一些自称现代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正站在新时代的开端,用当时名人的话来说,他们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矮子。


他们认为自己的重要性比不上前人,但是他们能够看的更远,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是是一个矮子。但是他们从这上面看到不是一道光明的康庄大道,而看到的是末日。文艺复兴是基于最重要把古代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分隔开,目的不是追求现在的东西,而是想恢复古代的黄金时代。


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在含义什么时候出现?大概是同16世纪开始,当时出现这个词只是为了定义一种艺术风格,著名的艺术史论家把文艺复兴风格描绘为美好的时代风格。


后来从培根时代以来,现代性依据自由、进步的革命观念,出现新的,可以通过科学方法逐渐累积的知识观、直线观、现代性需要显示并强调其原创性和优越性,我们现在接受的一套现代理解完全是从科学革命时期(17世纪)来的。


现在的时间观是一种单向的直线,无限的时间观,不再像古代一样是有限的时间观,或者是世界末日的时间观。


现在这个词从词源来讲来自拉丁词的modus,后来一系列派生词都是源于一个晚期的拉丁词modernus,就是时间的尺度,就是当看现在这个时刻,这是本质的意思,所以本质上和时间相关,只不过不再往过去看了。


所以现在显著特征聚焦于我们眼前的东西,忽视更多的起源,一个人认为自己是现代的,通过时间规定自己的存在,这个话有点抽象,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古代人是通过土地、位置、种族、族群、传统来规定自己,现代意味着新,意味着前所未有的东西,你把自己理解为新的,理解为自我彻底自由创造性的,不再依附于传统,不是由命运主宰,要成为现代就是要自我解放和自我创造


人不仅生产在历史和传统当中,而且要创造历史,我们现在天天说我要创造历史,这个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历史是不可能创造的。因此现在不仅意味着通过时间来规定人的存在,而且意味着通过人的存在来规定时间。


引用一段我特别喜欢的钢琴家的一段话,他说,“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诉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


▲“现代”意味着个体从身体到精神的双重解放

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这个话可以说道出现代的本质。


与之相连的就是个体主义,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强调个体,要活出真我,我突然想到区块链是不是也在强调个体?强调去中心化,强调每个人都发挥独特的价值。所以区块链这样的技术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符合时代潮流,它是完全符合现代新概念给人规定的本质发展方向。


个体主义和宗教改革是息息相关的。大家可能不知道,现代性最重要的思想来源或者历史事件就是改革,强调颠覆教会的权威,每个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我不需要更高的机构向我解释,马丁路德的一名言是“人人皆神职人员”,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想象这和个体主义一脉相承,每个人都是个体,和现在的民主制也是息息相关的。


创造性概念从一开始缺失再到专属艺术,再到概念是不断发展和文化相关。这是我们时代特有现象和时代精神,它的种子在现代性形成之初在14世纪就埋下了,现代性的创导者,主张现代优于古代,强调传统,以此提高现代人的地位。


其实,一个完全稳定或僵化、从不容许改变的传统是根本不可能的,也从未存在过。竭力强调新,恰恰意味着个人失去了自我和独特性,盲目求新求变反而会使生活显得更为贫乏、苍白和动荡不安。



创新不是一味地求变和标新立异,当今的社会,“创新”一词更是发生着某些可怕的异化,它更可能意味着“更快地圈钱”,或者作为掩盖某些失败的托辞,而败坏了它内涵。扎实的创新,不仅对社会有所裨益,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本文作者张卜天,就称得上是这样一位“创新者”。


作为一名译者,清苦、报酬少是常态,其他很多译者更倾向于那些回报丰厚、众所瞩目的“扶持项目”,然而这并非张卜天的选择。他曾言“达不到真正的无欲无求”,然而他的行动却说明,他是多么地“不计名利”——潜心翻译,不只为献给读者最好的译作,也是为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


与绝大多数受出版机构雇佣的译者不同,他的书几乎全由他自己选定,内容全部为在国外备受瞩目,在国内却属小众的科学、哲学经典。因此,有人称赞他是“启蒙界的斗士”、“思想的传道人”。


如果说,当下时代,社会亟需那些能抵御浅薄思想、拓宽思想厚度的好作者。那么,我们更应该呼吁并致敬的,更是传递伟大思想,提升社会智识,并致力让人们成为“最清醒的现代人”的翻译家。


◎回应时代大问题:张卜天的译作从哲学视角回应了与所有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问题。比如,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好的社会,人们如何通过数学和物理学思考世界,现代人人都谈的科学缘起何方,为什么现代性的来源与宗教息息相关......


◎拓荒式的作品:张卜天的译作均为同领域的拓荒式作品,代表着目前学界的最高成果,同领域内无出其右。以彼得·哈里森的“宗教与科学三书”为例,这是思想界迄今为止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探究最全面、思想最丰富、也最具权威性的一套书。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这套张卜天“哲学、思想、科学”译丛经典十书。本书为张老师首次独家签名、印章版,比一般版本更具收藏价值。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为张卜天老师2018年5月在“2050大会”分论坛上的发言。内容有删减。


▍延伸阅读

张卜天:让生命有意义的事才最现实

翻译家的最高境界:文明的传承者、思想的传道人

16个哲学问题,你都能回答上来么?

生活的意义没有标准答案

艺术三万年:当创造力跨越时空

吴国盛:没有科学文化,科技创新就没有根基

金观涛老师新书《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重磅上线!

“剑桥史经典三书”:现代人的案头必备、常读常新的史学巨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