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疾病与生命同行:为什么真正的健康并不排斥疾病

先知书店 少数派悦读 2022-07-11



当疾病与生命同行
为什么真正的健康并不排斥疾病
文:薄世宁  编:R先生


什么是疾病,怎么看待疾病?


第一类看法:把疾病和感觉联系在一起,认为身体舒服就是没病,不舒服就是病了;

第二类看法:把疾病和健康对立起来,认为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病。

但实际上,这两类看法都是片面的,疾病在生命中的角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生命注定离不开疾病,疾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疾病与人终生相伴。


▌感觉良好,并不代表没有疾病

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越来越精准,很多病没有明显的症状,而是经过医院的检查之后被发现的。
举个例子:《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肺癌可以在体内潜伏20多年,然后突然转变成具有侵袭性的癌症,开始攻击人的身体。

这个时候,肺癌会迅速恶化。
那么在肺癌潜伏的这20多年,身体没有任何明显的不舒服的感觉 ,是没病吗?
实际上,多数癌症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没有明显症状的过程,等症状出现,已经进入中晚期。
再举个例子,比如在怀孕早期,有些孕妇会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等症状,但这都不是病。
所以,感觉良好并不代表没病,感觉不舒服了也未必是有病。

▌健康与疾病可以共存

没有疾病的绝对健康,实际上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疾病和健康之间没有一条绝对清晰的界限。
举个例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血管开始逐渐老化。人到了成年,血管壁上开始出现斑块,血管会慢慢硬化、变窄,得冠心病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此时人是健康的吗?
肯定是。
算是生病吗?
也算,因为血管壁上出现斑块,当然是病。
这就是一种健康和疾病共存的状态。当血管狭窄的程度超过70%甚至达到90%的时候,人就开始出现心绞痛的症状了。
这个时候,人就不光是生病了,严重的话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所以,健康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健康是可以包容疾病的;
第二,健康并不排斥疾病,健康的人不是不可以生病,而是具有从疾病中康复的能力。

▌疾病的本源,是人的不完美
疾病会与生命共存,甚至要终生相伴的原因就是:人类的进化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这些不完美,就是导致疾病伴随终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的基本就是不完美的。多数的慢性病都和体内的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

基因这种包含了生命巨大遗传信息的最底层的东西是不完美的,也就决定了人始终处于生病的风险之中。
其次,人体器官是不完美的。
比如我们的胃分泌的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里的绝大多数细菌,甚至可以腐蚀掉进入胃里的铁屑。但是这么强悍的器官却斗不过小小的幽门螺杆菌。
这种细菌使我们患上胃炎、胃溃疡,使得患胃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最后,人类的适应能力是不完美的。
人类进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疾病的到来。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这副身板已经适应了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我们不用再为寻找食物到处奔跑了,而很多代谢类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也就随之而来。

▌疾病的价值


疾病并不永远都是灾难,有时候也有价值。
比如说,感冒是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感冒病毒会不断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也因为这种刺激,变得越来越强大,从而可以抵御更严重的疾病。
学会与疾病共存,因为真正的健康,是包容疾病的。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忽视对身体和疾病的预防,几乎都是出了大问题后不知所措,然后追悔莫及。


而通读这本薄世宁医生的这本《医学通识讲义》将帮你理解疾病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帮助你正视疾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重新审视生命。


看懂医学的全貌:系统讲述了医学如何走到了今天,解释了医学的本质是什么,同时帮助你了解医学关键技术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做自己和家人的守护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和家人的健康知识系统。当你面对常见的疾病和问题时,能清楚地知道如何和医生、医院配合寻找治疗方案,能更高效地和医生交流,更有效地解决病痛,同时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让医学的智慧为你所用:将带你从医生的视角解读健康和疾病。你将收获医生解决复杂难题的全套思维模型,并灵活借鉴医学用制度解决个体问题。

它不但能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医学与疾病,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个体知道如何避免生病,以及一旦生病之后应该如何应对。

清华大学医学中心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张明徽教授说:“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解决病痛的技术。书中大量案例告诉我们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和“仁学”。薄医生说出了我作为医者的心声。医学通识,不可不知,推荐给关心疾病和健康的每一个人。”

北京天坛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任添华教授说:“这本书用科学界定医疗活动的内核,用人文激荡医生的情怀,用智慧指引患者的选择,用理性诠释疾病的归宿。它让医学更有温度,让医者更有思想,让患者更有尊严。我会在第一时间将他推荐给我的学生们。”

改写书中的一句话:“真正的压力不是疾病,而是你对待身体的方式。”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这是一本看过后,一定会推荐给家人、爱人和朋友的书。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一份最实用的医学常识书单

懂点医学常识,面对疾病才不会那么无助

我们都是幸存者 ——对生命和灾难的思考

感性、伦理、信仰:生命体验的三重境界

生命有三个层次,绝大多数人止步于感官
疾病的隐喻:道德上的传染性比癌症更可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