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先知书店 少数派悦读 2022-10-04



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文:何怀宏  编:先知书店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意思接近,有时是可以不必严格区分的,如梁漱溟就时而这样使用。但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明”这一概念,我们还是要在两者的比较中加深对其的理解。
 
●第一,“文明”与“野蛮”相对。

“文明”首先意味着一个普遍的历史过程,其范畴一般不会包括单纯采集狩猎的人类历史阶段;但“文化”却可以指原始社会的文化。

如布罗代尔所言,在1874年爱德华·泰勒出版《原始文化》之后,人类学界越来越多地用“文化”来表述原始社会。现在,我们也会将一些地域的考古发现称作“某某文化”。

在现实的日常语言使用中,“文明”还可以指一种彬彬有礼的,体现了文明进展成果,合乎礼仪规范,尤其是非残忍与野蛮的行为和活动。但这并不是一种完全的道德评价,“文明”更强调的是行为礼仪方面。就内心而言,在有的思想家看来,原始人也许还要更为心地单纯或淳朴,乃至是“高贵的野蛮人”。


●第二,与上面一条相关,“文明”更强调共性、普遍性、普世性,而“文化”则更强调特殊性、差异性、民族性。

也是因此,“文明”比“文化”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当我们就一个地域或社会、民族、宗教说“文明”的时候,我们是就其共性而言的;而当我们说到“文化”,就常常已经意味着多元了。

文化总是一个复数,过去的文明在相互分离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复数,但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则越来越多地趋同,以致我们可以用“人类文明”或“地球文明”这样的概念来统括它。这时,和它相对而言的大概就是尚未得见的“外星文明”了。
 
●第三,“文明”一定包含“物质文明”,但“文化”却并不一定如此。

与“文明”相区别使用的时候,“文化”甚至更多的只是表示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明”。这在德语文化中尤其明显。

 
●第四,因此,在移植方面,文明的成果要比文化的成果容易得多。

这在物质文明方面尤其明显,但久而久之,它也会影响到政治结构的变革和价值观念的趋同,就像传播到世界的工业革命也会影响到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追求物质的观念上升一样。

“文明”的传递是“明”,明白了之后很快就可以照着做;而“文化”的传递则是“化”,大概非得有一个濡染、生长的过程不可。
 
●最后,“文明”有一个确定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共识。

即一般都认为,人类文明是从一万余年前开始的,但人类文化却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历史。

正是基于文明有确定的万年历史,所以,本书也才说“文明的两端”——文明诞生的一端和文明现代的一端。


总之,“文明”的概念比“文化”更广大,也更固定,或者反过来说,“文化”的概念比“文明”更细微,也更弥散。

在区别地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们常常用“文化”表达“文明”的精神的部分,不那么器物的部分。

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明,是不大可能被快速移植和挪用的,只能通过生长和培养,即只能“化”,而无法像物质文明的东西那样马上拿过来“用”或“造”。


当然,无论物质文明(器物之学)还是政治文明(制度之学),一旦“明”了以后,也不是马上就可以拿过来“造”的,因为物质产品和政治制度的后面也有内在的精神,所以,技术产品虽然相对好模仿,但其后面的科学精神和社会的创新条件却不是那么好学的,制度就更是如此。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怀宏

现在,我们也许可以给“文明”下这样一个定义:文明,就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可以持久固定群居的物质生活基础,形成了或者正在走向一定的政治秩序,具有一定的精神生活形态的人类开化状态。

也即,文明一般包括三个要素:

●一是物质文明,包括劳动的分工、稳定的物质生活来源和剩余收益,以及相当规模的聚居,如城4文明的两端镇;

●二是政治文明,包括出现了国家或国家的雏形,或者正在走向国家,且可能也要容纳其中局部和暂时的政治秩序的崩溃;

●三是精神文明,不仅有精神的内心生活,还有精神的外在形态和成果,包括文字,或至少丰富精致的口头语言,有各种可以流传和留存的精神产品,有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等。
 
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文明”。
 

何怀宏老师最新出版文明史著作《文明的两端》首先厘清了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然后从“文明的两端”开始,要让读者真正地理解文明的“过去”与“未来”。

与常见的文明史截然不同。何怀宏老师没有把它变成一部洋洋数十卷的鸿篇巨制,而是从文明的两端——开端如何进入文明,尾端如何遭遇挑战和危机入手——抓住了文明的真问题,堪称一部独特的而又截然不同的“文明史”。

◎一部独特的“文明史”——集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批评家三种视角于一身

一般的文明史更多地强调叙事,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也很难对中西文明都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有很多作者打着文明史的旗号,写出来的却是文化史——讲的是“国情论”“文化特殊论”。

而这本《文明的两端》不仅在开头就厘清了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更通过历史、哲学与社会三方面视角,兼容中西,包含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问题的思考,堪称是专为中国读者所写的一部“独特”的文明史。

▲何怀宏《文明的两端》部分目录

◎凝结近十年思考,以巨大的时空尺度,厘清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

本书凝聚了何怀宏老师近十年的思考,一上来就从数万年的文明演进中,抓住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以物质为基础、价值为主导、政治为关键”。也正是通过这一逻辑,很多重要却难以回答的问题,被追问到了更深的维度——

比如,人何以为人,何以区别于文明状态之前的原始人,乃至区别于动物?文明何以为文明?难道人类文明就是要“始于物质,终于物欲”?人类的文明要怎样才能延续?人类文明的解救之道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还是隐藏于文明的发端?

◎融合史家基础与文学家妙笔,文采极好

何怀宏老师不仅是当代伦理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还是翻译大家,《正义论》《沉思录》等书最经典的译本,正是出自何老师之手。因此,读何老师文字,不仅没有丝毫说教之感,反而有“润物无声”之收获。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称他为“严谨治学、长于思考的优秀学者”。

此次,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还特别请何怀宏老师为本书亲笔签名。现货首发,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购买收藏。

来源 | 本文为摘自何怀宏教授为新书《文明的两端》所写的引言。


▍延伸阅读

人类文明将始于“物质”终于“物欲”?

比精神忧郁更痛苦的,是文明带来的压抑

历史、哲学、社会批评:一部独特的文明史

何怀宏|从文明的两端,厘清文明的底层逻辑

在一切皆可简化的年代,唯有思想不可简化

文明的特质,往往藏在所信仰的宗教之中

为什么这个世界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什么样的历史,能叫“文明史”?

在一切皆可简化的年代,唯有思想不可简化

为什么这个世界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现代文明通识”三书:绝版复活,厘清中西分野的“大哉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