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观念,而非其他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文:火养  编:先知书店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群里因为一些事,彼此熟悉的人吵了起来,当事人只能沉默。沉默是对这类事情唯一的能做的事。

现在通讯发达了,想了解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通过微信群,朋友圈都可以。只要你发言了,转发了,就可以窥探到你的世界。而这种窥探,其实让人很难受,一些熟人、朋友的价值观让你大跌眼镜,但你还什么都不能说。也没有必要说。只能感叹下,原来我们如此陌生。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看到从小认识的一位朋友的言论,真让人看不下去,我想在下面评论,又怕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就只能把那段话截图给知道价值观还相近的同学看看,然后发了一通牢骚。最后还是实在没忍住,在朋友圈写了这么一段话:

“相隔的不仅是岁月,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从年少到现在还能保持三观一致太难太难了。相忘于江湖,才是最好的结局。”

有人以为是同学聚会后的感言,其实不是,聚会一般只聊过去,只喝酒,只谈青春,而在朋友圈,在微信群,才能把这些基本的观点暴露。

没过几天,一位朋友就说,这段话,她借用了。随后,她和我说,她用了一个美国品牌的杯子,在朋友圈发了张图,而被一位曾经要好的同学用民族大义教育了一番,感觉非常难受,干脆直接把好友都删除。而这同学,在整个中学期间关系都还不错。一起上厕所,一起学习,相互鼓励。这些曾经的温情,都被这一番民族大义式的言论给毁掉了。

那一刻,巨大的悲哀笼罩了我,这个地方有多少思维都不正常的人类?


年岁渐长,已经没有说教别人的欲望,也不想被别人说教。我们从一个原点出发,已经走向不同的方向。那就彼此相忘于江湖吧。

这是个巨大裂痕的社会。不是多元,而是裂痕。我们连基本的价值观都没有,怎么会有统一的共识?

我想说的是,随着时间流逝,相互之间的裂痕太大太大了。如果你有一个三十多年还保持着三观一致的朋友,请你珍惜,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更多的是,我们彼此已经不再了解,价值观也已经完全改变。

新闻联播是很多人的饭前甜点,而我一年也看不了一个画面。很多人教科书上的内容,就是他们的全部知识,而我就算最无聊的时候,也会保持着一个月两三本书的阅读量,多的时候一周可能三四本。我对权力和管教他人一点欲望都没有,而权力是多少人的梦想。

到底是支持日货还是抵制日货,让多少人智商暴露了,而我一直坚决抵制的是蠢货,从来不是外国货。可能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让你和许多人产生强烈的分歧。有些分歧可能谈谈就过了,而有些分歧,可能让你难以释怀。有些,我们干脆就不交流吧。


我们学着不同的历史,从许多事件的看法自然完全不同,甚至对人本身的看法都不同。

我们在分裂。这种分裂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大。


有一次,在同学群里,看到某个明显是谣言的言论,我实在忍不住,说了一堆个人的观点,发出去之后,虽然有人认同,但彻底把发言的同学得罪了,然后就渐渐陌生了,从那以后,每次遇上热点话题,我几乎都沉默。

越熟悉越如此。熟悉,并不代表了解。只是时间把你更早的推到我前面。

我们唯一的相似点可能就是对故乡美食的热爱,性取向可能都不同了。

我们相隔的不仅是几十年的时间,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

所以感谢城市。这个包容的城市,会让你总会寻找到和你相似的人,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而不至于让自己无话可说。我们不需要对不懂的人说太多,而懂你的人,自然你说一个词就会明白。这里总能找到和你价值观相似的人。


我们可以找喜欢诗歌的人聊诗歌,找喜欢打球的人聊打球,和工作的人聊工作,和八卦的人聊八卦,和有着过去的人聊过去。总能找到和你兴趣相同的人。


思想就像内裤,别轻易露出来。只有知根知底了,我们才开始讨论深一点的话题。现在我们就聊聊曾经,聊聊彼此熟悉的人。

来,我们为往昔干杯,然后别谈未来。

愿你出走多年,归来还是少年。最近流行这么一句话。那是多么艰难。少年时期的那种梦想,活力,没受沾染世俗的清澈,那种蔑视日常的勇气,有多少人能够保持?

我宁愿相信,无论你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都还是真诚善良。只是眼界会局限一个人,这个勉强不了。在旧时光里,会有你美好的一面。而未来,愿你安康,善良。

其实价值观,只是一种调剂,并不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不影响你在生活里是一位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就像没有阅读也可以活着,没有精神也可以在黑压压的人群中走过。在拥挤的地铁里和公交上,谁会在意你的思想。

所以,十年不见,我还渴望遇见你。因为,可能价值观不同,但我们有着彼此的过去。



三观不合,价值观的撕裂,其底层都源于一个人持有的思想,以及对思想史的认知。


思想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内,所有观念的集合,思想的一致,决定了三观的一致;思想史则是观念传承与流变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文明的一切事件,只要不断抽象、不断向上追溯,最终都不得不在思想面前停步。


除了观念对三观的影响,思想还包括逻辑、实证、概率等一系列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因此,思想既是我们认识自己与世界的一种准确、全面的方式;以思想史为镜,更能弥合撕裂、重新审视三观。


然而,一方面,思想很抽象,且历史漫长,立足点太高,尤其是在今天,往往需要横跨多个领域的知识。一般人对它的把握,常常很吃力,而且容易产生误解。


另一方面,思想史是一面纵横交错的巨网,而学习趋势却向碎片化演变。人们头脑中“点状知识”增多了,但却无法连接成线与面,误解、割裂因此很难避免。


这样的思想史不但难以“正三观”,反而有可能脱离现实、空谈思想,加剧价值对立、漠视现实。因此,我们亟需一套精炼准确、系统公正的“思想史”。


▲彼得·沃森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彼得·沃森的《思想史:从火到佛洛伊德》及其续作《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这套书是专为深度思想者准备的一段丰富的精神之旅,让我们在价值撕裂的时代,做个思想自洽、知行合一、不疾不徐的明白人:


◎以大视野与大融通弥合观点的分歧,三条主线串起250万年的思想进程:


他将思想进程的视野,拉升至250万年的尺度,在这样视野下,读者过去的既定史观,或被极大地拓展了边界,或被颠覆重组,而不同观点分歧,也将被重新弥合——


他将千头万绪、纵横交织的人类智力史,收敛为灵魂、欧洲、实验三条清晰的主线。历史与学科,就在这三条线上不断交叉、融合,构成了一面“融通知识”的巨网。读者从中获得的不仅是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更是培养独立问题意识所不可或缺的思想支柱。


◎一张 “思想全景图”,直面最为价值撕裂的20世纪


当下的思想割裂,大都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的百年。20世纪是人类史上极特殊的一个时期:这100年间,天才与魔鬼共舞,希望与毁灭共存,尤其是大事件发生的密度、烈度,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撕裂程度,远超过此前所有时代之和。


沃森的《思想史》,更像是一张20世纪的“思想全景图”,把人类这100年来在智力上的冒险成果、灾难教训,通过内在的逻辑关系像链条一样“锁扣”起来。读这本书,思想上的熏陶、智识上的锻炼还仅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这一“中介”,看见20世纪种种分裂、灾难背后的内在联系,以及那些被当下视作理所应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如何把人类推至今天的世界,又将把人类带往何处。


在整个思想史的写作中,沃森还使用了大量的新史料,采用了很多被以往学者忽视的历史细节。其视角、观点,一出手就颠覆了以往的众多成见,无论是对有志于学术者,还是关心文明进展的读者,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有追求、有思想的现代读书人,书房里都应该有这样一套,展现了人类非凡智识与求知之心的恢弘巨著。本书为先知书店独家定制版本,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购买本套书即赠先知文房·黄铜书签一枚,赠完即止)。



▍延伸阅读

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难于被动摇

人与人“三观不合”,主要源于这八种观念的差异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需要跨过三道坎

文明史上最值得铭刻的三句话

康德: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书分两种: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

爱因斯坦:让每个人都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观念的奠基者:九位西方思想家

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四大区别

以思想史为镜,可以正三观

再多的知识,也无法说服一个认知封闭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