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最醒目的招牌是什么?
▲辽三彩罗汉 | 大英博物馆藏
英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罗斯金说过这样一段话:
“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稿中写下他们的自传,这就是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术之书。如果不读其他两本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读懂,但三本书中只有最后一本是值得信赖的。”
“艺术之书”之所以被罗斯金赋予这样特殊的地位,就因为艺术把人与人的不同反映得最为鲜明。如果说人类的心思活动在别处可能要遮遮掩掩,在艺术中却不遮掩。
显然,人的行为和语言在社会中受到的约束都比艺术更大,所以艺术的可信度反而更高,且内容浩瀚:社会历史、人心观念、禁忌崇拜、趣味爱好,全都可以搁进去。
因此艺术直接就是一种文明最醒目的招牌,凡要了解某种文明,去看那个文明产生的艺术会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所有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艺术史系,它被作为一个研究文明发展的普设系科。这正说明,艺术不光是造型风格演变的事,它还是一个民族心思想法的直接外化。
以上内容摘自艺术史教授王瑞芸《西方艺术三万年》。在王瑞芸看来,艺术并不复杂,它体现的是人心,“了解艺术其实也正是了解人”:看懂了人心,也就看懂了艺术;看懂了艺术,也就看懂了人心。
王瑞芸从观念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史,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她的《西方艺术三万年》回答了我们许多关于西方艺术的困惑——
· 为何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很多动物的身上都画着箭镞、长矛、叉子?
· 为何古埃及人做的法老塑像总是同一个姿势?
· 为何哥特式教堂建得珠光宝气?
· 印象派如何做到了与改变的世界同频?
· 毕加索把一个好好的女子画得支离破碎,瞧着有什么好呢?
· 随便什么生活之物,只要放进画廊或是贴上标签,就能算作“当代艺术作品”吗?
其实,谈艺术史绝不是列出一张越来越长的艺术风格名单。本书的重点是借助不同的艺术样貌,呈现西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人看世界和对待世界的不同态度。了解艺术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内心“海纳百川”的过程。
先知书店有幸获得王瑞芸老师亲笔签名,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