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好的社会,是一种基于自治、平等的契约关系,那么,一个好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也绝不可能是单向度的——不是父亲对孩子单向的物质供养,也不是父亲以爱之名的强制,而是需要爸爸与小孩共同去经营的一种双向度的关系。在这种双向度的亲子关系中,成长是孩子份内的事,父亲需要做的,不是单向度的供养,不是为孩子设计好人生,也不是教孩子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某生活。正相反,父亲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正如《爸爸与小孩》一书的作者赵洪云在书中写道: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关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长,这是小孩的童年,也是爸爸的童年,孩子的成长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
爸爸说,是风筝线断了。风的力量太大,线产生的拉力也增大。线承受不住了,所以就断了。爸爸说,好像是,其实不是。是因为风筝没有独立飞翔的能力。因为依赖线,所以不能飞得更高;因为依赖风,才会被风从天上吹落。书中还有一个故事,爸爸与小孩爬山过程中,小孩发现,山顶的塔上有根尖尖的针,于是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说,这叫避雷针。避雷针一端高高地暴露在空中,另一端连着金属丝,接到地下。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塔身不遭雷击。爸爸说,保险丝是用自己的弱点,保护别人。所以,它只能保护一次,自己的生命就结束了。避雷针也是主动承担危险,牺牲自己,保护别人,但方式不同。因为,避雷针是用自己导电好的长处,去保护别人。所以,避雷针可以长久地保护别人。
这样的场景,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每个孩子小时候也都问过。但这样的回答,还是第一次从这套书中看到。翻遍《爸爸与小孩》三本书,几乎都是在这样真实的场景下,孩子一次次好奇的问,爸爸一次次在告诉孩子自然世界奥秘的同时,为孩子开启了一场充满人文精神的哲思之旅。如果说父亲的天职是改造社会,那么,好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改造社会的第一步。今天,卑微但伟大的父亲越来越少,卓越但强势的父亲也越来越少,双向度的亲子关系基本成为常态。但更多的场景是:有些父母,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分享给孩子,但每次都是一开口,就被孩子一句“在学校被老师灌了一天了,到家又要灌”怼回;有些父母,非常认同“最伟大的教育,是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但现实却是“孩子在成长,父母在停滞,并很快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有些父母,想和孩子做朋友,但最后发现,这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需要足够的耐心,更需要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学习,还需要在和孩子交流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修炼。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赵洪云老师这套《爸爸与小孩》(3册),这不只是一位平凡但优秀的中国爸爸与小孩一起成长的真实记录,也是值得推荐给想建立一段良好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家庭的一份参考答案。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先知书店独家书:
▍延伸阅读
俞敏洪: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有多少亲子关系,败在了“争第一”上
秦晖:炉火纯青的防人之术,循环千年的政治怪圈
葛剑雄:文化断裂的真正原因
37年前的一起“霸座风波”,让中国痛失“当代蔡元培”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如果没有了道德底线,个体的“平庸之恶”能毁掉整个社会
信仰的四个基本特征
文明程度越低的社会,越喜欢说“活该”
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是对错误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