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单元测试及答案 | 可下载


初中生学习之家
语文/数学/英语/中学/全科关注

领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领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领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第一章卷(1)

 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2014秋•遵义县期中)测量长度时,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取决于(  )

A.测量工具的种类     B.测量工具的最大测量范围

C.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     D.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分度值越小,准确程度越高,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跟测量需要有关,比如测玻璃的长度一般要准确到1mm,而测量窗帘的长度,达到1cm即可.

【解答】解: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即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跟测量需要有关,并不一定是分度值越小越好.

故选C.

【点评】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而要达到的准确程度与测量需要有关,不同的物体要不同的准确程度.

2.(2分)(2016秋•围场县校级期末)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长度的是(  )

A.20mm      B.1dm  C.1m    D.26cm

【考点】63:长度的估测.

【专题】5A2: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长度单位及其相互间进率,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要有初步的估测能力.

【解答】解:从四个选项中可以看出,只有选项D最接近于初中物理课本长度,

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及其相互间进率的掌握情况,要牢记常见的长度单位及其相互间的进率,并具有初步的估测能力.

 

3.(2分)(2016秋•西秀区校级期中)下列对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了误差,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就可以避免误差

C.改进实验方法,认真测量就可以消除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使实验方法更为完善,可以减小误差

【考点】67: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解:A、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故A错误;

B、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

C、改进实验方法,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使实验方法更为完善,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误差概念的了解,只要知道误差产生的原因就能了解为什么误差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注意的是误差不是错误.

 

4.(2分)(2016秋•崆峒区期末)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专题】12 :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还要掌握误差和错误是截然不同的,在物理实验中,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能避免的,

【解答】解:

A、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属于错误的操作,应及时改正,而不是通过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减小,故A错误;

B、刻度尺不精密时,应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而通过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的方法不正确,故B错误;

C、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样做是为了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故C正确;

D、错误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不会避免错误的出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误差的定义,还要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5.(2分)(2015秋•宁城县期末)如图所示为测某种硬币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66: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13 :实验题.

【分析】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

【解答】解:A、硬币的下面没有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不正确;

B、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对齐,无法读数,不正确;

C、无法确定硬币直径的位置,零刻线也未对齐,不正确;

D、借助两块三角板卡住硬币,且一端对齐,能测出直径,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解题的关键是进行思想转化,将不易直接测量的直径转化到刻度尺上.

 

6.(2分)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眨一下眼睛所用的时间

B.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C.人在安静时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D.人步行10m路程所用的时间

【考点】61:时间的估测.

【专题】5A2: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过程经历时间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过程和时间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A、人的眼睛迅速眨一下的时间在0.3s左右,A不符合题意;

B、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24h=24×3600s=86400s,B不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C符合题意;

D、人步行的速度在1m/s左右,步行10m大约10s,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

 

7.(2分)(2010•石狮市模拟)如图所示是“神舟七号”飞船在上升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情景,相对下列哪个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

A.飞船B.太阳  C.地球D.月球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航天员是静止的,一定选择和航天员之间没有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答】解:“神舟七号”飞船在上升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航天员和飞船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航天员和太阳(或地球、或月球)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太阳(或地球、或月球)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8.(2分)(2011•扬州)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2: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解答】解:小明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

小明相对于树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C、D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不同.

 

9.(2分)(2014秋•辛集市期末)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指(  )

A.运动和静止都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

B.同一物体不可以说它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C.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运动的结果可能不同

D.选择运动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的对象就是静止的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

【解答】解: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运动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同一物体可以说它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故AB错误,C正确;

选择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对象不一定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运动的结果可能不同.

 

10.(2分)(2012•广东模拟)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6C: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31 :定性思想.

【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即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解答】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个定值,也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而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物理公式,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还要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11.(2分)(2016秋•全椒县期末)一个正常运动的物体速度约为5m/s,该物体可能是(  )

A.蜗牛B.步行的人  C.自行车     D.汽车

【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29 :估算题.

【分析】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我们对于物体运动速度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解:A、5m/s的速度表示物体在每秒内要通过5m 的路程,蜗牛显然达不到,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

B、步行人一秒大约为一步距离,因此人步行的速度约1m/s,则B选项错误;

C、自行车的速度约5m/s,故C选项正确;

D、描述汽车的速度常用km/h作单位,单位换算可得5m/s=5×3.6km/h=18km/h,这与我们通常认识的汽车每小时行驶几十公里相差也比较远,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12.(2分)(2013•白下区校级模拟)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考点】6C: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5A1:图像综合题.

【分析】看清楚图象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

【解答】解: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图象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静止状态;故B错误;

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图象能直观形象地表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物理上常用的研究物理物体的方法.

 

13.(2分)(2016秋•龙潭区校级期末)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 s跑完全程

D.从30 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 s

【考点】6B:运动快慢的比较.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公式v=分别算出各选择项中描述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使单位统一为国际单位,再进行比较选出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解答】解:航模飞行器的平均速度为11m/s;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0km/h=13.9m/s;

百米赛跑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m/s;

从30m高出竖直下落的物体的平均速度:=12m/s;

显然,平均速度最大的是汽车.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先是根据公式计算出速度的大小,然后统一单位进行比较.

 

14.(2分)(2008•宜昌)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马路上骑车匀速前进,甲同学的速度比乙同学的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

B.甲运动的时间比乙短

C.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长

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41 :控制变量法.

【分析】已知速度的大小,要比较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必须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不然无法比较.

【解答】解:在A中,不知道所用时间的大小,无法比较路程的大小,故A错误.

在B中,不知道路程的大小,无法比较时间的长短,故B错误.

根据公式V=可知,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少,速度越大,已知甲的速度大,所以甲所用的时间少,故C错误.

根据公式V=可知,时间相同,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越长,甲的速度大,所以甲运动的路程长,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知道要比较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必须保持其中两个量的关系,再研究第三个量,要学会应用控制变量法解题.

 

15.(2分)(2016秋•开县校级期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2:3B.4:9  C.1:1D.9:4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11 :计算题;4D :比例法.

【分析】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推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求出时间的比.

【解答】解: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可以推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时间的有关计算,要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16.(2分)(2015秋•乐至县期末)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的睡起了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考点】6B:运动快慢的比较.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3)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解答】解:

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跑的快.

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即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因此选项A、B、C中的说法都不对.

故选D.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和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一段路程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兔子睡觉的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

 

17.(2分)(2012秋•长沙县校级期中)一列正在减速进站的载有乘客的动车,小明同学坐在该车的座位上.在进站过程中,对该列车和小明同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列车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列车进站的过程中受平衡力作用

C.以站台为参照物,小明同学是静止的

D.以列车为参照物,小明同学是静止的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6K: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运动方向的变化和速度大小的变化.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

(3)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列车减速进站,速度不断变化,列车的运动状态不断变化.不符合题意.

B、列车减速进站,列车一定受到非平衡力作用.不符合题意.

C、以站台为参照物,小明和站台之间发生的位置改变,以站台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D、以列车为参照物,小明和列车之间没有发生的位置改变,以列车为参照物,小明同学是静止的.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18.(2分)(2010•常州)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如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专题】12 :应用题;21 :信息给予题.

【分析】由图读出脚印的长度,根据“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计算身高.

【解答】解:“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的长度约为:25.10cm;

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0cm=1.7570m

由此分析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19.(2分)(2004•吉林)下列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

B.月亮躲进云里

C.客车里的乘客认为司机是静止的

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在运动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A、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是被研究的物体,太阳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太阳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符合题意.

B、月亮在云朵里穿行,被研究的物体是月亮,月亮和云朵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云朵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C、客车里乘客认为司机是静止的,被研究的物体是司机,以乘客为参照物,司机和乘客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司机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在运动,是以飞机为参照物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该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20.(2分)(2012秋•武汉校级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边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着,飞行员一把把它抓了过了,令他吃惊的是,他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件事发生的条件是(  )

A.子弹静止在空中

B.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航向相反,但子弹运动的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航向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快慢与飞机差不多

D.不能判定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57 :运动和力.

【分析】当两个运动的物体相对静止时,这两个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应该相同,这样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才能不发生变化.

【解答】解:子弹在飞行员脸旁,飞行员能够顺手抓住,说明子弹和飞行员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即二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满足这种情况的条件是子弹和飞机运动的方向相同,并且二者的速度差不多.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注意两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保持相对静止,这两个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大小都相同.

 

21.(2分)(2011•苏州)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因为(  )

A.以地面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B.以机场内步行的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C.以停在机场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D.以正在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33 :参照思想.

【分析】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是鸟类的速度非常大的缘故,参照物不同,飞鸟的速度不同.

【解答】解:(1)以地面为参照物、以步行的人为参照物、以停在机场的飞机为参照物,相同的时间内,鸟和地面、步行的人、停在机场的飞机之间距离变化大致相同,鸟的速度大致相同.

(2)以相向而行的飞机为参照物,相同的时间内,鸟和飞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大,以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故选D.

【点评】静止和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

 

22.(2分)(2015秋•潮南区期中)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划破夜空的流星运动     B.奔驰骏马的运动

C.植物开花结果D.地球绕太阳公转

【考点】51:机械运动.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本题考查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解答】解:A、划破夜空的流星运动有位置的变化,是机械运动;

B、奔驰骏马的运动,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

C、植物开花结果,是生物在生长,不是机械运动.

D、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相对于太阳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

故选C.

【点评】判断是不是机械运动时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则是机械运动,如果没有,则不运动;另外微观世界的分子、电子的运动不是机械运动,植物的生长变大也不是机械运动.

 

23.(2分)(2013秋•滦南县期末)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40m,需40s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min30s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于(  )

A.400m       B.300mC.200m       D.150m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首先根据v=求出速度,再根据v=求出路程.

【解答】解:步行速度v===1m/s,

绕操场走完一圈的时间t2=6min30s=390s,

v=

跑道的周长s2=vt2=1m/s×390s=390m.选项A与此数值最接近.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24.(2分)(2012•滨湖区校级模拟)下列物体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

A

被踢出去的足球

B

小孩匀速从滑梯上滑下

C

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匀速转动

D

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卫星

【考点】6F: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12 :应用题;572:运动和力.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情况有两种:静止;匀速直线运动.若物体的运动速度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解答】解:A、被踢出去的足球速度不断变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B、小孩匀速从滑梯上滑下,小孩速度不变,运动状态不变,符合题意;

C、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匀速转动,速度不断变化,运动状态改变,不符合题意;

D、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卫星,速度不断变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明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清楚物体的两种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5.(2分)(2015秋•大邑县期末)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原因(  )

A.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B.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C.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

D.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考点】67: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错误不是误差.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读数方法.

【解答】解: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时: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这些都是错误.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这才是误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15个空,每空1分,共15分)

26.(3分)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 刻度尺 .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零刻度线 、 分度值 和量程.

【考点】66: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使用刻度尺之前,要明确其量程、分度值,观察0刻度线是否磨损.

【解答】解: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前应注意观察其零刻度是否磨损及量程和分度值.

故答案为:刻度尺;零刻度线;分度值.

【点评】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27.(3分)(2014秋•江岸区校级月考)请你填上合适的单位: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 m ;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 cm ;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18 cm .

【考点】63:长度的估测.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长度的单位有km、m、dm、cm、mm、μm、nm.根据生活经验填上合适的单位.

【解答】解:(1)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6m;

(2)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为2.5cm;

(3)物理课本的宽为18cm.

故答案为:(1)m;(2)cm;(3)cm

【点评】对物体长度、质量、重力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楼梯阶梯数、物理课本长和宽、教室内空气质量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28.(3分)(2014秋•大石桥市期末)小强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9甲、乙所示.如果以轿车为参照物,树是向 右 运动的,卡车向 右 运动;如果以骑自行车的人为参照物,树是向 左 运动.(填“左”或“右”)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可能呈现不同的运动状态;

首先由图片判断出轿车和卡车的速度大小,然后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来判断树和卡车的运动方向.

【解答】解:由甲、乙两图可知:轿车的速度要大于卡车的速度;

若以轿车为参照物,那么树、卡车都向右运动;

若以骑自行车的人为参照物,那么树向左运动;

故答案为:右、右、左.

【点评】要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针对相应的参照物来说的,因此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首先要选定参照物.

 

29.(2分)(2014•祁阳县模拟)“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的上空”,这是以 地球 为参照物的,若以太阳为参照物,这个卫星应是 运动 的.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1)“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的上空”,被研究的物体是卫星,卫星是静止的,必须选择一个和卫星之间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做参照物,选择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和地球之间发生了位置没有变化,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2)地球不停的绕太阳运动,卫星也不停的绕太阳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卫星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地球;运动.

【点评】(1)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正确选择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选择静止的,也可以选择运动的,如果被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

 

30.(2分)(2013•淮北模拟)“水涨船高”中的“船高”是以 水底 为参照物,若以水为参照物则船是 静止的 .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12 :应用题;33 :参照思想.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水涨船高”中被研究的物体是船,船高说明船在运动,以水底为参照物,船和水底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因为水和船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水为参照物,认为船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水底(答案不唯一,只要所选参照物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可);静止的.

【点评】(1)参照物的选择,作为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如果选定为参照物,就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2)此题要求学生由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选择参照物,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1.(1分)(2015•云南模拟)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第2秒内的距离是4m,第3秒内的距离是6m,第4秒内的距离是8m,这物体是 做变速直线 运动.

【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12 :应用题.

【分析】如果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路程不相等,则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根据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关系,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在第2秒、第3秒、第4秒,相同时间经过的路程不相同,由此可知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做变速直线.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物体做直线运动在任意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32.(1分)(2012•菏泽)某汽车启动和到达的时刻及对应的里程表(表盘指示为千米数)示数如图所示,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40 km/h.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11 :计算题;16 :压轴题.

【分析】由图求出汽车的运行时间t与路程S,由速度公式v=求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由图知车的运动时间:

t=12h25min﹣9h25min=3h,

车走的路程:

s=27582km﹣27462km=120km,

则汽车的平均速度:

v===40km/h

故答案为:40.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由图中的仪表求出汽车的行驶时间、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解.本题运用课堂所学物理知识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实验探究题(共5个空,每空3分,共15分)

33.(15分)(2016秋•西秀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0.1 m/s.

(3)小球在 EF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如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C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由图可知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则说明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则可知物体的运动状态;

(2)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2s,则可知某段路程的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

(3)AB、BC、CD、DE、EF的时间间隔相同,通过比较通过的路程大小得出哪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由图可知,小球做加速运动;而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据此判断.

【解答】解:(1)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2)从B到D,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BD间的距离为s=4.5cm﹣0.5cm=4cm=0.04m;小球运动的时间t=2×0.2s=0.4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0.1m/s;

(3)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EF的路程最大,所以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所以能说明小球下落运动(加速下落)的是C图.

故答案为:(1)变速;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2)0.1;(3)EF;(4)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属于基础题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认真分析计算.

 

四、计算题(共2道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4.(10分)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1)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 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

(2)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11 :计算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交通标志牌“40”是限速的标志,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已知速度和到北京的距离,根据公式t=可求所需时间.

【解答】解:

(1)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时间:

t===46.5h

故答案为:

(1)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46.5h.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时间,关键是明白交通标志牌所表示的意义.

 

35.(10分)在实施城市拆迁工程时,为了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常采用定向爆破的方式.若某次拆迁一高层建筑时,采用的爆破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人跑步的速度是5m/s.若人点燃导火索后需要离爆破点400m才安全,爆破人员选用了长度为96cm的导火索进行定向爆破,该爆破手能否安全撤离到安全地带?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11 :计算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在点燃导火索的同时,爆破人员开始跑离着火点.利用公式v=,先求出导火索燃烧完所用的时间和爆破手安全地撤离所用的时间,然后比较即可,若导火索燃烧完所用的时间小于爆破手安全地撤离所用的时间,则他不能安全撤离,若导火索燃烧完所用的时间大于爆破手安全地撤离所用的时间,则他能安全撤离.

【解答】解:

由v=得导火索燃烧完所用的时间:

t1===120s

爆破手安全地撤离所用的时间:

t2===80s

则t1t2,所以他能安全撤离,

答:该爆破手能安全撤离.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简单的应用题,注意哪个时间大或哪个时间小才是安全的要弄清.


免费领取方式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关注后发送消息“0705

即可领取全册资料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标签:初中物理 单元测试

编辑:辅导君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课合集汇总

【微课合集】  部编版初中语文7-9年级上册微课合集【微课合集】人教版初中数学7-9年级上册微课合集【微课合集】人教版初中英语7-9年级上册微课合集【微课合集】人教版初中物理8-9年级全册微课合集【微课合集】人教版初中化学9年级上册微课合集【微课合集】人教版初中生物7-8年级上册微课合集【微课合集】人教版初中地理7-8年级上册微课合集【微课合集】人教版初中政治7-9年级上册微课合集  【微课合集】人教版初中历史7-9年级上册微课合集

初中生生学习之家  ID:CZSXXZJ 更多英语辅导视频+数学微课视频按住识别下面图片添加关注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