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余韶文:明星大婚秀背后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也有人选择低调自得的幸福时光有人选择了轰轰烈烈的大婚秀过眼余烟
这两天看新闻的直观感受是:巴厘岛比太平岛和钓鱼岛更热。
因为两个拥有众多“粉丝”的明星霍建华和林心如在那里搞了一场万众瞩目的婚礼。而中国明星在巴厘岛举办这等大规模的婚礼,此前还有吴奇隆和刘诗诗、杨幂和刘恺威以及酿成扔伴娘争议的包贝尔婚礼,等等。
再加上去大溪地办婚礼的陈思成和佟丽娅,去德国古堡办婚礼的张歆艺和袁弘,以及虽然没出国但婚礼场面之壮观无出其右的黄晓明和杨颖,不知不觉间,演艺明星们的婚礼变得越来越热闹、场地越来越遥远、装饰越来越豪奢、排场也越来越大了。
貌似这是明星们的私事,他们愿意这样高调大办喜事也没什么特别出乎意料之处,毕竟全社会的整体趋势也是这样的:现在的年轻人办喜事几乎都免不了清一色的婚车长龙、望不尽的丰盛婚宴。
甚至从普通市民的喜庆婚宴到演艺明星高大上婚礼,还被赋予了某种国富民强的社会进步意义。的确,无论是在北京包下一家平民化的“大鸭梨”办婚宴还是远赴巴厘岛包下一个豪华度假村开全明星大趴,都不是上一代仅仅追求温饱的老百姓和在电影厂拿工资的明星们所能奢望的。
可是仔细留心最近这一场接着一场占据新闻头条的明星大婚秀,又不尽然是明星们有多少钱办多大婚礼的事儿,还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议论,甚至有关于“整伴娘是不是陋习”之类不和谐的声音。
不过被褒贬最多的现象还是“浪费”,每一场明星大婚秀都搭建了美轮美奂的浪漫现场,整个婚礼的花费从数百万、数千万乃至传闻有上亿的不等。如果您对这些数字没有概念,可以试着用围棋里“手割”的方法去想一想:这相当于花了拍一部电影的钱,给两位幸福的新人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然后那些美景花海烟消云散,并没有变成一部电影。
明星不是电影投资人,自己合法所得的财富,不拿去拍成电影,而是愿意花在给自己留下一个毕生难忘的奢华婚礼上,不能说有什么错。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其中又似乎有一些“有钱任性”的过“度”。其实在人类社会里,除了显性的“法律”和“道德”概念之外,还有一种很微妙的隐性概念就是“度”,所以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叫“过犹不及”,指的就是要把握好这个微妙的“度”。
比如关于当红演艺明星的片酬收入问题,从国家法律上论,没有禁止的皆为许可,而且现在估计他们也没有谁敢在依法纳税的问题上含糊。但是关于片酬的“度”是否过高,业内众多导演和制片人一直颇有微词,认为很多影视剧的制作成本,大头儿都花在明星片酬上了,已经严重限制和影响了一部作品整体的创作水准。
当明星大婚秀的经济实力于“法”无缺、于“度”有过的时候,选择就成了一种微妙。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红的演艺明星们,经济基础都不是问题,但对于婚礼,有人选择了轰轰烈烈的大婚秀,也有人选择着低调自得的幸福时光——用老北京话讲就是“闷得儿蜜”。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来自社会的客观限制,而在于有没有来自自我的主观约束。
由这些明星婚礼想起说一段掌故。
整整八十年前,上海是东方电影业的中心。当时电影界有三对儿新潮的明星名人准备结婚,他们分别是赵丹和叶露茜、唐纳和蓝苹、顾而已和杜小娟。作为大明星的赵丹、顾而已们当年在电影界的影响力和地位绝不低于现在的黄晓明、霍建华,但是他们并没有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而是六位新人拉着证婚人沈钧儒去杭州六和塔下举办了一场在今天看来很超前的“集体婚礼”,寓意“六人和美”并留下了一张经典的合影。再后来因为其中那位名叫“蓝苹”的明星成了著名的“江青”,这张照片也因为其中人物饱经沧桑、跌宕起伏的人生变迁为广大中国人所熟知。
为什么六位电影明星、名人一起结婚都没搞今天这么大排场呢?
首先是那个时代演艺明星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与同时代的平民百姓相比,他们当然收入不差,但也绝没有今天一个演艺明星和一个普通工薪族的收入差距那么悬殊。
除了收入,那个时代的商业环境也没有发达到今天这般无孔不入。今天虽然有些明星是坚持自己出钱办婚礼的,但在更多的明星大婚秀媒体传播中,我们没少看到各种各样商业性植入。如此商业品牌热烈拥抱明星婚礼的经济基础也是那个时代不具备的,或者说那个时代明星们的思想观念尚不能接受的。
那样一个时代包括大明星在内的人们关于婚礼的理念与情怀,比之今天如此商业化、物质极大丰富的明星大婚秀,那个更有意思?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答案始终存在于每一位公众心里。
编辑: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