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楼市 何止杭州一城?你还敢炒房吗?
又一个城市实施限购。
从9月19日起,杭州将在限购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出售住房。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市住保房管局严惩开发商捂盘惜售行为仅仅过去了四天。
2014年,杭州全面解限后,这是再度重启限购政策,被戏称为“又重新封印了!”
限购实施前一天,一天签约5105套!
与此同时,杭州楼市交易火爆,这也是意料之中,限购之前必有疯狂。
5105套!
这是杭州房管局主办的透明售房网最后定格的数字,截至9月18日24时,杭州新房二手房总共成交5105套,其中新房3265套,二手房1840套。
有记者注意到,在当日17时政策未发布前,透明售房网上的杭州市区新房签约套数不足700套,而到了晚上24时,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了3089套,其中仅限购区域的住宅就签约了2859套,接近9月5日至11日一周杭州市区新房3191套的成交量,双双创下历史单日成交最高纪录!
万科某楼盘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在限购令出台后,有客户急急忙忙下单,饭都没吃就马不停蹄赶来签合同。
有些二手房东在得知新政后,直接将购房定金从5万元增加到20万元,提高违约成本。而身为外地投资客的买家直接一口答应,只为赶在限购实施日前完成网签程序。
开发商纷纷通知外地客户赶紧签约。甚至有开发商拿着POS机,赶到上海让客户刷卡。
看到这里,小编只想说:
数据说明一切。第一财经援引杭州透明售房网数据显示,2016年8月杭州全市新建商品房共成交1.99万套,较2015年8月增加了66%,列历史同期第一位;全市8月成交总面积204万平方米,总金额346亿元。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近期加剧杭州房价过快上涨的有三个因素。
第一是上海等周边城市房价上涨后,杭州房地产市场成为各类资金转移的新区域,尤其是苏州房价过快上涨后,各类刚需和炒房资金开始进入了杭州市场,进而推高了房价的上涨。
第二是杭州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类似科技城、杭州东等热点板块整体上基础设施不错,后续规划也不错,这使得此类区域房价领涨,进而带动了其他区域的上涨。
第三是G20带来的城市投资价值上升,使得各类资金加快进入,进而推高了房价的上涨。
这才导致大量的外地投资购房需求急剧上市,这也是这次限购临时出台的重要原因,有一组数据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根据透明售房研究院统计,9.5-9.11,杭州区新房签约3191套,其中,新建商品住宅共签约2311套,而截止9月18日晚22点,杭州住宅库存58468套,按照目前的去化速度,住宅去化周期不足30周。
据说,投资性需求购房比例已经非常高,所以杭州的这次限购,情理之中。
杭州作为全国的风向标,二线城市纷纷出台调控措施。
在中央政府发起楼市“去库存”号召十个月后,房价在部分二线城市的涨势如脱缰之马,其中合肥、南京、苏州与厦门领涨,业界俗称楼市“四小龙”。苏州房价涨幅甚至惊动了中央,上半年,苏州高层相关人士被中央约谈两次。
国家发改委8月3日发布《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其中提及要进一步促进房地产投资健康发展,因城施策加大调控力度。随后,热点二线城市纷纷出台调控措施。
苏州:外地购房者限购。外地居民购买第2套住房时,要在最近2年内,缴满1年税或者社保。
合肥:限贷。合肥以抬高首付比例的方式来抑制购房,比如,已经有贷款记录的,首付比例为40%。当个人想买第3套房时,则无法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
南京: 限贷。南京政策与合肥类似,都是限制首付比例。不同的是,到第3套房时,就不发放贷款了。
厦门:限购。厦门则在房屋面积上抬高了门槛,有三种类型的居民家庭,暂停向其销售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商品住房。
武汉:限贷。在武汉,当你已有一套或以上房,首付比例均为40% ,到第三套时,暂停发放相应购房贷款。
郑州:房九条。被业界称为“为限制地王量身定制”。“限地价,竞房价”,土地出让时,网挂报价超过50%溢价率时,网挂报价中止。
除了限购,政府还有另一把刷子——增加土地供给,从供给侧调控楼市。
9月19日南京国土局共计推出27幅地块,江宁区15宗,浦口区6宗。要知道南京上年年仅供地32宗。
而9月2日合肥一次性供地50宗,总面积6225亩创历史之最。
统计局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推出了更多的市场化调控政策,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比如加大土地的供应量,这有利于改善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有分析称,限购能够最大程度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有观点认为,限购只能算作一剂降温药,对于高烧的房价而言,它只能起到短效降温避免病情恶化的效果,却不能治病。
显然,是有风险的。俗话说的话,当大街小巷阿姨大妈们都开始讨论投资买房(或炒股)的时候,投资房产(或股票)的风险也就来临了。
也许,真敢让几家银行为此倒闭,让房价下跌30%,让炒房者为此付出一定代价,疯狂的市场就可能回归理性。当然,国民经济为此会付出一定代价,但总好过于最终我们可能面对的是一次全面大崩溃的境地。
凤凤也欢迎您留下自己的看法!~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人民日报、每日经济新闻、香港万得通讯社、丁祖昱评楼市、第一财经网、解局北京、楼市参考等
编辑:倪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