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闭幕,盘点艺术界传来的声音

2017-03-15 凤凰艺术 凤凰卫视

被誉为“中国政治季”的全国“两会”,从3月5日正式开幕起,历经为期十余天的会议讨论,已于今日在北京闭幕。从“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到“小鲜肉”“高片酬”等现象,太多两会上的文化“高频词”引人深思。那么,在中国的“两会时间”里,艺术界代表们都有哪些有关艺术的声音?小编带您一起盘点~ 本届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文化焦点,让热爱文艺的你深度读懂两会。

▲ 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图源:新华社


3月1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议。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议。至此,2017年全国两会全部落幕。


▲ 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议 图源:新华社


据统计,2017年全国“两会”上来自艺术界的代表委员共有近50余人,文化艺术界委员们的提案与观点也将陆续呈现。那么,艺术界代表们将发出哪些有关艺术的声音?他们关心的又是哪些艺术方面的事情呢?在两会上,多位艺术界代表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建言献策,以下为部分提案及发言摘要。


文化自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80jm6prv&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采访视频


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化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艺术视角的中国文化自信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提出,中国传统艺术复兴不是复古,更不是仿古。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一个整体,诗词的背诵只是一个方面,只代表了以中国诗词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一部分,但传统文化还有以中国的文字书写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的系统。


要让中国的年轻一代了解东方美学。东方的建造是一种再生的建造。东方的艺术是一种强调可以再生的艺术。我们在谈传统文化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传统文化表面的东西,而且要看到传统文化内在的东西。这个内在的东西就是它的根源因素。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把文化自信贯彻到教学当中去


范迪安认为,坚定文化自信包括几个方面的加强:第一,加深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理解。要特别注重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新的研究,采取切实的方法把我们文化传统的优秀部分加以弘扬。第二,对美术学府来说,甚至对整个中国美术界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追求文化的创新。在这方面,我们要把传统的资源变成今天创新的一种支持。第三,文化自信也要在我们的文化传播上体现出来。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我们要把文化的传承工作做好;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我们应该追随时代,在创作中彰显时代精神;从传播的角度,虽然传播还不是美术学院的具体专业,但是我们也要通过展览的策划,通过各类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推动传播的展开。所以美术学院要尽其所能,在创作上、在传播上,特别在培养人上体现坚定文化自信这个中央的要求。




海外文化艺术传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805ty7w5&width=500&height=375&auto=0

▲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采访视频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刘大为


让艺术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


在近几年的两会提案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持续呼吁中国美术走出去对于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他认为艺术是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


“艺术家用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语言,审美地再现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风貌,艺术是最为直接的在艺术表现中传达美学观念、思想精神,沟通和培育人们的精神世界。”刘大为认为,中国艺术家在近些年来也在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方面做出很多实践,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成果在世界不断展示,逐渐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文化部中国书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汪国新


让万物开口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经济的发展让中国在世界地位逐步提高,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汪国新则经常在国外考察时感受到我国文化影响力在世界中的欠缺,他认为,缺乏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传播规律和人们乐于接受的传播载体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我国的外宣工作,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声音强起来,必须有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 成龙


不是我牛,是中国市场让我牛!只要我们用心做,有14亿人做背景,只要努力就会更好地走出去,有更多外国人来找我们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 刘长乐


去年,曹文轩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他的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讲述孩子经历苦难的过程,反映了曹文轩的悲悯情怀,从苦难中奋发图强。这说明世界上需要真实的、多元的中国题材。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杨晓阳


推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形成


杨晓阳认为,每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有其纵、横坐标,在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全球化时代,仅仅停留在一些枝节的课题或者成立机构等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已经引起重视,当前最迫切的是要由主要归口部门来进行操作,形成一个真正的伟大工程。要明确执行主体、组织机构和经费保障等,并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即有思路、有框架,有组织、有经费,有目标、有重点,有时间表、路线图,最后还应有结果,形成一个大的战略。


以美术为例,有些在海外开展的美术活动,立意不高,传达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信息也不够,且零散、不成体系,目标不明确,效果如何无测评和回馈。因而,海外宣传的效果微乎其微,有的仅是看看热闹而已。对西方人来讲,他们因为不了解中国美术的历史和现状,看到的是零星的、不能代表国家水平的展览到处泛滥,形成了一种恶劣的“中国当代无艺术”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大量复制西方,是赝品,这是对中国文化现状的误读。




中国画院书法家 梅兴保


开展中国书画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势在必行


今年两会,梅兴保提交了《关于开展中国书画国际传播情况调查研究的建议》,从文化国际传播的视角,探讨中国书画走出国门的方式与策略。梅兴保说,要“立足于中国书画艺术丰厚历史积累,用创意设计的手段将书画与现代产品结合,从造型语言、材质工艺、使用功能、商业模式、文化推广等角度展开研究,以旅游产品、文化礼品、外交礼品、生活用品、公共空间为产品领域,建立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传播与商业视野,着力于国际化的中国书画艺术产品的研究与设计。通过研究与设计使书画以更多元的形态、更创新的面貌在书画的国际舞台上发挥光彩,展现活力。”




传统文化扎根当下




近年来,“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高频率出现的名词。在网上检索发现,如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经济、文化软实力等名词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而进入“过剩经济”的时代,人们用于物质生活的开支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更多的开支向非物质如文化的、休闲的方向转移。


2017年春节,《中华诗词大会》连带着董卿、武亦姝火遍全中国,继真人秀之后,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节目缕缕获得高收视率。传统文化,在2017年,获得了举国上下的高关注度和高传播率。毫无疑问,这在两会艺术界的提案里也成为最重要关键词。


如何让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传统文化能在当代得到有效传播推广,并得到这个时代的人民群众的喜爱?这成为新的问题。2017年度“两会时间”,多位代表和委员都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如何扎根于当下的具体措施。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 朱乐耕


以新的艺术创造迎接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人类社会将会迎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越来越重视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知识、艺术景观的消费,从而促使文化产业、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文化经济等文化生态链条的出现。他表示,这不仅会影响新的审美体系和艺术价值观的出现,还会影响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出现,并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的转型。




广东画院院长 许钦松


重视传统文化在时代语境下的新型传播模式研究


许钦松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当下的新媒体传播和当下年轻人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却都是碎片化的,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上具有一定的隔阂和矛盾。另一个矛盾则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传统文化总是带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仅是时间上有点儿远,解读传统同样也不简单。


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钦松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一、在当下,新媒体平台占据传播优势,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重点性的选取传统文化的某个精华亮点进行短文章和短视频的制作,或者利用某些热点的APP进行植入都是不错的尝试。二、就如最近流行的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使得诗词成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在大众里掀起了热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的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增加传统文化的娱乐性和吸引力。三、目前,很多从事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和学者对各种科学技术并没有过多的涉猎,使得很多传统文化的产品仍然停留于沉闷的书面形式。利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让传统文化展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面貌。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已经大量运用在传播领域,各种商业产品利用这些技术打造出令人惊艳的传播形象,从而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 何水法


在一带一路沿线全面展开传统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经济交流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交流方式。可以利用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全面深入地展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卢禹舜


加强美术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也在提案中谈及“国学热”的升温,“工匠精神”的倡导等等都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同时依然还存在一定问题。


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习主席提出的“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自发创作原动力不足,简单化图解多于深刻和创造性的表达;关于之传统文化的教育投入不足,传统文化和时代脱节,无法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


卢禹舜在提案中提出美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通过展览、项目、课题的方式,鼓励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美术创作。2.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3.通过多渠道、有感召力的媒体宣传,公益广告,讲座、论坛,公共艺术环境的营造。4.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有益经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寻求符合时代审美的、能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形象化的美术形式,形成新的文化符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增强乡村文化的自信


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之载体,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根,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实现温饱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追本溯源,源头在乡村。


我们必须增强乡村文化的自信,正视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乡村文明、乡土文化存在的断裂和瓦解问题,乡土文化的凝聚力不断减弱,乡村“空心化”问题较为严峻等。因为社会发展需要共有的历史记忆、情感维系、文化寄托和凝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即使物质上富有,如果精神上匮乏,仍然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建乡村是一个精神文化工程,重建的是心灵的故乡。回归文化本元,要从乡村文化母体中寻找和明确属于我们民族精神内核的、具有生命力的本元,重塑民族文化力量。




艺术教育




传统文化如何延续?在社会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则是教育。谁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武亦姝那样的“功名少年”。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成长的?这样的讨论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功利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甚至催生了教育改革。


而在这样的讨论中,传统文化教育、美学教育似乎特别受到青睐,例如注重传统文化对孩子的熏陶,为孩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条件等。而在文化艺术界两会代表的提案里,有不少值得家长们参考的意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加强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继续他数年来不断呼吁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提案,今年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这样的话题在今年则显得尤为值得探讨。


在许江看来,艺术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双重工程师。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社会所寄托的希望。


许江介绍,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仅八个字,“行健、居敬、会通、履远”,这就是艺术工作者的自我要求。“行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所以,艺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种阳刚之气,不能萎靡不振、唯唯诺诺。作为一名艺术教育者,许江强调,要有哲匠精神,即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艺术培养不是培养一技之长


范迪安认为,美育不是新话题,但长期以来不为我们的教育所重视,所以我们的美学教育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为此,范迪安提出三条建议:第一,要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更多地借鉴吸收和弘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积累起来的中国美学精神,美学的品格。第二,我们要加大对社会进行美学普及的工作,应该说我们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的美学课还很不够,艺术教育的内容还非常不够。另一方面,要通过更好的建设公共文化的服务空间,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市民广场、公共的文化空间,加强这方面的建设。第三,要更多通过政府的资源调配,把美学人才,具有审美这样一种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够让他们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


同时,美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让孩子接触一个领域的艺术,形成他们的整体修养,这个修养包括了美的涵养,认识美的这种情趣。也包括对他今后去感受各种美的事物,能够养成一种情怀。切莫把它看成是一技之长,而是通过一定的实践练习,使他养成一颗美好的心灵和一种对美的事物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 李延声


非遗文化保护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


李延声认为,非遗文化中无论是一个剧种、一种民俗,或一项手艺、一种风味,经过成百上千年流传与沉淀,都是民族文化宝库的珍宝。传播非遗文化,有助于解决对长期以来美育缺失、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问题。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需要美育,全社会的人都需要美育。回顾十六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从美术开始,促进了全社会的繁荣。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美育兴国,非遗文化是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在开展。我们认为,不仅仅对青少年学生,还可以扩展到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从娃娃抓起。让非遗文化成为美育、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人们生活,落在人们心坎里。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刘大为


加强青少年的美学教育


他认为,全社会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关注青少年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时,当下的家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书法、绘画、音乐等青少年的教育,却也同时出现了强迫式的教育。他认为美学教育不一定非要硬性强加给孩子的,不应为大人而学,美学教育应该是以文化和艺术来熏陶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如果孩子对某一种艺术感兴趣,到一定年龄再根据其爱好加强专业培养才是可取的。如此,才能让更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才能在未来更好的扛起艺术的大旗,承担社会责任。




广东画院院长 许钦松


青少年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流思想


青少年健康成长一直是许钦松的心头大事。网剧、二次元动漫,这些年轻人喜欢的潮流,都是许钦松关注的问题,今年两会上,他还将关注到直播平台和提出相关监管提案。许钦松鼓励青少年多接触新生事物多开眼界,但他提出要注意自省和检讨,青少年还是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流思想。





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 万捷


关爱保护立法,筑起农村留守儿童权益“防护墙”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同样关注社会中的青少年,不同的是他更关注的是:以立法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


当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总量已达6100万人,有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农村留守儿童则达到900多万,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儿童每年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少于5次,加上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虽然之前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万捷认为,《意见》只是行政规章,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保护问题,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


万捷呼吁,尽快启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立法,出台留守儿童的保护可行性操作和具体保护细则,筑起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防护墙”,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非遗文化与文物保护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围绕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关键词,文物保护是社会了解文化传统的最为有效途径之一。艺术界代表们就此带来了不少观点。


要坚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指导意见》的建议。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海外流散文物回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鼓励和促进民间流散文物回流方面,文物艺术品进境的高税负问题已成为文物回流的重要障碍。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下称《税则》)对未超过100年的古物设置了12-14%的进口最惠国税率以及高达50%的普通税率;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所有文物艺术品课征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虽然近年国务院税则委员会将部分艺术品品类进口关税税率由12%暂时下调至6%,但调整后仍然整体税负较高,对文物回流未起明显作用。因此产生了文物有家难回、文物市场流失、国际竞争不公、国家形象受损等问题。因此,调整文物艺术品进境税率已十分必要。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 李延声


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来认识


近些年来一直倡导非遗保护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延声认为,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和魂,而传承人是非遗的主角,是一种“活态”文化,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


他谈到:这些年,我国政府保护非遗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立法,探索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方法,围绕展示、传承、研究,构建科学化、社会化、立体化格局。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地方保护机制欠缺,尤其是偏远地区,往往有申报、轻保护,缺少专项资金支持。不少非遗文化项目面临困境,亟待解决。


在文物保护方面,李延声则提出了建立林则徐纪念馆的提案。他认为,北京市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呼吁要加强予以保护、修缮:“我们认为将此故居开辟为小型纪念馆,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部中国书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汪国新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与开发


著名的遗迹和文化亟需得到很好的恢复、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不仅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英勇奋斗的象征。汪国新提出:理应对城市原有的遗址加强保护与维修;建立一批城市雕塑,集中反映历史文化;深度开发历史相关的文化旅游景点、文化产业园。




艺术管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82su3u0a&width=500&height=375&auto=0

▲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采访视频


近年来,我国城乡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大幅缺乏,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等“软件建设”难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相匹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何克服这一现状难题,吴为山馆长给出了他的回答。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整合藏品资源,加强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


吴为山的提案旨在美术馆典藏作品的盘点及梳理:“全国有近大小1000家美术馆。而其中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大概10万件以上,其他美术馆馆藏作品加在一起也有50多万件。那么这50多万件藏品不能放在库房里,但是也不能随便拿出来展览。因此现在要把作品进行盘点和梳理,要发挥它的作用举办一些典藏规划的展览才是关键。”

 

要高度重视,切实落实,加强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所设立专业岗位,给出合理待遇,让高素质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与价值。在综合性高校、专业院校开设相应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学历教育,培养更多优秀适用的公共文化管理人才。侧重于对城乡文化单位在职人员进行深度培训,提升其素质能力。建立乡镇文化站人员准入、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干部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编辑:肖冰 撕纸小妹

鳳凰相关阅读 

· 从40万到二三十 山城最后的“棒棒”

· 独家 | 董明珠谈税收:让国税局马上去查!

· “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

· 十年:怀念大科学家钱学森

· 青瓦台不相信眼泪 萨德部署或已成定局

· 移民美国难上加难?

· 3·8节,这帮女人去干了件大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