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下拼图——我们这样发现西南

凤凰卫视
2024-10-04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史前文明的辉煌程度令人惊叹。从荒芜到文明,历史的篇章中充满了无数奥秘。


白莲洞、甑皮岩、顶蛳山、招果洞等遗址宛如一本“地下大书”,记录着远古人类的足迹。


本周《凤凰大视野》将带您走进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考古征程,一同寻宝探险,领略那些珍贵的发现。



文明缩影 - 人类文化创新与演变

在史前时代,古人类依赖粗糙的石器生存。石器的使用,推动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


这些石器的独特之处在于棱角异常锋利,如刀刃一般,这与古人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在白莲洞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诸如中国犀、剑齿象、豪猪、大熊猫等多种史前动物的化石。

这些化石往往是零散和不完整的,但许多骨骼表面留有明显的人为敲打痕迹。

李捷  

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副馆长

古人类在这里生存的时候,把很多硕大的动物当作捕食对象。他们会通过各种工具集体捕猎,从而获得食物。


在捕猎到动物后,古人类通常会使用石片等工具进行加工和切割。

程州  

柳州市博物馆  馆长、研究员

其中很有特色的是白莲洞打片法,这样获得的石器比较利于人类使用。特别是在砾石的断面,用重石敲击之后,形成了一个横断面的一块石片,在进行反向加工时,这块石片刃口比较锋利,主要用于切割食物、切割肉类和切割植物的根茎


程州  

柳州市博物馆  馆长、研究员

古人在制作磨制石器的时候非常困难,需要借助工具。首先使用两个相对较硬的石器工具进行研磨,如果在磨制的过程中进度不是很快,那么就会利用碎石,敲碎了之后放在需要磨的位置再进行研磨。


在原始社会时期,石器是人类最初的工具。

它们不仅被用于对抗敌人和获取食物,这种技艺也标志着人类开始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预示着一种新的文明社会的逐渐兴起。

居住的智慧 - 洞穴与生活

古人类选择天然洞穴作为居住场所,这可谓是人类住宅文化的活水源头。

回溯至几万年前,招果洞人选择天然洞穴显得尤为智慧。这些洞穴多数位于资源丰富之地,方便古代人类搜寻食物并满足各种生存需求。


张兴龙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副研究馆员

古人类选择洞穴作为居住地时通常会考虑一些标准。首先,洞穴不能太潮湿,以免影响生存和活动。其次,洞穴最好朝向正东,这有助于日出时的光线进入洞穴,提供更好的照明。

而在广西,甑皮岩遗址也被视为名副其实的豪宅,这是古人类的中心营地。洞穴分为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集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于一体。


甑皮岩人不仅在选址上考虑周全,还巧妙地利用洞穴的自然形态,将其改造成一个功能完备的居住环境。

洞穴内部的空间被合理划分,满足了安居、用餐及工作等多种生活需求。这样的布局不仅保证了居住的安全性,还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


除此之外,在顶蛳山遗址的东北部区域,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系列排列有序的圆形柱洞

李珍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顶蛳山人的居住环境与甑皮岩的人不同,后者有天然洞穴作为住所,而前者在旷野中生活,因此必须自行建造房屋。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顶蛳山人在大约第三期开始建造自己的房屋。我们在遗址中发现了成排的柱洞,这些柱洞明显是干栏式房屋的典型特征。


覃芳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南方地区潮湿且蛇虫较多,地面休息对人类来说是不安全的。因此,人们建造干栏式建筑,在房屋休息,可以有效预防蛇虫侵扰和潮湿环境的影响。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在结构上有力地隔绝了湿气,还在美学上体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或许也成为了后来吊脚楼等建筑演变的奠基石,留下了深远的历史痕迹。

文明的启示 - 巴国文明的繁荣

2023年4月27日,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隆重开馆,揭开了巴国文明4000多年的神秘面纱


这里陈列着500余件出土文物,诉说着巴国曾经的繁荣与兴盛。神秘的铜印章是“镇馆之宝”之一,它蕴含着怎样的古老传奇呢?


大墓中出土的青铜印章上刻有巴蜀文化的神秘符号,关于这些符号的解读在学界争议不断。

这些古老而神秘的符号承载着巴人智慧与文化,刻在各种器物上,传承着巴人的思想。


陈卫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这枚印章上有11个单体符号,这在巴蜀印章体系中是目前发现的最多的。因此,这个印章可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

郑禄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馆员

这些符号看起来不像是文字,而是雕刻成动物、植物甚至人物头像等形象。因此,人们将其综合称为巴蜀符号,有时也被称为巴蜀图语,甚至有人称之为巴蜀文字。


王平  

达州市博物馆  馆长、研究馆员

在罗家坝遗址出土的巴王印中,中央部分自上而下分别是三星文、尖月牙形文、锁锭文、门形纹和太阳纹。其中,三星文代表星宿,象征上天、皇天之意尖月牙形文是巴蜀印文中比较常见的符号。

然而大约在两千年前,这种古老的巴文化却突然神秘消失。他们的文化就像卷入云雾中的谜团,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一支人到底从何而来?

古城的光影 - 賨人的辉煌

北纬30°线被认为是地球上充满神秘的纬度,因为它串联了人类历史上四大古文明的诞生地

在中国八百里秦岭扮演着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向南延伸,横亘东西的千里大巴山,滋养了长江水系的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支流。

在这两个山脉和两河流域之间,是巴文化的发源地。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址“罗家坝”和“城坝”坐落在此,成为巴文化的核心区。


陈卫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城坝遗址备受瞩目,因为历史文献一直将宕渠县描述为古代賨人的都城。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宕渠县位于城坝遗址附近。

城坝遗址,环水而立,依山而居。在古城遗址的勘探过程中,一场“寻城记”似乎将考古学家们带入了历史的迷宫。


刘芳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博士

位于城坝遗址西北区域的大型建筑基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了鼓风管、锻铁炉、炼渣等与冶炼相关的各种部件和物品。通过这些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在秦灭巴蜀之后,有一批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人来到这个地方,并对当地人进行技术上的交流和影响。


张兵圆  

城坝遗址考古队 执行领队

在西汉早期,这片区域已经有人群活动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中晚期出现了一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手工业遗存。随着东汉时期地方豪族的崛起,这个地区开始变得繁荣起来。现在,我们发现在津关北部靠近要江岸的地方,分布着一些规模较大的院落基址。
津关出土的竹木简牍中,我们得以窥见官员的任命、户籍的变动、税收的情况、进出关的货物的情况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古代识字教材中的苍颉篇残本、书信等内容。这些文档是宕渠城特有的地方记录,覆盖了从秦汉时代的政治管理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


肖仁杰  

渠县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在其八百多年的存在期间,城坝遗址成为川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所有的精英、官员,包括高级官员,都有可能在城坝聚集。


然而,古城沉寂,賨人何时匿迹?

历史脉络,究竟走向何方?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大视野
《地下拼图——我们这样发现西南》
来源:凤凰大视野
导演:杨龙

今日视频推荐:

  大家都在看  
·香会烽烟 | 凤凰聚焦
·俄乌两军在扎波罗热前线陷入拉锯战,俄专家:乌克兰反攻行动已开始
·特朗普:会接受软禁在家或监禁等判决,只是不知道公众能否接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凤凰卫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