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尽诗中儿女情长,92岁的她却一生没遇到爱情

2016-03-06 鲁豫有约 凤凰卫视


叶嘉莹虽然已过鲐背之年,但在《鲁豫有约》中依然精神矍铄,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风范。与鲁豫对谈时,她一直面容平静,好似岁月一直善待她。




如果不是她偶然间谈起,或许会有不少人认为她一生平顺,与苦难无缘。


17岁丧母,25岁丈夫入狱,她一共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车祸去世,小女儿罹患乳腺癌,家中一辈子的经济都由她一人负担……最艰难的时候,叶嘉莹甚至想过哪一种自杀最不痛苦。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平生历尽各种不幸,但终于从个人的苦难中超脱出来,最终臻于至丰至醇的大境界。


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向她发来贺词,称她 “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她一生多难,却成就斐然。身为女性,叶嘉莹却被人尊敬的称之为叶先生,也是这个时代中硕果仅存的“士”。她执教七十余载,一生桃李满天下,席慕蓉也自称是她的粉丝。

 


Who is 叶嘉莹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著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唐宋词名家论稿》、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迦陵论诗丛稿》。







叶先生一生遍历苦难,却绝少抱怨。她并非喜欢苦难,有谁不喜欢被命运温柔以待呢?但当生活一股脑儿地把苦难倾倒给她时,她快速接受并不断努力。


她首创词汇“弱德之美”。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但苦难之中,人还要有所持守,坚定自我,这是“弱德”。


叶先生性格坚韧,在困苦中依然坚守自我。这固有古典诗词的影响,与她的幼年教育也分不开。


叶嘉莹先生对鲁豫说起她幼时的两个传说,一是她小时候长辈给她拣菜,她说“你给我什么,我就吃什么。”二是祖父责备她,她懵懂地问为什么,祖父认为她顶撞长辈,让母亲惩戒她,母亲掌掴她,打完后两侧脸都是肿的,她也没什么怨言。




幼时教育奠定基调,诗词则不断雕琢着她的性格,让她在苦难时依然选择坚守。


自幼长于诗书之家   顾随先生得意弟子


先生自幼长在书香门第,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洲人,本姓叶赫那拉。清政府被推翻后,改汉姓为“叶”。叶嘉莹的祖父曾任过工部员外郎,伯父青年时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父亲毕业于北大英文系,母亲也曾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


幼时叶嘉莹(中)


她的开蒙老师是姨母,第一本书学的是《论语》。后来踏上诗词之路,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伯父狷卿公,伯父鼓励叶嘉莹试写绝句小诗。“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这首《咏莲》是她少女时期的作品。


顾随先生是叶嘉莹诗词道路上不得不说的人物。顾随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一代大家。1942年秋他来到辅仁大学时,叶嘉莹正读大二。



叶嘉莹(二排右一)与顾随先生合影


顾先生赞她“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

“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这是顾随对她的期许,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顾随给叶嘉莹书信


顾随讲课汪洋恣肆,由一点而挥发,酣畅淋漓,但基础薄弱者很难理解。叶嘉莹继承了顾随先生的讲课风格,以感发为主,注重分享心灵的感受。但风格则是平易近人,“老妪能解”,自成一派。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人生中曾遭遇三次重击,少年丧母,丈夫入狱,中年丧女,古典诗词和对现实的责任感赋予了她战胜苦难的力量。


第一次是1941年,抗战开始后,在上海工作的父亲不得不随单位步步南迁,渐与家人失去联系。母亲忧思成疾,身染重病,去天津租界动手术,执意不要子女陪同;伤口感染,思念子女定要回家,最终溘然长逝于从天津回北京的火车上。


“昨夜接父书,开缄长跪读。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长歌当哭,终是遗憾不能陪同。她第一次深刻理解了世事无常。



叶嘉莹与父亲合照


第二次打击是去台湾后。1948年3月,叶嘉莹嫁给了在国民党海军供职的赵锺荪,不久丈夫即因莫须有的“思想问题”被捕入狱。


她带着吃奶的孩子蹲班房,出狱后工作和宿舍都没了着落。她带着女儿,白天四处奔走营救丈夫,晚上则要等亲戚全家入睡后在走廊上搭个地铺休息,“连一张可以安眠的‘床席’都没有”。


后来密歇根大学邀请她去教书,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执教一年后又转入哈佛。几经辗转,最后留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教授古典诗歌。生活才安定下来。




孰料第三次打击倏然而至。


1976年3月,长女及女婿同时因车祸罹难,叶嘉莹痛不欲生。强打精神料理完女儿丧事,叶嘉莹将自己关在家中谁也不见,唯靠诗歌舒缓痛苦。


小女儿患乳腺癌,索性生性达观,她心痛之余也获得宽慰。


她一生都没遇到过爱情  对丈夫唯有义气


叶嘉莹一生熟谙古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却从未真正恋爱过。“不遇天人不目成”吕碧城的这句诗对先生影响很大。但她终也没遇见过命中那个天人。吕碧城也没遇见过,她一生追求者众,却终身未嫁,后来出了家。


心胸愈是博大,与之相衬的便愈是寥寥。



青年叶嘉莹


她年轻时学问好,长得也是漂亮的。先生谈到恋爱时坦率地可爱,她坦言追她的人很多,但她从未有过心动的感觉。


叶先生有大爱而无小情,结婚与否都是出于义气。


一男生追她,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和她的兄弟做朋友,她母亲葬礼时也多有帮衬。但她从未和那人在一起,因为她不想耽误人家,“我对人家又没感觉,和他谈,这不是耽误人家么?”


她后来的丈夫是她中学老师的弟弟,追她好几年,她也没有心动的感觉。后来,男方丢了工作,她自责“是不是因为追她,才丢了工作”,为此答应了求婚。



叶嘉莹婚纱照


后来丈夫入狱,出狱后脾气阴晴不定,十分暴躁。乖戾的他找到工作,也干不长,一家重担都在她身上。那时的她甚至想过自杀,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活下去。


尽管丈夫给她带来了诸多苦难,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谅解。丈夫去世,她写道“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古典诗词的土壤永远在中国。


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的叶先生时刻思恋着祖国。去国离乡,实属迫不得已。“每次在海外讲到杜甫‘每依北斗望京华’,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我的老家。”


“文革”结束后,她向政府提出回国教学的申请。终于在1979年于北京大学讲了第一堂课,实现了多年夙愿。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


那时人人求知若渴,叶先生用“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来描述当时的盛况。




用母语讲诗,叶先生在自由的同时也感到了幸福。


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3年,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选择了定居南开。


得知她回国定居的打算,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南开大学校方联系,出资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名字取自她的号迦陵。


她说,“这些人建迦陵学舍,不是为了我,是为了诗词。”



南开大学迦陵学舍


不过带鲁豫参观迦陵学舍的叶先生却表现得对此并不熟悉,可见对这些外物她并不看重。




南开大学每年都要办一场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讲座,为了抢票,领票前几个小时就有人在排队。领不到票的人讲座时便盘腿围坐在叶嘉莹先生两侧,倾听先生讲解。一堂二三小时的讲座,先生总是站着,从没有意外,即使在她九十岁高龄的时候。


她对鲁豫说“我生来就是要教书的”。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有人秉持着苦难造就成功的观点,好像苦难与成功是双胞胎,如影随形。事实上,苦难非但对成功没有助力,反而会摧垮想要成功的意志。唯具有坚定意志力者,方能在遍历苦难后成就卓然。


叶嘉莹便是这种人。


  • 诗词见证沧海。谁能多年悲苦付之一笑千里尽长歌?只因一念成痴。


古典诗词便是叶嘉莹一生的痴,她一生苦难,愿岁月赋予诗词圆满。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猜你喜欢
梁冬:坚持比出离更具智慧 | 转基因食品,拒绝or接受?| 一盘鱼香肉丝竟然打开了尉迟琳嘉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 我们结婚吧,不择手段地结 | BBC跟拍49年:穷人与富人到底差别在哪里?| 他们承包了霍建华孙俪刘亦菲的声音,却不为人所知

本期编辑:亚岚 思羽 李楠(实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