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鲁炎 | 非此不可呈现

【12 号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

王鲁炎|被拉近和推远的面对的背对者|2016

12 号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现场

摄影 | 王玥


12 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系列访谈之

有关王鲁炎个展

鲁炎 & 空间学术小组
时 间:2018年11月25日
地 点:外交公寓 12号空间


有关空间展览,开始是冯国东的,然后是张伟的,你是第三个展览。那么你为什么做和前两个展览现场不一样的作品,是基于你过去的工作经验还是创作逻辑呢?

王鲁炎:我之所以参与“12号空间”展览项目,就是认为它在艺术的呈现方法上,出现了一次少有的机遇。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艺术家,并不缺乏在美术馆做大型个人展览的经验,或者在画廊和机构做展览的经验。我们缺乏的是在主流展览语境之外进行艺术思考和实践的经验,而“外交公寓12号”这个空间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第一次看到冯国东在“外交公寓12号”的展览时候,就和冯兮、戢大卫说:这个空间要出大事儿。

是你主动要求的

王鲁炎:是我主动要求的。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主动报名的展览,艺术家通常是不这样“无耻”的,这样做是很可能被拒绝的。

那么你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呢?为什么会这样笃定呢?

王鲁炎:因为我觉得“外交公寓12号”这个场域有两个独特性,一个是它的历史独特性,另一个是非寓所模式不可呈现的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与呈现方法。

但是这需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从你看到的前两个艺术家身上没有看到这样的特性。

王鲁炎:没有风险的机遇不是机遇。我觉得有必要做这样的尝试。

因为在你之后的第四个项目可能又还原到第一、二个项目的形态 ?

王鲁炎:我只是觉得它具有这种可能性,所以把我的想法和彭晓阳、戢大卫、冯兮进行了明确的交流。

让我们回到有关“交流”的展览,谈谈你个人的项目。

王鲁炎:我要求自己在这里做的展览需要具有“非此不可呈现”的理由,否则的话我没有理由报名来到一个寓所里做展览。有那么多好的美术馆、画廊和经费充裕的专业展览空间,为什么还要跑到一个小小的寓所里来做展览?就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才有可能做出在美术馆和专业空间里做不出来的东西,这就是我来这里的理由。

王鲁炎|交流|个展
2016年5月29日 — 7月15日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我在外交公寓12号空间的个人展览所用的材料仅用了半个塑料袋就装下了,布展时间用了半天的时间,展览一共展出了八件转换性的作品。我以“交流”作为展览标题的原因,是因为我一向对艺术能否实现真正的交流存有怀疑。我的这种质疑从打开外交公寓12号空间户门就开始了。这个空间的户门是通往艺术交流的大门,打开这扇门的人都是渴望艺术交流的人。我用记号笔在门和门框上画了两个彼此对应的很小的小人,这两个人物因为没有五官,所以分不清他们彼此是背对还是面对的,他们十分紧密地对应在一起。他们会因为人们打开这扇交流之门时疏远,在关闭这扇交流之门的时候相互走近。这是我把“12号空间”户门转换为与交流有关的第一件作品。我想以此呈现一个交流的悖论。我不期待实验性、探索性艺术的可交流性,我甚至时常有着相反的期待,有意做一些不易察觉的观念性的作品。


王鲁炎 | 面对间隔的面对者 | 2016 |
书架、纸塑 | 181.7×364×39cm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另一个作品是通过对“12号空间”室内门的转换完成的。我用记号笔画了一张很长的桌子,桌子两侧坐着两个彼此交流的人。这张桌子从室内门之外一直延伸到门框、门的正反面和门内,两个交流者一个在门外,一个在门内。这道门既是对联系二者的桌子的衔接,同时又是对二者的阻隔。当人们打开这扇门时,联系二者的桌子将会断裂,而要连接二者之间的桌子,则必须关闭这扇交流之门。为了在创作中充分借用“12号空间”特有的属性,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不增加不减少该空间既有设施的规则。我只做转换性的工作,把这个空间既有的存在转换为与交流相关的作品,也就是“非此不可呈现”的作品。离开了这个场域,其作品就不再成立。“12号空间”有一个书架,我在想,书架的分类属性实质就是间隔。我就在书架的两端摆放了两个彼此面对面交流的人,书架是他们之间的重重间隔。
“12号空间”最小的房间里有一个很小的视频播放器,以前冯国东和张伟都滚动播放过自己以往的作品。我也同样在这个视频播放器里播放我过往的作品。不过,我做了一个与我的头等大的木板自雕像,我把它非常近距离地安装在了播放器的前面,全部遮挡住了正在播放的我以前的作品。


王鲁炎 | 介于视频与观众之间的面对的背对者 | 2016 |
视频播放器、胶木自雕像 | 视频播放 20.5×28.5cm,胶木自雕像 44.5×50cm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这个视频的内容是什么?

王鲁炎:就是我过往的展览和作品。艺术家是渴望交流的,但是艺术家自身才是阻挡在作品和观众之间的真正障碍。

那么你刚刚提到的这些案例和作品,是你在现场瞬间完成的,还是在工作室已经想好了呢?

王鲁炎:有一部分是现场的,有一部分是一开始就想好的。

哪一部分是现场的?

王鲁炎:现场的部分,是地脚线还有阳台。

小人物雕塑是现捏的?

王鲁炎:以前就做好的,不是专门为这个展览做的。很小,它们自身不能独立地成为作品,但是它们可以把“12号空间”既有设施转换为与交流相关的作品。我做这个展览的时候就带着一个小塑料袋就把这个展览需要的东西都带来了。

是什么材料捏的?

王鲁炎:就是报纸嘛。我原来弄了好多小人,摆在不同的地方就变成了含义完全不同的作品。

【12 号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
王鲁炎 | 循环转换的面对的背对者 | 2016 |
摄影 | 王玥


我们说说你布展时特别有趣的一件事,因为这件事当时也刺激了我们。当时作为策展人的戢大卫说,做王鲁炎的展览时特别轻松,他拿着一个油性笔、提着一个袋儿就过来了,半天布展,第二天就开幕了,我们说这个工作也太快乐了。

王鲁炎:而且我在很小的寓所里实现了做很大作品的可能。地脚线环绕空间一周,是一个场性界面,把它转换为作品,实质就控制了整个展览现场。我是匍匐完成这件作品的,一直匍匐画到厕所里。

所以这也是一种“非此不可呈现”的方式。

王鲁炎:对,匍匐仅是“非此不可呈现”的一种可能。

就像后来有些项目作品是提前发生的,而你的作品是在现场画的。

王鲁炎:但都是“非此不可呈现”的。

但最有趣的是,“12号空间”的艺术家的想法都是不可重复的。

王鲁炎:这也是“12号空间”最有趣的地方,方法是彼此不同的,这才具有启发性和可交流性。“12号空间”完成的地脚线作品86米长,哈哈哈。



朱晓静 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修订,编者节选

选自:《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画册,外交公寓12号空间,北京,2018



.


   王鲁炎布展    摄影 | 冯  兮

王鲁炎,1956年生于山东,现生活和工作在北京。重要展览有:“2017-2018王鲁炎”,鸭绿江美术馆,丹东,辽宁(2017);“王鲁炎”,圣埃蒂安现当代美术馆,法国(2014);“王鲁炎•被锯的锯 ?”,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07);“第二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1996);“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星星画展”,中国美术馆外, 北京(1979)等。王鲁炎于1988 年与顾德新合作创作了《触觉艺术》;1988-1995年与顾德新、陈少平组成“新刻度小组”,参加了“中国前卫艺术家展(非常口)”,福冈,日本(1991)等。






相关链接:

12号12人 | 外交公寓三年展

【12号12人| 外交公寓三年展】开幕

冯国东 | 艺术创作是一种上瘾的过程

   伟 | 将艺术和生活融汇在一起






 

12号12人 | 外交公寓三年展

 2018.12.7-2019.2.17

冯国东 | 张伟 | 王鲁炎 | 王友身 | 顾德新 | 李永斌

倪海峰 | 朱加 | 赵亮 | 颜磊 | 刘展 | 杨振中




【外交公寓12号空间】

 

创始人兼主持人:彭晓阳

行政主理:徐红梅

空间助理:朱晓静、王 玥

 

学术小组:王鲁炎、王友身、翁子健、倪海峰

学术组长:王友身

 

空间资助:杜杰、贾伟、王兆坤、杨文军、朱玉迎

 

展览为非公开形式,日常参观采取邀请制。

电话:13901189731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